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26.3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中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
调一致,把彼此关系内在联结起来,使之发展平稳稳定。
“天下为公,
人应仁而和”既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明的象征,也是和谐思想的代表。
中国古代智者曾有过“亲仁,疏物”的说法,其基本内容是认为人应当
多微爱亲友,有礼仪地待人,又能做到对物品清洁宜人、不贪求。
古
典诗词中,作者也曾多次表达要“以和为贵”、“化解纷争,和衷共济”这样的思想,反映出和谐思想在当时博大精深的影响力。
和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中,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和谐就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它蕴含着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和谐的追求。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和谐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定义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
和谐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鼓励人们互相尊重、互帮互助,追求团结、和睦共处的状态。
和谐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种观念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尊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和谐的概念在社会关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强调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和谐是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在邻里关系中,和谐是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关系中,和谐意味着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稳定、平等和和睦。
和谐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中。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礼仪、道德和诚信,倡导公正、公平、和善的行为准则,鼓励人们以和平、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些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当代中国,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家层面上被重新定义和发展,并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
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将和谐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政策和法律。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增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一、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范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且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
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
说其“博”,是因为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说其“深”,是因为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的和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的德性之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一是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但是,欲望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不仅无法去除,而且还有益处。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孟子亦云:“人亦孰不欲富贵”,“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不过,孔子认为富贵有义与不义问题,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并不笼统地排斥富贵,而承认合乎道义的富贵。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
这体现了对物质享受的淡泊和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避免因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人的异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
这三家传统文化之思想,在中国合称为“三教”。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较长时间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发生改变,但是大体上没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并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存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
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指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相互联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和合思想认为,人类要追求的是内外和谐,即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导人们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在当今社会,和合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摒弃贪婪、极端主义等不和谐的思想,而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从而达到内外和谐。
和合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们,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上。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一种珍贵的思想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合思想,并将其作为我们追求内外和谐的指南。
和谐概念的由来和谐概念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词具有深远的意义,涵盖了社会、自然、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谐概念的由来。
首先,和谐的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儒家思想对和谐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道德伦理规范,如仁爱、忠诚、孝顺等。
通过遵循这些价值准则,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相互垂问。
例如,《论语》中的很多记载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在不同的角色中保持适应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和谐的概念在道家思想中也有所涉及。
道家注重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与自然相统一,个体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和谐的论述,如“缘之与之,相生也;解之与之,相化也”、“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这些古代智者的言辞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我们应该与自然和共谐,与他人和共生。
此外,在佛教思想中,和谐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佛教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通过超越私欲,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人类才能与世界和谐相处。
佛教中有许多教义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如慈悲、无私、戒欲等。
例如,佛经中提到的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志、正念、正定”等,都与和谐意识有密切关系。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概念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遵循自然循环规律,进行季节性的种植和耕作,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此外,人们还注重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
通过宴饮、祭祀等活动,人们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和谐概念的意义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运用。
中国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完美的统一。
和谐的美学思想主张以和为贵,追求整体的均衡与协调。
在艺术领域,和谐表现为作品中各种要素的统一与平衡。
以绘画为例,中国画追求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画面布局,注重构图的对称与均衡。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以和谐为原则,注重色彩的协调与统一。
在建筑领域,和谐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平衡。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呼应,以山水为背景构建宫殿、庙宇等建筑群,使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在音乐领域,和谐体现为乐曲中各个音符、乐器的和谐协奏。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韵的和谐,强调乐曲的优雅韵律和音符的顺畅过渡。
总之,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均衡、平衡以及整体协调美的追求。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
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渊源悠久。
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民众认识自然、理解大自然力量及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精神
财富。
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一直以来,中国各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强调“君子以善为本”、“仁放以
天下”。
他们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根本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自
然和谐密切相关。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大地归正”,提倡“大地
本质维”,弘扬“仁义在天”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以“光明、真实、完美、永恒”为理想,倡导以“节约、爱护、归咎”态度来面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相处和谐。
更为务实的,也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是许多经典的自然保护思想。
例
如《论语》中的“植彼阳谷,而来其安”、《增广贤文·地理》中的“百
果受庶,尽属于时”、《译四书正义》中的“善政在慎,利生在细”,以
及生物学家赵元任的“养育土地,赐恩于民”,都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环境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哲学观念到务实细节,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措施,都敦促人们充分认识自然的博大和不易,构筑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持续维持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和谐。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也表现为对长辈、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3.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善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善良的关系。
仁爱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上,鼓励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中庸: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激。
中庸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稳定和适度,以达到和谐和均衡的状态。
中庸思想也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的平衡,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
5.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有着尊老重敬的传统,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照顾。
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谐、孝道、仁爱、中庸和尊老敬老。
这些精神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尽管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
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
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
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
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
《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华少帅学号:专业:年级:2013-09-2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
“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
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
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纵观中国文化史。
儒家、道家、佛教主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有关和谐思想的论述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及“中庸之道”,“天人合一”肯定了天与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并视这种统一性为和谐的最高境界。
儒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从人性本身出发调解人际关系,使之趋向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功能。
通过“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最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和合”境界。
儒家和谐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中庸、中和作为个体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谋求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主要观点有: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足常乐”。
道家和谐思想的特色是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天人一体”,强调人性向天道自然的复归,以之来规定人生,要求人顺应本性,返朴归真,使之趋向天人和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
已故文化巨匠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程思远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
“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和道家的和谐观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儒家的和谐观。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
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
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
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要达到和谐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括无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欢喜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已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的矛盾。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这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人墨客们的思考与表达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和独特理解。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始终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原则。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此传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
这种观念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中。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美景为主线,通过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之感。
文人墨客们通过这样的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了诗词和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主要的哲学体系,它们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想都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与之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保护环境和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价值取向。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不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去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将其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
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
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
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一。
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际关系,不但提出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可见,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孟子也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并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阐述他的人和思想,认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于每个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更是强调人际和谐,避免冲突,实现社会安定、太平。
《老子》不仅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衣、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80章)
的理想社会,而且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77章),以及“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张,要人们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而不要“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实现社会的相对均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神形合一:个体身心和谐的思想
个体身心的和谐,在中国古代,也称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
儒家要求人们三省吾身,反求诸己,尽心知性,自我修养,从而进入一种高尚而又和谐的人生境界。
故此,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作用,认为普天下的人都应以“修身”为本。
其中对于“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以孔子的“君子”标准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zhlzw.com中华勵志网(《论语·季氏》)君子又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zhlzw.com中华勵志网(《论语·子罕》)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zhlzw.com中华勵志网(《论语·尧曰》君子
又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颖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zhlzw.com中华勵志网(《论语·季氏》) 道家主张“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要求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自己心灵上的俗尘,以一颗淡泊明净的心灵看待外物与自己。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强调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这样,就能“削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从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
4.协和万邦: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
《尚书·尧典》中说尧对九州的政策采用“亲”,对百姓的政策采用“平章”,对万邦的政策采用“协和”。
zhlzw.com中华勵志网《周易·乾卦》中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
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
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总之,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个人内心和谐以及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就一定能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