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散文戏剧
- 格式:docx
- 大小:48.3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散文(鲁迅《野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阿英《三大南明史剧》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舒婷:《双桅船》(北岛:《北岛的诗》(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戏剧《探索剧作选》《高行健戏剧集》(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散文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小说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高晓声代表作》(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阿城《棋王》《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张洁:《无字》、《张洁集》(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第二篇:诗歌散文小说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11、1936年春,左联解散。
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40年代戏剧、散文40年代戏剧1.引言介绍40年代戏剧的背景和重要性。
2.戏剧风格- 自然主义戏剧: 描写真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
- 表现主义戏剧: 强调心理和情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内心世界。
- 实验性戏剧: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3.戏剧作品3.1 美国戏剧作品- 《死亡之梦》: 由阿瑟·米勒创作,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 《街头霸王》: 由弗兰克·奥康纳创作,描写工人阶级困境。
- 《卖黑人去美国》: 由伍迪·古斯曼创作,批判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3.2 英国戏剧作品- 《玻璃动物园》: 由田纳西·威廉斯创作,揭示家庭关系和内心世界。
- 《生命细则》: 由诺曼·勒金创作,讲述二战期间的人性故事。
- 《汉密尔顿夫人》: 由特尔玛·斯托弗创作,探索婚姻和自由意志。
4.戏剧演出与剧院- 演出场所: 剧院、小剧场、街头表演。
- 演员表演风格: 角色表演、方法表演。
- 舞台设计: 简约舞台、实验性舞台。
散文1.引言介绍散文的定义和作用。
2.散文类型- 议论散文: 探讨社会问题,阐述作者观点。
- 游记散文: 记录旅行见闻,展示美好景色。
- 自传散文: 讲述个人经历,反映成长和思考。
3.散文作品3.1 40年代散文作品- 《贫民窟的住房问题》: 作者试图揭示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
- 《朝圣之路》: 描述一段对灵性追求的旅程。
- 《小市民的心灵之旅》: 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成长经历。
3.2 重要作家- 乔治·奥威尔:擅长议论散文,作品坚持批判现实主义。
- 弗朗茨·卡夫卡:以超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而闻名,作品探索人性和宿命。
4.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清晰: 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主题和观点。
- 描写细腻: 利用形象和感官描写增强阅读体验。
- 结构合理: 采用段落和章节使文章有层次感。
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然主义戏剧: 一种戏剧风格,追求真实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刻画。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40年代戏剧
戏剧概况:
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1、戏剧形式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
街头剧、活报剧、朗诵剧、灯剧等。
其中“街头剧”最为流行。
<战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为主要观众,以细腻的生活描摹、深邃的心理刻画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向实时化、大众化倾斜。
>这些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上海成立。
戏剧家们在一个峥嵘岁月中支
撑起“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含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之
中。
戏剧活动转移向大后方的城市剧场,多幕剧产生。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
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
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
期。
代表作:《保卫芦沟桥》、《台儿庄》《百壮士》
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概述
(一)现实题材的剧作
1、夏衍《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规避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场面,代之以平凡的生活画卷,以其沉潜隽永、朴素洗练的风格刻画出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透过日常生活来体现时代精神。
2、田汉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
主要剧本有《秋声赋》《丽人行》。
多场式、多线索、开放化、报告员串联全剧等戏剧手法,是田汉对话剧结构新的创新。
3、于伶(尤兢)的剧作大都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夜上海》《长夜行》等。
5、张骏祥(袁俊):《万世师表》是其代表剧作。
6、陈白尘: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讽刺喜剧,著名的《升官图》。
另一类是“正剧”,《岁寒图》。
7、吴祖光:抗战期间创作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代标语,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于荒诞中鉴出真实。
8.宋之的:《武则天》《雾重庆》《群猴》
(二)历史剧
1.郭沫若:《屈原》(1924)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
杰出的浪漫主义剧作。
郭沫若将“这个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用讽喻现实的方法
揭露、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
《棠棣之花》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
在20年代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整理和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五幕历史剧。
歌颂聂氏姐弟的爱国和自我牺牲精神。
《虎符》取材于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塑造如姬和信陵君形象,揭示出生命的崇高意义。
标志着郭沫若历史剧的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时代色彩。
《虎符》中反复
张扬着“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思想,如姬,也因具有这一思想被作者看做“时代之先驱者”
《高渐离》写荆轲好友高渐离忍辱含垢多年,等待时机以筑击杀秦王未遂身死的悲壮故事。
剧中歌颂了对于专制暴虐统治者的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显示其为争议而斗争
的惊人意志与杀生成仁的悲壮人生。
《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指出了导致爱情悲剧的妥协主义的危害。
贯穿着诅咒邪恶、歌颂正义的精神。
《南冠草》写明朝末年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推戴鲁王,起兵复明,为汉奸所陷,被捕殉国
的故事。
2)、郭沫若历史剧特征
1.郭沫若对历史事件往往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历史剧创作也有自己处理历史题材与现实关系的独特方法。
2.取材于古代的人和事,但都面对现实说话,“借古抒怀以鉴今”融汇着风
雷激荡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借古讽今)
3.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关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人们从古代联想到现代,
引起深思,启发人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
4.“人的尊严”,“把人当做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
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反分裂。
表彰历代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
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悲剧斗争精神,是历史剧的共同主题,郭沫若的悲剧精神是崇
高悲壮的。
5.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的戏剧也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有浪漫
主义色彩。
将浪漫主义历史剧和席勒式的政治剧结合起来
2.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
3.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
4.阿英“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
5.清宫史杨村彬《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変政纪》《光绪归政纪》
成功的再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揭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专制统治下面临的巨大危机。
姚克《清宫怨》以其性格化、生活化、诗化的风格成为剧中的典范。
三、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在戏剧创作中,讽刺喜剧尤其令人瞩目,这一时期,出现的喜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批判性极其强烈的讽刺暴露喜剧,以宣泄情感为主,艺术上相对粗糙,有的近乎于闹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动统治本身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腐朽,所以这一时期剧作家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一种辛辣的嘲讽,而不可能再夹杂其他的审美情感。
另外一种喜剧形式是世态喜剧,这种喜剧形式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一时期暴露喜剧的代表作主要有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雾重庆》、《群猴》;老舍的《残雾》;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杨绛的"喜剧双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
虽都带有嘲讽,然而面对世事参差与愚谬,杨绛给予更多的是原宥和理解,取得是微笑的否定。
40年代散文
1)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迅速反映时代面影的散文次文体,在抗战初期异常发达,甚至一跃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
此类文学最初盛行在国统区,大多描写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和敌人的凶残横暴。
其主要任务:给战士们传递战斗经验和教训。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野草作家在反抗日寇,反对投降,在批判周作人,战国策方便较为集中的发表了犀利的文章。
代表作家:
夏衍:擅长写政论,《论”晚娘”作风》
聂绀弩:《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相互错综,在开阔的视野中显示纵横恣肆、雄辩幽默的风格。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眷眷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巴金《梦与醉》、《龙.虎.狗》;李广田的《灌木集》;冯至的《山水》;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沈从文的《湘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王了一(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张爱玲的《流言》;丰子恺的《率真集》;叶圣陶的《未厌居习作》等,各有其独特风格和阅读魅力。
1)巴金、茅盾、李广田、冯至、梁实秋等风格不同的叙事、抒情散文真实的描画了动荡时世的面影,忠实的抒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兴。
2)在沦陷区,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新进青年作家,则大多以日常人生为题材写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并在散文艺术上作些打磨。
3)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了像孙犁、吴伯箫这样的比较注重艺术锤炼的叙事、抒情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