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如何认定损害赔偿数额
- 格式:docx
- 大小:21.73 KB
- 文档页数:9
假冒注册商标赔偿标准
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可能涉及侵权、欺诈等法律问题,因此赔偿标准会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程度、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涉及商标权侵权的赔偿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停止侵权行为:被侵权方可以要求对方立即停止侵犯商标权行为,并撤销相关商品的广告等宣传活动。
2.赔偿经济损失:被侵权方可以根据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求对方进行赔偿,包括侵权商品销售额、侵权商品制造成本等。
3.恢复商誉:被侵权方可以根据商标权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要求赔偿恢复商誉的费用。
4.承担诉讼费用:如果被侵权方提起了诉讼,且获得胜诉,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相关诉讼费用。
总的来说,由于商标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因此假冒注册商标的赔偿标准较高,一般要求侵权方进行经济赔偿,并且有可能需要承担其他补偿义务。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实证分析朱双庆;金玉霜【摘要】商标反向混淆作为商标侵权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概念、认定标准上与正向混淆存在较大差别,无法依据以往的商标侵权思维进行分析.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需要引入社会热点事件,不断推动认定标准要素的发展及完善,进而形成全面且稳定的认定标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应遵循判定的逻辑顺序,在现有的认定标准要素中选取适宜要素进行分析判断,秉承法律与个案灵活结合的原则处理案件,从而更好地规制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提高判决结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4【总页数】10页(P41-50)【关键词】反向混淆;侵权;商标法【作者】朱双庆;金玉霜【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3.43一、商标反向混淆的含义商标是用来区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商品或服务的标识,旨在帮助大众更好地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防止社会公众对商品或服务产生误认。
一般混淆多为正向混淆,即在后商标使用者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中使用了和在先注册商标权人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导致消费者误认为在后商标使用者的商品源自在先商标权人。
其中,在后商标使用者往往“搭乘便车”,借助在先商标的信誉实现自己商品或服务销量的提升。
而反向混淆是一种区别于正向混淆的商标侵权行为,在Sands, Taylor & Wood公司诉Quaker Oats公司案中,受理此案的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对“商标反向混淆”做出如下阐述:“实力较强的在后商标使用者采用与在先商标使用者相同或相似的商标使市场趋于饱和,导致相关公众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在先商标使用者的商品或服务为在后商标使用者所有。
”(1)详见:Sands,Taylor & Wood Co.v.Quaker Oats Co.,978 F.2d 947,957(7th Cir.1992).日本律师大岛厚在此基础上对反向混淆进行了定义,认为“在后商标使用者使用了和商标先行使用者相同或类似的商标,并进行大规模地广告宣传,使其商标的显著性、知名度远远高于商标先行使用者,引起商标先行使用者的商标为在后商标使用者所有的混淆误认”[1]。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
该公司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8年,B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与A公司相同。
B公司在未经A公司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了与A公司产品包装相似的包装设计,并在市场上销售。
A公司发现后,认为B公司的行为构成了侵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混淆行为是否构成侵权?2. 混淆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3. 如何界定相似性?三、法律分析(一)混淆行为是否构成侵权1. 混淆行为的定义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行为。
2. 混淆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规定,混淆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1)经营者实施了混淆行为;(2)混淆行为造成了消费者的混淆误认;(3)混淆行为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B公司未经A公司授权,擅自使用了与A公司产品包装相似的包装设计,并在市场上销售。
根据混淆行为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B公司的行为构成了混淆行为,侵犯了A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混淆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混淆行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 没收违法所得;2.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3. 责令消除影响;4. 罚款;5. 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在本案中,法院可以依法判决B公司承担上述法律责任。
(三)如何界定相似性1. 相似性的定义相似性,是指经营者使用的标识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程度。
2. 相似性的判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的规定,判断相似性的标准包括:(1)标识的视觉相似性;(2)标识的听觉相似性;(3)标识的名称相似性;(4)标识的用途相似性。
3.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A公司与B公司的产品包装在视觉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消费者容易产生混淆误认。
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高级法院动态 | 中级法院、基层法院动态 | 国内司法动态 | 国际司法动态开庭公告 | 送达公告 | 庭审直播 | 诉讼指南 | 在线诉讼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 | 全国、上海年度十大案件 | 上海法院典型案例学术论文 | 研究报告专利 | 商标 | 著作权 | 反不正当竞争 | 反垄断 | 技术合同 | 知产刑事法律法规 | 知产行政法律法规 | 其他知识产权合同纠纷 | 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 | 不正当竞争、垄断纠纷 | 侵犯知识产权罪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赔偿数额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业务文件》为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依法公平、合理地确定法定赔偿数额,统一执法标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市审判工作实际,现对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数额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参照执行。
一、适用法定赔偿的范围、原则与基本要求1、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确定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适用法定赔偿方法:(1)根据案件现有证据,难以确定权利人损失数额、侵权人非法获利;(2)经法院释明,权利人明确请求法院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亦未提供相应证据证明权利人损失、侵权人非法获利。
对于难以证明权利人受损或者侵权人非法获利的具体数额,但有证据证明前述数额确已超过法定赔偿最高限额的,不应适用法定赔偿方法,而应综合全案的证据情况,在法定赔偿最高限额以上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2、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的赔偿数额应公平合理,确保权利人损失获得充分赔偿。
3、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赔偿数额时,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判决中分析和阐明权利价值、侵权情节、侵权恶意、侵权损害后果等方面具体情形与确定赔偿数额之间的联系。
4、适用法定赔偿方法确定赔偿数额时,判决赔偿数额既应当保持同类案件之间的赔偿尺度协调,又应考虑不同案件之间的案情差异。
【经典】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人类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据广州凯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耀网”)团队进行的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下所有资料仅供参考。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
商标通过确保商标注册人享有用以标明商品或服务,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获取报酬的专用权,而使商标注册人受到保护。
通俗的简单介绍,就是商标是由人所创造,当创造人向国家专业部门申请认证后,就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其他人不能再使用该商标。
商标,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给大家介绍近几年部分的商标案例,加以进行研究及案例整个过程的讲解,具体案例如下:案例一:“New Balance”VS“新百伦”New Balance鞋业进入中国市场不到十年,销售商在网站、卖场、广告打出的“新百伦”知名度越来越高。
这让广州本土品牌“新百伦”的老板周某伦愈发失去存在感,因为他拥有“新百伦”商标,其公司生产的产品也一再被误认为New Balance的。
最终广州中院认定New Balance销售商存在恶意“反向混淆”行为,应停止侵权并赔偿9800万元。
近1亿的赔偿金刷新了广州中院所判侵权案件的赔偿额度。
案例讲解分析:知识产权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
知识产权为劳动成果,具有独立拥有性质,所以在中国范围中,是具有法律保护的;activities, noise, waste disposal, drilling mud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f stone, all power suspend production for rectification or removal. Will guide the wood stand To a gathering of local wood, bianqiao Park, electric central heating, Fei, compressed coal usage, decrease carbon emissions. Second, building site "six 100%" standards to be put in place.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site dust management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ll, spraying water, measures such as covering, washing, closed, where not up to "six 100%"美国地区,美国在商标或者知识产权中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在生活中假如出现此类型问题,国家会相应的按照的是否“出名”来给与法律保护,所以大家常常发现中国出现很多来自美国的很多山寨品被模仿假冒。
商标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之探析商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商标的侵权行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因此,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日益加大,其中惩罚性赔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惩罚性赔偿是指在对商标侵权行为进行赔偿时,除了普通损失赔偿外,对侵权人适用一定的惩罚性赔偿,使其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和惩罚。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侵权人违法所得的大小来确定惩罚性赔偿的数额。
商标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商标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原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其中包括了商标的使用价值、知名度、声誉等,因此侵权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也应该比普通损失赔偿更高。
第二,商标惩罚性赔偿有助于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增强对商标权的保护,提高公众对商标权保护的认识和尊重。
第三,商标惩罚性赔偿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能够提醒商人在经营中要遵守法律,规范经营行为。
以下是几个商标侵权案例:案例一:北京公安部门查获一家涉嫌侵犯其他著名品牌商标的私酒厂,商标侵权后追加惩罚性赔偿超过100万元,并做出批量毁掉造假商品。
案例二:某地方一服装店使用“NIKE”商标,被判定为商标侵权,除赔偿方面给予200万的损失赔偿外,还被追加惩罚性赔偿50万元。
案例三:依法查处淘宝网一家涉嫌侵害他人商标权的店铺,商标侵权后被追加惩罚性赔偿40万元。
总之,商标侵权行为虽然侵害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出现,对商标侵权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手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惩罚性赔偿来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商标所有人的知名度、声誉和品牌形象,更好地保障商标权益的正当性。
商标惩罚性赔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让商标侵权者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和惩罚,提高商标所有人的维权意识,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
同时,商标惩罚性赔偿也能够起到劝诫作用,提醒商家要遵守法律,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健康的市场竞争。
在适用商标惩罚性赔偿时,需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准则,对商标侵权者进行量化评估和赔偿,以保障商标所有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障侵权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60论“新百伦”商标侵权案商标侵权及赔偿数额认定唐雯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新百伦”商标侵权案由于一审判决9800万元的天价赔偿数额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而二审判决赔偿500万元的大缩水又引起了本案的新一轮关注。
此案在商标侵权和赔偿数额的认定中都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本文就商标专用权、反向混淆等方面对此案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展开了中国外文驰名商标保护的思考。
【关键词】新百伦;商标;反向混淆;商标侵权“新百伦”商标侵权案一审判决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对于NEW BALANCE公司是否侵权以及判决的赔偿数额问题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其中正方所持观点为NEW BALANCE公司构成商标侵权,应当对新百伦公司给予侵权赔偿;反方所持观点为NEW BALANCE 公司未构成侵权,被告没有将“新百伦”作为企业字号特别强调使用,且原告明知被告公司知名度大而注册“新百伦”商标,属于恶意抢注。
“新百伦”案二审判决最终以500万元赔偿数额判定被告侵权而收场,但此案提供了一个检视商标侵权与驰名商标保护的机会,影响依然深远一、案情概览1983年4月15日,被告(NEW BALANCE公司)在“鞋”类注册N、NA和NEW BALANCE商标, 2003年开始使用“新百伦”中文译名作为商标,之后便在“天猫商城”、官方网站和实体专卖店中都使用了“新百伦”字样。
1996年8月21日,周某(原告)获准注册“百伦”商标,又于2004年6月4日获准注册“新百伦”商标, NEW BALANCE公司认为周某涉嫌抄袭、模仿其所有商标,并于2007年12月向商标局提出异议,要求商标局驳回周某的申请。
但2011年7月28日,周某在商标局裁定异议不成立后最终获得了“新百伦”商标,商标专用期间为2008年1月7日至2018年1月6日。
原告在申请商标注册过程中,已将该商标授权给星咖公司使用,星咖公司将“新百伦”使用于鞋类产品并大力推广。
摘要在奥普案中,初审法院和终审法院根据“混淆可能性”标准认定被告奥普卫厨公司的行为确系反向混淆侵权行为。
然而问题是,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两审法院却采纳了不同的赔偿标准。
一审法院认为,新能源公司的“aopu奥普”商标的知名度较小,消费者将奥普卫厨公司的金属扣板等产品误认为是来源于新能源公司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新能源公司因涉案侵权行为受到损失是确定的。
因此,一审法院最终采纳了“因侵权所受损失”的赔偿标准,判决被告赔偿原告10万元。
二审法院也认为,奥普卫厨公司没有“搭便车”或“攀附”的意图,不应当以“侵权所得”的赔偿标准确定赔偿数额,但同时,二审法院也认为,新能源公司没有就其所遭受的实际损失举证,所以不应当按照“实际损失”的标准确定赔偿数额。
二审法院最终采纳了“法定赔偿”的标准,判决被告赔偿原告30万元。
同一案件基于相同的案件事实,却得出了差异较大的判决结果,这值得深思。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主要介绍奥普商标纠纷案的基本案情,并归纳总结出该案的争议焦点,通过争议焦点的初步整理分析,提炼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反向混淆侵权中的赔偿问题。
第二部分是论证反向混淆侵权赔偿的必要性。
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反向混淆侵权造成的危害需要被规制,其二是非赔偿性的规制方式存在局限性,其三是赔偿损失的责任方式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第三部分是反向混淆侵权赔偿的前提条件。
也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在后商标权人的行为要被认定为侵权。
其次,在后商标权人具有故意或过失。
最后,在先商标权人确实遭受了实际损失。
第四部分是反向混淆侵权的赔偿现状及问题。
包括两方面,即赔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五点建议。
关键词:反向混淆;实际损失;侵权所得;许可使用费;法定赔偿AbstractIn the Opp trademark infringement case, the defendant Opp Sanitary Kitchen Company’s behavior was approved of a reverse confusion infri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possibility of confusion” by the Courts of first and final instance.However, the problem is that in 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amount of compensation, the courts of two trial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compensation standards.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held that the new energy company’s “aopu Opp” trademark is less well-known, and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consumers will mistake Opp’s metal buckle plates and other products for coming from new energy companies.However, it is certain that the new energy company has suffered losses as a result of the infringement involved in the case.Therefore, the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finally adopted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losses suffered as a result of infringement” and awarded the defendant 100000 yuan in compensation to the plaintiff.The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also held that the Opp Kitchen Company had no intention of “hitchhiking” or “climbing” and should not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based on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tort incom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also held that the new energy company did not prove the actual loss it suffered, so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should not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actual loss”.The court of second instance finally adopted the standard of “legal compensation” and awarded the defendant 300000 yuan in compensation to the plaintiff.The same case is based on the same facts of the case, bu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outcome of the judgment, which is worth pondering.This architecture of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The first one is a simple description about the case and the hotspots of controversy.This part briefly describes the Opp trademark disputes, and summarizes the hotspots of the disputes.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disputes, this paper refines the core argument: compensation in reverse confusion infringement.The second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compensation for reverse confusion tort.It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at the harm caused by reverse confusion tort needs to be regulated, the non-compensatory regulation haslimitations, and the liability of compensation for losses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fairness and justice.The third is the prerequisite of reverse confusion tort compensation.It also includes three aspects.First of all, the behavior of the trademark owner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infringement.Secondly, the owner of the trademark has intention or negligence.Finally, the previous trademark owner did suffer actual losses.The fourth par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mpensation for reverse confusion tort.It includes two aspects that how to deal with compensation today and the existing imperfection about compensation solutions.I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gives five pieces of opinions about the above problems.Key words: Reverse Confusion; Actual Loss; Income from Infringement; License Fee; Legal Compensation目录引言 (1)一、案情简介及焦点问题 (2)(一)案情简介 (2)(二)焦点问题 (3)二、反向混淆侵权中赔偿的必要性 (5)(一)反向混淆侵权造成的危害需要被规制 (5)1.对在先商标权人的危害 (5)2.对消费者的危害 (6)3.对市场秩序的危害 (7)(二)非赔偿性的规制方式存在局限性 (7)1.民事责任中的非赔偿责任不能填补权利人损失 (7)2.行政责任并不涉及对权利人损失的救济 (8)3.刑事责任因过重而适用范围有限 (8)(三)赔偿损失的责任方式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9)1.赔偿损失的责任方式更有利于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9)2.赔偿损失的责任方式更利于维护司法公信力 (9)三、反向混淆侵权中赔偿的前提条件 (11)(一)侵权人的反向混淆行为被认定为“构成侵权” (11)1.认定侵权中的理论争议 (11)2.认定构成侵权需要满足的条件 (12)3.比例原则影响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 (13)(二)侵权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14)(三)权利人因侵权而遭受实际损失 (15)四、反向混淆侵权的赔偿现状及问题 (16)(一)反向混淆侵权赔偿的现状 (16)1.反向混淆侵权赔偿的立法现状 (16)2.反向混淆侵权赔偿的实践 (16)(二)反向混淆侵权赔偿中存在的问题 (17)1.后商标权人容易利用“过错推定”逃避责任 (17)2.依据利益差额说难以确定实际损失 (18)3.现行的赔偿标准难以适用于反向混淆侵权 (20)4.衡量因素与赔偿金额没有明确的量化关系 (23)五、反向混淆侵权的赔偿的完善建议 (24)(一)应妥善处理比例原则对反向混淆侵权认定的影响 (24)(二)应当适用“无过错”认定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25)(三)可以采用规范说作为赔偿的依据 (26)(四)可以变通性地适用法定赔偿标准确定赔偿数额 (26)(五)应明确衡量因素与赔偿金额之间的量化关系 (27)结语 (29)参考文献 (30)致谢 (32)引言“反向混淆”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是美国霍姆斯法官在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一案中提出,他认为,通常情形下是被告假冒了原告的产品,而基于反向的错误认识也会产生同样的损害后果,也就是说通过某种表述和介绍,使得人们会产生原告的产品是系被告所有的错误认识。
美国第七巡回法院曾在判决书中指出:“如果不存在恶意,合理的许可使用费就足以反映在后使用者的不当得利或者在先使用者因侵权受到的损害。
这样,原告要么获得合理的许可使用费,要么赢得被告利润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
这一比例对于原告而言,无异于飞来横财,一般都高于许可使用费”。
但是,商标反向混淆案件中,在后商标使用人至少是存在过失的,在先商标的许可费用是不高的,在后商标使用人所获利润并非全部来源于争议商标,更多的来源于自身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自身强大的企业隐形商誉和形象。
因此,什么标准的许可使用费才算是合理的,被告利润的百分比为多少才能够足以反映在先权利人的损失是难以界定的。
下面来说说商标反向混淆赔偿数额的确定结合现有判决结果,在确定商标最终赔偿数额时,笔者建议应着重考虑下列因素:1.商标是否合法有效。
若在先商标未注册,则不应予以保护,更谈不上赔偿。
2.商标的使用情况。
若商标注册后并未使用,或者在先商标权人自行改变商标标志后再使用,商标已沦为通用名称的话则不构成商标侵权,在后商标使用人无需赔偿。
3.商标成本。
商标成本不仅包括取得商标时的注册成本,还包括在后续使用中的投入成本。
4.商标市场认可度。
市场认可度越高,说明商标的价值就越大,此时赔偿金数额就会高,反之,赔偿金数额就会降低。
5.商品的生命周期、现状及行业前景、市场潜力。
商品的生命周期越短,在先权利人经营状况差,行业前景不高,在先权利人利用商标进行市场扩展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在确定赔偿额时应该适当减少。
6.在后商标使用人的主观意图。
若为故意侵权,则应适当提高赔偿金数额,必要时还应给予在后商标使用人1到3倍的惩罚性赔偿,以此杜绝恶意的变相侵占他人商标的现象发生。
若为过失侵权,则给予适当赔偿金数额即可弥补在先权利人的损失。
7.在后使用人的自身能力。
商标的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通常在后使用人拥有较好的企业声誉和生产能力,宣传推广能力较强,可以说在后商标使用人的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因此在确定赔偿额时应将在后商标使用人的原因力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扣除。
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如何认定损害赔偿数额商标混淆是指消费者对商标的误认。
同一个商标或类似的两个商标涉及不同的使用人,在先使用该商标的如果是市场知名的公司,在后使用的是不那么有名的公司,消费者会误认为这不知名的公司的商品与知名的公司有联系;相反,在先使用该商标的公司如果是个小企业,市场不知名,而在后使用该商标的公司却有较大的市场知名度,这时消费者便会误认为之前不知名的企业与现在特有名的公司存在一定关联。
前一种情况称作商标的正向混淆,后一种情况称作商标的反向混淆。
一般的商标侵权纠纷源于商标正向混淆,但源于商标反向混淆的侵权案件也时有发生。
我国的商标法对商标反向混淆情形没有明文规定,因此,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认定问题成了法院审理商标反向混淆案件的一个难点。
周乐伦诉广州市盛世长运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新百伦贸易(中国)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以下简称“新百伦”案),就是典型的商标反向混淆案件。
原告是“百伦”、“新百伦”的商标专用权人,被告新百伦公司是美国知名运动品牌“New Balance”在中国的关联公司。
被告将原告享有商标权的“新百伦”字样作为其经营品牌“New Balance”的中文译名,在广告宣传中大量使用,“新百伦”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原告及其被授权人生产的商品来源于被告。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败诉,新百伦公司赔偿原告9 800 万元。
事实上,原告及其被授权人生产的商品知名度很低,销售收入并不理想。
被告使用“新百伦”字样并没有利用原告商誉的意图,也没有给原告带来巨大损失。
法院的判决结果明显会使得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而获利,这不符合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初衷。
因此对于如此高额的侵权赔偿,学界和商界都存在争议。
一、赔偿数额认定的法定方式。
2013 年8 月修正后的我国《商标法》第63 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对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三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可见,赔偿数额的法定认定方式注重这样的顺序:首选考虑的是侵权损失,其次是侵权所得,再次是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倍数,最后适用法定赔偿数额(300 万元以下)。
除了对恶意侵权者适用1~3 倍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基本赔偿数额的认定仍然遵循补偿性原则,即权利人应获得的赔偿只能建立在存在实际损害的事实基础上,以补偿其所遭受的损失为目的。
源于商标正向混淆的侵权案件,侵权损失、侵权所得等可以依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但对于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来说,这种计算却往往缺乏数据依据,难以通过计算得出合理的数额,一般只能根据商标许可费用或法定赔偿额来确定赔偿数额。
二、关于反向混淆侵权损失的认定。
在商标正向混淆侵权案件中,在先商标权人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在后商标使用人对相同或近似商标的使用,使得在先商标权人的声誉受到影响,继而导致其销售量下降。
因此,销售量的下降就是在先商标权人遭受的损失。
销售量下降的数据可以通过比较各季度或年度销售量的变化而大致得出。
在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在后商标使用人通常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使用相对弱势的在先商标权人的商标后,会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对该商标进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
当消费者误以为在先商标权人的商品来自在后商标使用人时,会更愿意进行购买。
这样一来,在先商标权人等于被迫搭上了在后商标使用人的“便车”,销售额往往在短时间内不降反升[1].因此,在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透过销售额的变化不但无法看出商标权人的损失,还会得出商标权人因被侵权而获益的结论。
在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商标权人遭受的损失性质与在正向混淆侵权案件中的完全不同。
首先,反向混淆切断了在先商标权人的产品与商标之间的联系。
以“新百伦”案为例,周某及其被授权人对“新百伦”商标享有专有使用权,其产品在当地可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部分消费者看到“新百伦”商标会将其与周某及其被授权人生产的产品联系起来。
新百伦公司介入,对“新百伦”商标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得消费者们一看到“新百伦”就会想到美国的运动品牌“New Balance”. 周某及其被授权人通过努力所建立的商标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因此被切断。
其次,反向混淆贬损了在先商标权人的商誉。
这是给商标权人造成的最大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具有持久性,即使在后商标使用人停止使用该商标,也无法挽回。
美国运动品牌“New Balance”作为世界知名品牌,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当“新百伦”与“New Balance”联系在一起以后,周某及其被授权人在其产品上使用“新百伦”商标,部分消费者会误以为这是假冒产品,这就对周某及其被授权人的商业信誉造成了损害。
消费者的这种负面评价一旦形成,便很难消除。
最后,反向混淆阻碍在先商标权人的未来发展。
“卖假货”的声誉一旦形成,该品牌的未来发展必然陷入艰难境地,之前通过努力所积累的商誉毁于一旦,以后重建商誉过程中还可能一直受困于这种负面影响。
如此看来,反向混淆对在先商标权人所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但是,无论是商品与商标联系的切断、商誉的贬损还是未来发展受阻,这些损失都难以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
如果没有新百伦公司的介入,周某及其被授权人通过自身努力慢慢积累商誉,可能会将“新百伦”培育成广受欢迎的国民品牌;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惨淡经营,该商标最后从市场中消失。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在先商标权人可能的获利无法量化。
因此,商标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侵权损失数额的认定非常困难。
三、关于反向混淆侵权获利的认定。
2002 年10 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解释》”)第14 条规定,“侵权所获得的利益,可以根据侵权商品销售量与该商品单位利润乘积计算;该商品单位利润无法查明的,按照注册商标商品的单位利润计算。
”在商标正向混淆侵权案件中,消费者会购买被告的商品,主要原因是他们将该商品误认为来源于原告。
例如人们会购买“康帅傅”牌方便面,是因为将其错认成“康师傅”.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解释》给出的计算方式,可以大致计算出被告的侵权获利。
但在反向混淆侵权案件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在“新百伦”案中,法院在认定被告的侵权获利时,采用侵权商品销售量与该商品单位利润相乘的计算方式,因为考虑到被告只在商品宣传中使用了“新百伦”字样,并没有在产品上使用,而将计算得出的数额减半,结果为9 800 万元。
也就是说,新百伦公司2011-2013 年 3 年的销售利润,一半被作为侵权获利。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侵权获利指的是“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换句话说,侵权获利就是侵权人在没有侵权行为的情况下无法获得的那部分利益。
例如:购买“康帅傅”牌方便面的部分消费者,是因为将“康帅傅”误认为“康师傅”了,否则他们不会产生这种购买行为。
那么,这部分消费者为“康帅傅”创造的销售利润就是“康帅傅”商标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
在“新百伦”案中,“New Balance”是美国知名的运动品牌,在我国已有一些人知晓并喜爱。
使用“新百伦”中文译名做宣传推广,固然有助于这一国外品牌更快地被我国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但如果不使用“新百伦”而用“纽巴伦”或“新平衡”等别的译名,或者只用“New Balance”做宣传,肯定也会获得不少的客户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被告的销售获利与“新百伦”译名的使用关联度其实很小。
消费者购买“New Balance” 牌商品,主要理由是看中其外观、质量,出于对国外知名品牌的信任等,其译名“新百伦”或许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事实上它能够带来的效果绝对没办法占到总销售利润的一半。
但是,使用“新百伦”这个译名,究竟能够为“New Balance”牌商品增加多少销售量,却是无法准确地通过数据去量化的。
在商标反向混淆案件中,由于在后商标使用者并没有“搭便车”的故意,其商品销售量与利润的增长主要是凭借其市场地位所获得的,与在先商标权利人的商标关系不大。
因此,在反向混淆案件中不宜适用《解释》所规定的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