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功能性肠病健康宣教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肠道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没有器质性病变,如溃疡、炎症或结构异常。
FGIDs包括多种亚型,如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功能性腹胀、功能性腹泻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常造成患者的痛苦。
本文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功能性肠病的健康宣教,促进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有效管理。
1.功能性肠病症状功能性肠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其中,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亚型。
患者常常会出现腹痛、腹胀、排便频率异常、大便形状异常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非肠道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肠道神经调控紊乱有关。
2.功能性肠病的诊断3.影响功能性肠病的因素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功能性肠病的发作程度和频率。
例如,饮食、环境、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与疾病的发作相关。
因此,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患者可能可以减轻症状。
4.功能性肠病的管理-饮食:避免或限制触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等。
饮食应均衡,包括足够的纤维和水分,有助于缓解便秘或腹泻。
-运动: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有助于症状的改善。
-药物治疗: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抗生素、抗痉挛药物等。
但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支持和教育:加入相关的支持群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探讨问题、获得支持和鼓励。
5.功能性肠病预防虽然功能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些预防措施可能有助于减少症状的发作。
例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用药、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等,都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总之,功能性肠病是一类常见且困扰患者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充分了解病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以及寻求医学专业人士的帮助,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功能性胃肠病诊疗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类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以下是我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提高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1. 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2.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功能性胃肠病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等。
患者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3.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诊断功能性胃肠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
关键是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感染等。
二、注重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诱发因素、加重和缓解因素等,有助于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腹部体征,如腹痛、腹胀、肠鸣音等。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
三、合理运用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2.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有助于了解胃肠道的形态和功能。
3. 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病变,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四、个体化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合适的药物。
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选用胃动力药、抗酸药等;肠易激综合征可选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2.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
3.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4. 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胃肠病的饮食调养方法编辑:胃肠病专家1、胃肠病患者的膳食指南是什么?食物是胃肠病患者康复的物质基础。
胃肠病患者的膳食安排要及时纠正因胃肠疾患带来的营养素不足,还要考虑食物进入胃肠道反对其黏膜的影响,同时又要利用饮食治疗胃肠疾患,所以胃肠病患者的饮食安排尤为重要,技术要求更高。
一般情况应遵守如下原则:(1)注意饮食卫生各种病原体和致癌物质几乎都是随着食物进入体内的。
因此,保护消化道的首要措施是讲究饮食卫生,不进食和饮用不干净的食物和水。
(2)饮食有规律,进食要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肝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这样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吸收,有助于防治消化道疾病。
(3)食物多样化,搭配合理根据不同胃肠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配餐,食物种类可以多样化,并合理搭配,这样才能全面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需求,并促进疾病康复。
(4)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所含油脂高且不容易消化,多吃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5)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6)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7)细嚼慢咽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的消化,减轻胃肠的负担。
同时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而唾液中的碱性物质、黏液蛋白能中和胃酸产生的沉淀物,黏附于胃黏膜上,对抗胃酸的腐蚀,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过热、过冷饮食,进入胃部之后可刺激胃黏膜,对胃黏膜不利。
(9)饮水择时最佳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泡汤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10)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
2、胃肠病患者的营养需求是什么?首先,胃肠病患者有着同正常人一样对营养的需求,就是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七大营养素。
2023-10-30CATALOGUE目录•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与心理因素•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01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但胃肠道结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
分类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两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定义与分类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
上腹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可伴有恶心、嗳气、早饱感等症状。
疼痛多与进食有关,常在餐后加重,可因进食冷、辣、油腻食物而诱发或加重。
症状与表现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及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等。
病史采集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体格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特殊检查,如胃镜、肠镜、超声等,以进一步了解胃肠道情况。
特殊检查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食。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心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案,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
02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定义与分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表现为慢性腹部疼痛,疼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但无特异性定位体征,且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简介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普遍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峻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若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病症,因病症特点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病症,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1 功能性烧心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样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中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此刻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2.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需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而且2. 没有能够说明上述病症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后,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而护理满意度对比,则同样是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嗳气、上腹胀痛等。
根据临床上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其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在进食之后胃底容受到舒张压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内脏高敏等因素的影响[1]。
患者患病后,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手段,而中医和西医结合,对于患者可以起到显著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50例。
纳入标准: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前一周未服用任何药物;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等;合并糖尿病;合并肾脏等脏器疾病者。
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7~64岁,平均(39.51±2.04)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6~68岁,平均(38.41±2.14)岁。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其中,兰索拉哩30mg,口服,每天一次;枸橼酸莫沙利片5mg,每一天三次,每次5mg,在餐前口服。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症状表现、相关特点以及治疗方式。
方法选自我院2010—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共50例,对其进行心理、饮食习惯调节以及药物等综合性治疗,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该疾病的临床特点。
结果有27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占据所有患者比例的54.0%;通过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有34例患者出现明显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0%。
结论功能性胃肠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临床上表现为慢性或者反复发作性,需要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最大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综合治疗;心理障碍[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1(a)-0103-02随着人们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结构逐渐出现变化,很多疾病均呈现出多发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而功能性胃肠病(FGIDs)在临床上面并不少见,此类疾病主要表现出反复发作性或者是慢性的特点,是一组胃肠道综合征。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胃肠道有关的症状,对该疾病难以用生化指标异常或者是器质性病变来对其进行解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最为典型的诸如: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多数患者会产生“恐癌”的心理[1]。
不单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且还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程度的阻碍。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0—2012年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共50例。
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大的为62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2岁。
对患者分类主要如下:32例患者临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18例患者临床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简介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
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症状,因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
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1.1 功能性烧心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2.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并且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于中医“腹痛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持续或近乎持续的腹痛;(2)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3)日常活动能力部分丧失;(4)疼痛并非伪装(如诈病);(5)症状不满足其他能解释疼痛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腹痛时轻时重,痛引两胁,胀满窜痛,后重窘迫,症状与情绪明显相关,得嗳气矢气则舒。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腹部胀满疼痛,胸闷不舒,口苦,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或色黄而臭,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肝郁脾虚证:腹部或胁肋胀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食少纳呆,或便溏不爽,肠鸣失气。
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4.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重,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食不佳,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金佛止痛丸、四磨汤口服液、沉香舒气丸、木香顺气丸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厚朴、川连、石菖蒲、法半夏、香豉(炒)、焦山栀、芦根、郁金、元胡等。
中成药:腹可安片、肠胃康等。
3.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白芍、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夏、炙甘草、元胡等。
202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BSG指南建议(全文)2023年7月,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SocietyofGastroentero1ogy,BSG)发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1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肠-脑互动障碍。
本文主要针对FD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
FD的医患沟通、诊断和检查临床医生应意识到,大多数消化不良患者在检查后都将FD作为其症状的根本原因。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在无上消化道报警征象的情况下,存在恼人的上腹痛或烧灼感、早饱感和/或餐后饱胀不适持续超过8周时,应诊断为FD o(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立有效、移情的医患关系和共同的理解是FD管理的关键。
这可能会减少医疗利用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向患者解释FD的诊断、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自然史,包括常见的症状诱发因素,FD应被介绍为一种脑-肠互动(DGBI)障碍疾病;并向患者简单介绍脑-肠轴以及其如何受到饮食、压力、认知、行为和对症状的情绪反应以及感染后变化的影响。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对年龄≥55岁的消化不良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对所有F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QBS)症状的患者进行腹腔血清学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如果未报告其他上消化道报警征象,仅对年龄≥55岁、消化不良伴体重减轻的患者,或年龄>40岁、来自胃癌高风险地区/有胃食管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行紧急内镜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对年龄≥55岁的难治性消化不良患者,或消化不良伴血小板计数升高、或恶心/呕吐的患者,建议考虑非紧急内镜检查。
对年龄≥60岁、有腹痛和体重减轻的患者,建议考虑紧急腹部CT扫描,以排除胰腺癌。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为所有其他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无创性检查(〃检测和治疗〃),如果感染,给予根除治疗。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高)建议仅对胃癌风险增加的患者证实〃检测和治疗〃策略后是否成功根除Hp o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建议为无Hp感染的患者提供经验性抑酸治疗。
2020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指南
一个小小的新型冠状病毒,因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几乎限制了我国绝大部分人出门的脚步。
被迫居家隔离期间,睡懒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锻炼等情况已然成为常态,很多人出现了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为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罗马Ⅳ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分为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性胃肠疼痛性疾病、胆囊和Oddi括约肌疾病、肛门直肠疾病五大类。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总是存在胃肠不适,如果这些“不舒服”的症状反应在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反应在下消化道则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居多。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患病率为23.5%,FD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高达23.6%。
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肠易激综合征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指出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
肠易激综合征(IBS)一种功能性肠病,肠道动力异常是重要的发病机制。
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和(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二、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2017年)》
FD的患者在治疗胃肠道症状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舒肝解郁胶囊)能够有效达到治疗的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
IBS的治疗主要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腹泻型)、胃肠动力剂(如莫沙必利)、通便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
对伴有明显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可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舒肝解郁胶囊)。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的调整能够缓解FGIDs症状,如减少烟酒摄入、注意休息、充足睡眠等行为改善。
三、疫情期间--合理饮食,避免肠胃不适
新冠肺炎流行,病毒毒力、个人易感性和抵抗力等都是发病的关键,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营养均衡可以降低发病风险并改善疾病预后,并能避免出现肠胃不适等症状,下面是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CSPEN)提出的饮食建议:
每天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在平时基础上加量;不吃野生动物;
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平时的基础上加量;
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ml;
食物种类、来源及色彩丰富多样,每天不少于20种食物;不偏食、荤素搭配;
保证充足营养,在平时饮食的基础上加量,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不要节食、不要减重;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建议适量补充复方维生素、矿物质及深海鱼油等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