观汗知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人体的汗液与健康的关系据医学专家临床观察,出汗现象可作为窥测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冷汗: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情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
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汗。
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须祛湿热。
黄汗:汗色变黄,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风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阻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加。
血汗:汗液如洗肉水样。
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联系。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
多见于肺虚病人。
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
中医认为,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额汗。
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出汗而另一半滴汗皆无。
此系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所致。
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
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
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
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手足汗:中医认为,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宜、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会阴汗:出汗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出。
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异味的会阴汗。
腋臭汗: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
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味或燃煤味。
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系因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以及“自汗”、“盗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奇汗”。
对待上述种种,既不要背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须及时请医生辨证施治.本文转载自:万病回春:观汗察病。
文章导读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在临床上,若五脏的分泌异常,则可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
汗:为心之液它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神的控制,比如,感觉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天热、运动或衣被过厚感觉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
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
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
阳虚患者大多形寒怕冷,易外感风寒,所以室内温度宜偏暖,且要温补调理。
气虚患者宜注意休息,建议可以用大枣、黑豆、黄芪、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同时注意起居有常。
心阴血不足者容易出现盗汗,这类人饮食要以清补为主,忌食辛辣,如羊肉、辣椒、姜葱等。
盗汗患者体质多热而偏燥,故室温宜偏低且湿。
文章导读涕:为肺之液肺开窍于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
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和嗅觉功能的正常。
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
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建议将室内温度调低些,并保持一定湿度。
用银耳、百合、沙参、蜂蜜一勺,温火炖半小时,煎汤150毫升,一日两次口服。
忌辛辣、油炸食品。
因风寒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
这类人所处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但要避免风寒再袭。
中药宜热服,服药后静卧,盖被或喝热粥助汗以驱寒。
流黄浊鼻涕的人应清肺泄热。
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并多吃清补膳食,注意保证鼻子的通畅。
文章导读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窍则为泪。
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
忌恼怒,宜清补。
迎风流泪、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也可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
泪热发黏、两眼畏光作痛,为肝经有热,可用棉签沾水、擦拭泪囊处,一天数次。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使热邪有下泻之路。
老年人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常会流泪不止。
小孩出虚汗怎么办(专业文档)小孩出虚汗怎么办1、虚汗是指什么中医有“观汗知病”之说,汗是人体病症报警器,不同部位出的汗反映不同的脏腑机能变化。
但是,怎么从汗看出身体器官的状况呢?很多妈妈都不了解这么专业的知识,对如何“观汗知病”感到疑问:“孩子活泼好动,而且又是夏天,出汗多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怎么知道他的汗是不是虚汗呢?又怎么从宝宝的汗来看出他是不是生病了呢?”其实,“虚汗”是指宝宝白天不因运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出汗的“自汗”现象或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出汗,醒后汗止的“盗汗”现象。
孩子汗多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而且,宝宝不同部位出的虚汗与孩子身体内部的器官功能变化有关。
通过对宝宝虚汗症状的分析,可以初步断出宝宝的体虚指数和病灶所在。
2、小孩出虚汗该怎么办小孩子睡觉时出汗是很正常的现象,对小儿睡着时出汗的现象广东俚语有“冒水冬瓜”之称。
因为儿童汗腺较发达,汗腺分泌由植物神经(迷走神经)控制,睡着后,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出汗多。
出汗起着调节身体内部温度的作用,孩子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完善,所以特别容易出汗。
正常时孩子刚睡下,在颈、背处有汗流出,一个小时以后会停止。
但是,如果孩子整晚都流汗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请这位家长留意一下自己的孩子,如果出汗现象在入睡一个小时后逐渐停止,不必过于担心。
建议你平时注意,衣被不要盖得太多或捂得太紧了;室内保持通风,不要关闭太严实。
另外,建议你多准备一些纯棉的小毛巾,睡前放一条在宝宝的枕头上,汗湿了随时更换,以免汗液刺激引起受凉后感冒。
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
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
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
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汗从哪里出,病从哪里来!绝对没错!养生 2016-04-20 20:17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因为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医师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饱,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从西医理论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医师建议】建议你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
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医师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说是你的体内脾胃失和。
西医觉得这种情况下,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医师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脾。
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
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
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医师建议】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觉得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医师建议】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
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辨汗”能识病】汗病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时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时会脸上冒汗。
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疾病所致。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
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饮食清淡。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
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观汗知病你有多汗症吗
导语:观汗知病,即通过身体出汗情况判断疾病。
本来出汗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然有时候却是一种疾病的症状。
中医认为,多汗症是由于人体阴阳失
观汗知病,即通过身体出汗情况判断疾病。
本来出汗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然有时候却是一种疾病的症状。
中医认为,多汗症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根据汗出的表现,可以判断出人体的某些病变,你有多汗症吗?
观汗知病:你有多汗症吗
在医学上,多汗症可分为全身多汗和局部多汗。
一、全身多汗症
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可出现多汗。
二、局部多汗证
●自汗是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盗汗是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
体液辨病各种自测方法鼻涕辨病法①鼻涕量多如清水,多见感受风寒邪气。
②鼻涕色黄而浊,为外感风热邪气。
③久流浊涕不止,则患鼻炎。
杵状指甲辨病法指甲面似龟板样凸起,指甲面积增大增厚,同时还可能存在整个指端增粗似鼓槌状。
此现象常常提示肺部有慢性病变。
汗液辨病法①睡后盗汗:可能是肺结核病。
②易出汗伴有心悸:多见甲状腺功能亢进。
③不易出汗、小便数量骤增:可能为糖尿病。
④胸口出汗:多是思虑过度引起。
⑤手心出汗:常是紧张所致。
⑥重危病人仅额头出汗:提示病情恶化。
⑦气温高而不出汗:慎防中暑。
⑧老人半身出汗:是中风的警报。
⑨高热汗后四肢厥冷:体质极虚。
尿液颜色辨病法①桔黄色或深黄色:见于肝炎黄疸、阻塞性黄疸或服用某些药物,例如复方维生素B、中药大黄、阿的平等。
②红色: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尿道等处因病引起的出眩③酱油色: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血型不合输癣恶性疟疾、蚕豆病等溶血性疾病。
④乳白色:见于丝虫病等引起之淋巴管阻塞疾病。
有时尿中含有大量结晶盐也会见到尿色似米泔水样,尤其在冬天常常见到,然而将该尿加热后会消失。
⑤黑褐色:见于高铁血红蛋白、黑尿酸等病。
也可在服用某些药物后见到。
痰液辨病法①痰中带鲜红色血丝,多见肺结核、肺癌等呼吸道疾病。
②痰呈铁锈色:为大叶性肺炎。
③痰呈粉红色:可能为急性肺水肿。
⑥痰多而粘,容易咯出:为湿邪内扰于肺。
⑦痰黄而粘、凝结成块、难咯:多见于体内有热。
唾液辨病法小儿清醒时流唾液是正常现象,睡着时口角流涎,则表示脾虚,甚至有贫血病。
有些小儿患低热,爱哭闹,不肯吃东西,伴有流涎,可能患有虫积、舌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老年人流涎,则表示肾虚。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但不该出汗时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异常出汗表示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以,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判断身体的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时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还可通过动作舒缓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思饮食,多为积食,可通过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有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
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是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是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
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的心脾虚。
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其他辨别方法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宜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医生诊治。
观汗察病作者:明子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2年第11期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
出汗有着调节体温等作用,但在特殊的状态下,出汗不仅能告知人们所患的疾病,而且能说明病情的变化。
自汗不用发汗药或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自然出汗,是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
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
汗收后不恶寒,反觉烦热,多因阴虚而致。
阴虚则阳亢,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为汗。
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病人。
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的为战汗。
中医认为此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绝汗久病突然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精神不固,元气欲脱为亡阳危症。
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
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温热病。
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
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制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
但小儿睡时惯常头汗,其他症状皆无,不属病象。
偏汗俗称“半身汗”。
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为中风的先兆,注意防范。
但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香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味。
黄汗肝病或肝硬化病人,常分泌一种有特殊腥味的黄汗液。
手足汗是指手足心出汗。
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
汗出过多,独见于心胸部,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睥所致。
【编辑:修远】。
辨汗可诊病
吉晋河
【期刊名称】《健康大视野》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人都会出汗,有的出汗是正常现象,而有些出汗却为病理性的,应当注意提
防和诊治。
倘若忽视,则会造成身体危害。
对于下列七种病理性汗痖。
需自我加以
辨别诊治,以利早日恢复健康。
大汗:夏秋季内热太盛或服用发汗药过量瞪都可导致大汗。
此时应大量补充含盐饮料,因为大汗可严重损伤津液,甚至七阴七阳,造成虚脱。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吉晋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黑汗朝名称考--兼辨黑汗非喀喇汗译名 [J], 蒋其祥
2.循《临证指南医案·汗》从心肾辨治老年汗证 [J], 仲建刚;郭宏敏
3.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J], 烟建华;翟双庆
4.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J], 马扬;刘兰林
5.临床辨治汗证验案3则 [J], 李庭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色色的奇汗,可作为窥测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1.冷汗: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
出汗后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2.粘汗:汁出粘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它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一种病汗。
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通腠通去湿热,方可痊愈。
3.黄汗:汁色变黄,似黄裱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遏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4.血汗:又名红汗、肌衄。
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
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
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5.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
若病变见于肺气宣萧失常。
多见于肺虚病人。
6.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7.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
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
8.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
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每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9.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中间部位多汗,而其它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至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
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10.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严重的无论寒暑,手足汗均多。
11.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限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位汗出。
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异味的会阴汗。
12.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外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姑娘更多见。
13.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洁或燃煤味。
重者焦味很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
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系因****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姓分娩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以及前面所述的自汗、盗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奇汗。
对待上述种种奇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需及时到当地医院,请医生辨症施冶,以使疾病早日康复和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
繁星秀出自己的光芒,让人赏心悦目;高山秀出自己的巍峨,让人倍感博大;海洋秀出自己的宽广,让人心旷神怡。
秀出自己的风采,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做最好的自己,来“秀喜爱”吧/有你更精彩。
一个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