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45
40年代散文综述(一)40年代散文综述(一) 一、抗战初期抗战初期,报告文学、通讯等散文形式形成蓬勃发展的高潮,如范长江的报告文学《台儿庄血战经过》,骆宾基以淞沪战役为背景所写的《救护车里的血》等。
二、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国统区及沦陷区1.报告文学国统区此时的报告文学、通讯等在题材和风格上较初期更多样化。
如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老舍的《“五四”之夜》、沈从文的《人性的恢复》等。
2.杂文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形成了以聂绀弩、秦似、夏衍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
3.散文随笔(散文小品)散文随笔方面梁实秋、钱钟书、张爱玲的成绩较为突出。
(二)解放区抗战中后期以来,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通讯、速写等熔政治性、新闻性、真实性于一炉,比以前的同类文体跃进了一步。
如赵树理写边区妇女翻身模范的《孟祥英翻身》等。
杂文较为稀少。
产生一定影响且付出沉重代价的有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
延安整风后很少有人再写杂文了。
小品散文有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等。
40年代散文综述(二) 40年代梁实秋的系列散文集《雅舍小品》一、梁实秋生平与创作简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等。
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散文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
1921年开始诗歌与杂文创作。
1923年赴美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就读。
后入哈佛大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其间曾任一些报刊的主编,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新月派。
1949年6月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等职。
1966年退休。
出版散文集有《雅舍小品》等十余部,文艺理论集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论文学》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二、关于散文集《雅舍小品》1.40年代梁实秋客居重庆北碚一间陋室,却写下了《雅舍》。
自此陆续写作出一系列“雅舍小品”,先后出版《雅舍小品》一集、续集、三集、四集等散文集。
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1如果按地域划分,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划分为三块:一是解放区文学,二是国统区文学,三是沦陷区文学。
从时间上看,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战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界就已经形成了在文学观点,创作方法等方面存在极大不同的三种文学力量:一是左翼革命文学,这一文学力量后来向着延安文学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影响甚至主导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政治色彩比较浓重的延安文学。
在这一支力量中也有一部分在40年代的国统区继续活跃着,如郭沫若、夏衍、胡风等。
二是民主艺术型文学,如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他们在三、四十年代创作出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令人瞩目。
三是国民党右翼文学,也就是称之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30年代)的一批作家的创作,延续到40年代,则为“战国策派”(以陈铨为代表)所替代。
可以说,在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界继续呈现出多元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
相比之下,解放区文学则显然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2从审美风格上看,40年代的国统区文学倾向于讽刺性、悲剧性创作。
如陈白尘的《升官图》、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郭沫若的《屈原》,等等,都是优秀的讽刺性或悲剧性作品。
3理性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感是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又一特点。
如巴金,其40年代的创作与初期创作相比,对社会人生的观照明显多了一份冷静,少了一份激情,(如《寒夜》与《家》相比就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又如,钱钟书的《围城》、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等、老舍的《四世同堂》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作家社会人生或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4在创作方法上,40年代国统区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
但不同作家其现实主义的运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茅盾(《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沙汀(《淘金记》)、艾芜(《还乡记》)等以关注社会为主;巴金、老舍等则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化取向;胡风、路翎(胡风主观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主要代表作是《财主底儿女们》)等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表现作家的主体意识,表现人的心灵世界;钱钟书的现代现实主义,则吸收了不少现代主义的表现技法,另外,以穆旦等为代表的“九叶诗派”,也不是纯正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而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底蕴。
论述40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各自特征,你更倾向哪个?为什么?国统区文学是与解放区文学相对而言的,起止时间是以七七事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成就。
国统区文学1938-1948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强调了文学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性、宣传性,丧失了文学的多样话和个性化。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黑暗;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一、文学思潮、论争: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
这几次论争,几次重要的论争是:(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1940年下半年,论争不再停留于“中心源泉”上,而是更深入地接触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上,郭沫若、茅盾、胡风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第一节国统区作家的创作一、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抗战初期,作家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或者写起了报告文学,或者写的小说“报告文学化”,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记事性。
近百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百年。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长衫,到五六十年代的工装,再到七八十年代的中山装,最后发展成现在的时尚着装,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服装,都将我们带入对历史的回味之中。
“流行”的概念来自19世纪法国高级时装出现之时,而我国大众虽然近年来才对此有所理解和接受,其实它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伴随我们度过了千百年悠久的岁月。
1949年以前关键词:长袍马褂、旗袍、褂子这个时期,中国乡村男子的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
城镇居民的服装表现为新旧交替、多样并存。
基本穿短褂子。
而女子旗袍的穿着时间拉得比较长,它起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装盛行的短袍装束,旗袍随之变短,到了30年代中期,旗袍又渐渐变长甚至曳地,40年代,旗袍再度缩短,而袖子则短到直至全部取消。
而近年来,旗袍款式又有了新的改革。
应该说,旗袍是贯穿了半个世纪的服装,也把中国女性的柔美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老百姓没什么好衣服穿,也没地方做,没有缝纫机,都是自己在家拿蓝色黑色的土布剪出形状后用手缝起来的,所以裤子的裤腰很大,可以穿好多年。
我们还自己种棉花,纺线后织布,拿来做冬天的棉袄。
夏天的褂子就是对襟的那种,像现在的汗衫。
”———老姚,81岁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关键词:中山装、列宁装、便衣、老粗布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前苏联为模仿对象,前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于是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
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也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外国人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
另外,中山装也被一些青年学生追捧,也有很多人开始穿上了军便服。
穿上这类服装、留起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
另外,从前苏联过来的“布拉吉(连衣裙)”也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