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
- 格式:docx
- 大小:15.26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语文上册
『15.金色的鱼钩——课文要点梳理』
(1)《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体裁是小说,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金色的鱼钩》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老班长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为老班长舍己为人和忠于革命的精神深受感动和鼓舞。
(3)“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这也正是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觉着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夸张)
可是我的心里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革命英雄。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这句话中的“意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中指导员对老班长有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的含义是什么?。
五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15.金色的鱼钩一个苹果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 ǎn li àn 】了笑容,眉头拧【n ìn ɡ n ǐn ɡ】成了疙瘩。
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
小梁,你不要太脆弱!”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历 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 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易】。
②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s ì sh ì】的,沉重极了。
1.划去【 】中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写出文中加点词的反义词。
脆弱——( ) 沉重——( )3.画“ ”的①句中,“意思只有我知道”,“我知道”什么?4.用“ ”标出与画“ ”的②句照应的语句。
5.用“ ”标出与画“ ”的句子照应的语句。
6.从语段中你感受到了一个苹果(节选)“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
这时,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这些天来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边,一直没有休息。
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脸上都是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
”我把苹果递给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
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
我知道:越是在艰苦的时候,战士们越关心自己的领导。
我不吃,他们决不肯吃。
于是我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
吃苹果也要作一番动员。
我说:“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
2024年第15课《金色的鱼钩》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2024年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金色的鱼钩》。
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嘱托,用一根鱼钩拯救了三个小病员,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1. 生字词学习:钩、拯救、长征、炊事、嘱托等。
2. 课文内容理解:了解故事背景,理解炊事班长的崇高精神。
3. 语法知识:学习并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学习炊事班长的崇高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长征故事,激发兴趣。
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3.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故事背景,分析炊事班长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钩、拯救、长征、炊事、嘱托等。
3. 重点句子:通过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炊事班长的崇高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炊事班长的形象特点。
(3)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
2. 答案:(1)略。
(2)炊事班长忠诚可靠,舍己为人,勇敢坚强。
(3)示例:夜幕降临,星光点点,仿佛是天空中的眼睛,注视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15 * 金色的鱼钩(自主阅读课型)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略读课文,简要地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情入境,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
品质的熏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
感。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桥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时目标:体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桥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
话的含义。
一、课前齐诵。
集体诵读《经典诵读》中的《过雪山草地》。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自学——读通课文。
)
1.导语切入。
简要复习《再见了,亲人》之后,教师切入,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是多么令人感动呀。
是的,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都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感到的人和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讲述一位红军老班长感人至深的故事。
2.揭示课题。
板书《金色的鱼钩》,齐读课题。
3.简介背景。
4.初读课文,理解课题。
①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金色)
②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A思考:课文主要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兵”的呢?
B学生讨论,师小结:外貌、动作、神态等。
C请再读课文,用“——”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体会理解。
D小组汇报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师相机引导理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
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的什么?)
5.自读自悟。
①读,略知大意。
根据“阅读提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读通课文。
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读准课文。
③读,体会情感。
先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然后再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④读,质疑问难。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有不懂的地方做记录,准备交流感受。
三、交流——读懂课文。
1.分组讨论。
①讨论交流生字词意思的理解、汉字的方法、难字的注意事项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互帮互学。
②讨论交流“阅读提示”中的难点——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如何理解。
四、“两翼”带文教学环节。
1.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主题读写》中的《哑巴渡》《馒头的故事》,完成填空: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到()。
②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做批注。
有感情地读一读。
2.分享汇报。
①分享《哑巴渡》一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②师名言总结: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③分享《馒头的故事》一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④名言总结: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匈牙利】裴多菲
五、复述——读透课文。
1.带着阅读感受,自由熟读课文。
2.复述课文。
①叙述采用倒叙的方法。
②复述条理要清楚。
讲清楚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生的故事。
③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自主作业。
1.阅读“一主”教材中的《桥》。
2.朗读《主题读写》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血奶》。
3.诵读《经典诵读》中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背影》。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钓鱼不吃鱼忠于革命
鼓励病号喝鱼汤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