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
- 格式:pptx
- 大小:686.99 KB
- 文档页数:39
胃肠器质性疾病会出现许多症状,如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食物通过或排便困难等。
根据病理学改变可以对器质性疾病做出诊断,有时可通过医疗技术将其治愈,但目前对于功能性疾病还了解甚少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使人们对功能性胃肠病(FGID)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个事件发生于30年前,它使疾病的模式开始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第二个事件发生于20年前,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使人们能够对FGID进行量化。
对胃肠道动力的评估有了很大进展,可以用恒压器检测肠道敏感性,对肽类物质、粘膜免疫、炎症、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都为胃肠疾病的正确诊断做出了贡献。
第三个重要事件发生在过去10年,治疗FGID的各种新药被研制和生产出来。
在FGID领域还面临新的挑战,包括进一步了解精神因素和消化道的关系,基础神经递质的功能如何在患者中表现为临床症状。
针对FGID的研究新进展制定了罗马Ⅲ标准(表1)。
功能性胃肠病的病理生理学1. 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注定会发展为FGID,而对于其他人,环境因素可能更重要。
2. 早期家庭因素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可能增加FGID的危险。
3. 心理因素虽然心理因素不用来定义和诊断FGID,但的确会影响FGID的发生。
4. 动力异常在正常人,严重的心理或环境压力可使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的运动加快。
与正常人相比,FGID患者的特点是遇到压力后胃肠运动加快。
5. 内脏高敏感性内脏高敏感性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许多胃肠疾病的疼痛和胃肠道运动相关性差。
这些患者在肠道充气膨胀时痛阈降低,并可使内脏痛的躯体区域扩大。
6. 炎症大约一半IBS患者活化的粘膜中炎症细胞增加。
7. 菌群一些IBS患者肠道中可能存在细菌过度生长,菌群对FGID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8. 脑-肠轴双向作用脑-肠轴通过双向信息传递将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的情感和认知中心联系在一起。
外部或内在的感受信息可影响胃肠道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
功能性肠病诊断标准功能性肠病是一组以肠道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包括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等。
功能性肠病的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确定,下面将介绍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功能性肠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
这包括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只有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进一步考虑功能性肠病的诊断。
其次,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
功能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
根据罗马Ⅲ标准,功能性肠病的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症状标准,如腹痛或不适至少3天每月,且至少有3个月的连续时间。
同时,还需要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来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功能性肠病的诊断标准。
另外,功能性肠病的诊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这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
通过血液、粪便和尿液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全身情况。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
内镜检查则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排除炎症、息肉、肿瘤等病变。
最后,功能性肠病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功能性肠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
因此,在诊断功能性肠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综上所述,功能性肠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来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只有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诊断功能性肠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2006)A. 功能性食管疾病A1. 功能性烧心*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A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A3. 功能性吞咽困难*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常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A4. 癔球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B1.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1. 以下1条或多条: 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烧灼感;并且2. 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B1a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2条: 1. 进食正常食量后的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2. 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1. 上腹部胀气或餐后恶心或过度打嗝。
2. 可能同时存在上腹疼痛综合征。
B1b上腹疼痛综合征*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1. 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罗马诊断标准
罗马诊断标准主要应用于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以下是具体的标准:
罗马Ⅲ诊断标准:
1.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近3个月内每月发作至少3d,并伴有下列2项或2项以上: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生时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
发生时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2.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对诊断有支持意义:排便频率异常(①每日排便>3次或②每周<3次);粪便性状异常(③干球粪/硬粪或④糊状便/稀水样便);粪便费力;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排黏液以及腹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解释,建议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