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精选文档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31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主要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
他极力主X“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这种观点,当然是消极的、不科学的。
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却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十分丰富。
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
《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务,万国某某。
”意指依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
明代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就提出了“合二而一”的思想。
《易经·系辞上》则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X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和谐”作为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以及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它不仅闪烁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含义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人引申为各种事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们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其基本内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二、和谐的社会模式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和理想境界。
道家的“小国寡民”,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的“爱无差等”,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的“富国强兵”,倡法治,求实效;佛家的“善地净土”,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都是对理想的和谐社会模式的不同表述。
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还早二千年。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
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中国古代儒家的“和谐思想”“和谐”是我国古代“和”的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
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
经查据资料,《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在周昭王之后, 或西周中晚期,时间为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周易》治国理论的最高追求目标是‘保合太和’。
‘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周易》之后,“和”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和谐思想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国语》。
据《国语·郑语》一书记载,西周太史史伯在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
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
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也。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
”意思就是,虞、夏、商、周各朝代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
史伯根据和合生意,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而衰败的原因就是周幽王“去和取同”。
他说:“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这段话的大意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所以,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儒家的和谐思想。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系统提出和阐述和谐思想的当是儒家。
儒家的和谐思想包含六层意思: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人与人的和谐,五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六是国与国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确信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熟悉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道家开创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那么,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一辈子行为的大体依归。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遇(《庄子·齐物论》)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
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进展。
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遇。
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确实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
宋朝张载在《正蒙》中第一利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依照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硕的爱惜自然资源的思想。
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打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
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稳的。
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表现了前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和谐人际关系,制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人所共知,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阻碍最大。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和谐的观念。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关于“和实生物”的论述,是我国最早以文字记载的和谐观念。
春秋末年晏婴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和谐成其政”的观点。
其后不断发展、衍化,由一种认识论观点发展成其为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德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形成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谐的系统观念。
一、天人和谐思想中国天人和谐的观念,最初是由天人关系不和谐的现实发展而来的。
在天人关系中,由于人作为弱者,对天的敬畏和恐惧,必然萌生与天和谐相处的要求。
天人和谐观念经过长期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思想。
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种思想流派所接受,成为中国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一)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有一独特的理论,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点是天人相通。
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人是禀受天之德性的,天之德性,就是人的根本德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由于人之性又是由天所授,所以人之性也就是天之本质,因而知其性就可以知其天。
天性一贯,性不外于心。
张载认为:“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在他看来,天与人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天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天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天道与人性实通一而无二。
程颐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程颢也认为天人一道。
天道与人道,只是从不同的侧面说的,实质是一致的。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