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691.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大纲(全稿)现代部分(1917~1949)一、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2、历史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4、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从事初中语文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要求1、以科学理论和理想为指导,依据有关对现代文学的论述,不断吸收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现代文学的历史作用,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艺术成就。
2、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文学史又讲作家作品,实行以“史”为序,以分析、讲解作品为重点,力求使现代文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重要作家作品相结合。
3、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讲述、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文学史知识,作家生平、思想、代表作和基础理论,由教师讲述,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对于一般作品特别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则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分析,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讲解现代文学作品和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
4、尽可能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现代文学的专题讲座,以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术空气。
三、课时及考核安排20世纪中国文学[上编](1917——1949)教学时数共10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4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每周4学时。
第一学期考试,第二学期考查。
课时按章分配:引言2学时,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6学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4学时,第五章4学时,第六章2学时,第七章5学时,第八章5学时,第九章6学时,第十章6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6学时,第十三章4学时,第十四章4学时,第十五章6学时,第十六章4学时,第十七2学时,第十八6学时,第十九5学时,第二十章5学时,第二十一章2学时,第二十二章4学时。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一、报告文学的勃兴著名的报告文学: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一)、"鲁迅风"派(1939-1941)"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
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二)、"野草"派"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