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6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几首诗词。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代表作品。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其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隐退。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之后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诗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适情趣。
2.划出节奏,朗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傍晚山间云气秀丽,飞鸟相伴而还。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一、《饮酒》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
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
(或返朴归真的理想)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春望》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专门感受。
语言清新纯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专门容易把握,学生完全能够自学完成,因些,设计要紧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爽朗、乐观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第一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会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爽朗、乐观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出示PPT学习指导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现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依照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明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现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依照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抓意象、赏美景明白得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要紧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摸索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能够看出。
《诗词五首》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 2课题24课《诗词五首》课型讲授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环节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课程讲授《饮酒》(其五)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25 诗词五首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五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词。
知识重点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背景与主题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中的第五首,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诗作描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明诗人避开尘世的喧嚣后,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
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
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风格诗人的创作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诗词学习,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会鉴赏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卡片、小组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山水画为线索,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人介绍:简要介绍五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诗词学习:分别对五首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声声慢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声声慢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益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声声慢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声声慢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唐诗五首1、《黄鶴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鶴一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下飞天镜,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较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xi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p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huán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0.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宋代】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苏幕遮周邦彦【宋代】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3.叶挺----《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4.就义诗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诗词五首》(3课时)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课前预习: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朗读。
了解作者。
相关课程标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3、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评价任务: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诗文,解决基础知识简介作者和作品。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举荐,及进士第。
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
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
《诗词五首》
(1课时)
课型:拓展阅读
上课日期:2013年01月04日
作者姓名:赵静
单位:枣庄第十五中学东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1课时)
课前预习:
1.预习五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评价任务:
1.课堂练习。
2.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了解作品作者。
1.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大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其以缠绵真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并称为“小李杜”。
《夜雨寄北》是作者滞留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的诗。
2.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夏天看到的湖上阵雨的景象。
诗的题目中点明了写作时间、地点,“醉书”表明醉中所写。
3.李清照(公元1084-1151),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词作,《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后。
4.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浪淘沙·北戴河》是作者在1954年在北戴河游泳后即兴写成的。
二、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语言。
1.《夜雨寄北》: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3.《如梦令》:昨夜雨狂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4.《声声慢》:我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伊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5.《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滔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也不知漂去了哪边?往事已有了千年,那时候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临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三、重点语句赏析: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这句诗的中心意象不是巴山,而是夜雨,巴山只是点明了作者的居所,“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还包含了作者的无言的惆怅。
2.从语言方面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
教师点拨:这两句诗前句写乌云升腾,后句写暴雨骤至。
“云黑”意味着雨意很浓,“未遮山”表明乌云不是漫天密布,雨大而猛,又骤起骤停,这些都是夏天暴雨的特点。
用“翻墨”形容云黑,不但很形象,还写出浓云滚滚的动感和气势。
用“跳珠”比喻“乱入船”的又大又猛的“白雨”,也十分鲜明生动。
3.李清照《如梦令》中“雨疏风骤”表明什么季节,这四个字表明了该季节的什么特征?
教师点拨:这是暮春时节的气候特征。
这不是“斜风细雨”的早春天气,也不是惊风密雨的夏日风光。
四个字写出了由如丝细雨而稀疏变大,由微微暖风渐趋急骤的季节特征。
4.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主要意象是“秋雨梧桐“这本是古典诗词中忧愁的意象。
李清照突出了它的过程,“点点滴滴”,用的很有才华,一方面是听觉的刺激,虽然不强烈,但持续漫长,不可休止;一方面是和开头的叠词呼应,构成完整的、有机的风格。
5.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气度?
教师点拨:这是一个俯视的角度,将幽燕和大海尽收眼底。
这不仅是躯体的高度,而且是精神的气度。
这种气度无疑是很宏大的。
四、比较阅读,同中求异:
本课的五首诗词中都写到了“雨”,各有不同,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请具体谈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夜雨寄北》写的是“秋雨”。
“秋雨秋池”除了描绘出这样的图画外,还包含了作者无言的惆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夏天的暴雨。
全诗都在写景,可谓是“诗中有画”。
这里的夏日暴雨正是画中生动的一笔。
《如梦令》写的是暮春时节的雨。
这首词以雨为缘起,写雨后的情与景激发起特别的心境。
《声声慢》写的是秋日细雨。
“秋雨”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失落和凄惨。
《浪淘沙•北戴河》写的是秋日大雨。
诗中的“大雨”和“落幽燕”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积累五首诗歌。
2.拓展关于“雨”的诗句。
教学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
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