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绪论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呜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
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
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
中医诊断学绪论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辨病,病历书写。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黑箱理论)、见微知著(生物全息理论)、以常衡(达)
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5.整体审察:指诊断疾病时,应重视患者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
响。
6.整体审察原理:人是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病证的产生体现整
体的失调。
7.四诊合参:指医生临证时必须综合运用四诊,并将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8.辩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当前阶
段的病理本质,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中诊具有整体、动态、个体化特色。
)
9.症(即四诊资料/病情资料)分析判断证(中医诊疗是针对证治的)
10.体征:由望闻切三诊得出的(直接、客观)
症状:由问诊得出的(间接、主观)
11.证:对疾病发展当前阶段病因、病势、病位、正邪关系等的概括,是当前阶段疾病的本
质反应。
(是主要矛盾,有利于针对当前阶段提供高效治疗)
12.病: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人体正邪斗争的全过程。
(是基本矛盾,有利于对疾病发展有整
体认识)
13.证与病之间的关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是疾病本质,病是疾病全过程,只有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即病证结合)才能抓住疾病本质。
14.
四小经典:《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赋》。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绪论
1.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是
A.整体审查
B.司外揣内
C.以常衡变
D.见微知著
2.下列望诊专著中,属于明代医家所著的是
A.《伤寒金镜录》
B.《伤寒观舌心法》
C.《望诊遵经》
D.《辨舌指南》
答案:BCD、B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认识基础之上的。
具体有如下三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一)司外揣内
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
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
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
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要点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正确运用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疾病的根结所在,才能确诊无误。
中医诊断的三大原则有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是指诊断疾病时,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同时,还要将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地判断病情。
因此,整体审察可视为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集中体现。
1.整体审察的理论
依据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2.整体审察的含义
(1)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
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
(2)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
(二)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1.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详尽地获取诊断所需的临床资料。
2.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
(三)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包括辨病和辨证,中医的诊断结论由病名和证名组成。
病与证是疾病诊断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辨病是探求病变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认识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而
辨证则是识别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症结,抓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
中医历来既强调辨证,也不忽视辨病,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
1.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3.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上认识病情。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