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五首
1.《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诗词五首 1.《饮酒》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字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这两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言语之间饱含自豪和自足。
心远指的是心志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
这里表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见”用得很妙,“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主旨: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向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处,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包括《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浣溪沙》和《十五从军征》。
以下是这几首诗的原文和简要解释:1.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解释:西湖风光好,乘画船游赏,观赏水面的美景,在绿水长堤上,享受着优雅的乐曲。
水面平滑如镜,连风都不来惊扰,感觉不到船在移动,只有涟漪在水面荡漾。
当稍有动静时,岸边的水鸟会迅速掠过,增添了游人的惊喜。
2. 《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解释: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是离别的思绪。
而离别的滋味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释: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4. 《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释: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在小园中带着幽香的小径上独自徘徊。
5.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一、《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
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
(或返朴归真的理想)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春望》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
原文及翻译
1.《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文译文:
白天的阳光照在山的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就要再往上一层楼。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文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雪。
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光,低头又想起了故乡。
3.《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原文译文:
海上出现明亮的月光,天涯的人都能在此时欣赏到。
情侣在远方抱怨熬夜难眠,整个夜晚都在思念对方。
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原文译文:
恰到好处的春雨,正好在春天降临的时候。
随着风悄悄降临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文译文:
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来又重新生长。
26诗词五首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饮酒》(其五)《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课文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春望》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一一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
题目简洁凝练。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赤壁》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渔家傲》渔家傲,词牌名,此调始于北宋晏殊,因其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便取“渔家傲”三字做调名。
本课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2.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
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柴桑。
现存作品130余篇,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著名篇章。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自称少陵野老。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其诗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有所揭露和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在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
有《昌谷集》。
杜牧(803- 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指陈时政之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原文翻译及注释1.《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交,结伴。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5.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6.溅泪:流泪。
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13.欲:想,要,就要。
14.胜:受不住,不能。
3.《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25 诗词五首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五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词。
知识重点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背景与主题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中的第五首,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诗作描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明诗人避开尘世的喧嚣后,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
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
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翻译饮酒(其五)(陶渊明)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春望(杜甫)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课外古诗词诵读》翻译浣溪沙(晏殊)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采桑子(欧阳修)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24
诗词五首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
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化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春望》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
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
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于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次教学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
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
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
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