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司匹林的研究和新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98 KB
- 文档页数:5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引言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的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历史、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和探讨。
二、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水杨树叶、柳树树皮等被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
而现代阿司匹林的合成则始于19世纪,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1. 原料准备: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原料包括苯酚和二氧化碳。
2. 反应过程:苯酚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阿司匹林的中间体。
3. 精制和提纯:通过结晶、过滤、再结晶等工艺步骤,最终得到合格的阿司匹林产品。
四、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新的催化剂、新的反应条件、新的分离提纯技术等不断被引入进来,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个人理解与观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在不断的改进中,为其生产提供了更高效和更环保的方法。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的改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简介及改进研究的全面介绍和探讨,相信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看到了阿司匹林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关于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文章。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阿司匹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成分,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环保的生产过程。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进来,以改进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
绿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广泛用于为止疼痛和减轻发热。
此外,它还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心肌梗塞和中风。
自从1897年首次合成以来,阿司匹林一直在被积极研究,以逐渐揭开这种药物的神奇之处。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还可以预防多种癌症。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结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特别是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降低,阿司匹林还具有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根,进而减轻疼痛和减轻肿胀。
此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提高治愈乳腺癌的成功率。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发展前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已经被证明对许多疾病有益的药物,其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
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疗效,表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改善癌症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除了治疗疾病以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未来将会成为预防性药物使用的主流。
预防性使用该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和中风等。
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显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其研究进展使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阿司匹林在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研究报告
阿司匹林(英文名: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解热镇痛药和抗血小板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水杨酸衍生物。
早期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解热和镇痛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
除了解热镇痛作用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溃疡和肝损伤。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可能与减少癌症风险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但目前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具有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的作用。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副作用,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概述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轻度疼痛。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斯皮尔勒首次合成。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改进研究的相关进展。
二、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简介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1. 水杨酸的制备:水杨酸可通过苯酚经羟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再经过碱催化羧化反应得到水杨酸。
2. 乙酰化反应: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或磷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醋酸。
这一合成工艺虽然简单,但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产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三、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1. 催化剂的改进:传统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硫酸或磷酸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对环境造成污染。
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环保的催化剂,如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等。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对合成工艺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 新型合成路径的探索: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阿司匹林合成新路径,如采用生物催化或微波合成等技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生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社会,环保和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药物合成工艺也不例外。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我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药物生产带来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其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我们将能够得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求。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阿司匹林的结构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1(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以及前列环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使血管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TXA2合成明显增加,血小板受体(TP受体)的表达也增加。
阿司匹林作用于COX-1活化部位附近的丝氨酸529,可使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失活,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激活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有许多用途.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性出血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先兆流产、代谢性肥胖、巴特综合征、腹泻、春季结膜炎、急性肺炎、胆道蛔虫病、足癣、血小板减少性龋癜、镰状细胞性贫血、不孕症等。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新进展(全文)在过去几十年中,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十分明确,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降低发生血栓栓塞相关事件的风险。
然而,这一作用机制使阿司匹林成为一把“双刃剑”,在获益(减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增加出血)。
因此,使用阿司匹林时必须仔细权衡获益与风险,只能用于获益-风险比合理的临床情况。
目前,各国指南一致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因为二级预防的对象是已经罹患ASCVD的患者,这些患者发生再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很高,使用阿司匹林能较大幅度地减少心血管事件,获益通常明显超过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存在争论,因为一级预防的对象没有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以致阿司匹林的获益空间相对较小。
为了评估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获益-风险比,人们曾设计了10多项随机对照研究。
最初的研究主要纳入低危人群,平均的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约为5%~6%。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非致死心肌梗死、非致死卒中或心血管病死亡,平均降低幅度为12%),但也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主要是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总的结果是获益大于风险。
基于这些结果,各国指南曾一致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
但是,随后的几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益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其他多种一级预防措施(包括降压、调脂、戒烟和健康生活方式)逐渐落实和完善,压缩了阿司匹林的获益空间。
此时,专家们的意见开始出现分歧。
例如,欧洲指南不再推荐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而美国和我国的指南仍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但提高了准入门槛,强调阿司匹林只能用于心血管风险较高(10年预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而出血风险并不增高的个体。
2018年中又有3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发表,分别提供了在现代医疗和预防背景下,在糖尿病患者、普通人群和老年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新证据。
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包括其发现、制剂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发现1.阿司匹林的发现者与时间2.发现阿司匹林的重要科学突破3.阿司匹林命名的由来二、阿司匹林的制剂改进1.阿司匹林制剂的早期制备方法与特点2.阿司匹林制剂的工业化生产3.阿司匹林制剂的改进措施与副作用的降低三、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阿司匹林在疼痛缓解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急性疼痛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对神经性疼痛的疗效2.阿司匹林在降热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降热的机制b.阿司匹林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降热药物的比较3.阿司匹林在炎症抑制领域的应用a.阿司匹林对炎症的作用机制b.阿司匹林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比较四、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1.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a.胃肠道不良反应b.过敏与药物相互作用2.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和警示事项a.阿司匹林在孕妇和儿童中的应用限制b.阿司匹林的禁忌症与预防措施五、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展望1.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2.阿司匹林与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3.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研究与创新4.阿司匹林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发展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处方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作用机制、制剂改进和临床应用不断完善。
使用阿司匹林仍需谨慎,因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禁忌症而引起注意。
未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个体化医疗方面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阿司匹林有望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药物化学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课程:药物化学系(部):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12应卓BS学生姓名:杨超洪学号: 14121821511指导教师:刘立超完成日期: 2014年 12月 8日1.【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化学名称:阿司匹林化学结构:性状: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136-140℃沸点:321.4℃水溶性:3.3g/L(20℃)蒸汽压:0.000124mmHg at 25℃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2.【历史过程】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研究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
它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物,用于缓解一系列疼痛症状,例如头痛、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炎作用,并可用于减轻发热和减少血小板凝集。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作用引人注目。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动因子的产生,减少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血小板降醛酮,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这种作用使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治疗。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
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改善动脉硬化。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血管收缩,改善心脏和血管的血液供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促使冠状动脉的旁路血管扩张,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同时,阿司匹林还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血小板粘附,从而减少血液的黏稠度。
这一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工作负荷。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并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1.1名称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简写:ASR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结构式为:C9H 8 O4分子相对质量:180.161.2药品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与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与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1.3.1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要紧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者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者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要紧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科)学号:姓名:联系方式:word版本.目录摘要 2引言 3 正文 4 1 绪论 (4)1.1血液疾病的简介 4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42 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5)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5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 5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评价 6 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 6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 (6)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 (7)4.1对胃肠道的损害 (7)4.2引起哮喘疾病 (7)4.3阿司匹林的抵抗作用 (7)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 (10)word版本.摘要目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以及从而引发的血栓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
治疗抗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抗血小板的治疗。
大约上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研究发现。
经过临床医学的研究统计以及循证医学的大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机率。
对于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的药物价值,提供个性化,规化的治疗抗血小板的措施,为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ABSTRACT: Objectiv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latelet adhesion, aggregation, and consequ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eatment of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i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1970s, the role of aspirin antiplatelet was studie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shown that aspiri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show that aspir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robability.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spirin has been decades of history. Methods: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spiri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drug value of aspirin,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antiplatelet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o play a greater role.KEY WORDS:aspirin; antiplatelet; mechanism of actionword版本.word版本.引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治疗头痛的方法为将柳树叶进行熬煮。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发布时间:2022-10-28T02:39:40.01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4期作者:赵月李国春(通讯作者)[导读] 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赵月李国春(通讯作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调节血脂,同时还能抗氧化,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同时,阿司匹林还能调节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使患者平滑肌增殖,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保护以及自由基清除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能够使患者的斑块稳定度得到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大脑血流通量得到改善,降低患者脑梗死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应的药学监护方案,进而保障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药理分析;药学监护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已有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历史,但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中断。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头痛、发热和风湿痛等疾病,同时这种药物对于血小板聚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大大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中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药学监护方向,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阿司匹林应用提供方向与管理方案。
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展1.抵御炎症因子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和不同及血管事件的发生,都与炎症标志物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阿司匹林可抑制IKKB炎症通道的中心蛋白质,抑制IKKB激活所致的肥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逆转肥胖和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因其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独特功效,被广泛用于防治冠脉和脑血管栓塞性疾病,为无数患者送去了福音。
神威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神威药业生产的优质良药,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可靠的疗效,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推崇。
据报道阿司匹林在原有功能主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凝血素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之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高。
据统计,糖尿病人死于心脏病患者的确2~4倍。
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部分原因就在于它阻止了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
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翰尼肯斯博士执导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试验------“医师健康研究”揭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发生率减少了44%,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经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里查理科普顿博士,是精神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他研究发现,大脑内发生的炎症,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到了推动助澜之作用,而按时服用抗炎药物(如阿斯匹林)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癌症:十几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方面的研究。
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他说:诸多试验显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具有防治如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等肿瘤之功用。
冠心病发作:阿司匹林不仅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而且还可以用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急救。
翰尼肯斯博士主持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涉及对象为17,187名患者。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作的24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死亡率减少了23%。
冠心病发作时,延迟时间愈长,心肌受损的范围就愈大。
因此,心脏病专家建议说:冠心病一旦发作,应立即咀嚼两片阿司匹林,因为嚼服比吞服吸收更迅速。
阿司匹林制备的发展趋势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关节炎等常见病症。
它具有镇痛、退烧、抗炎及抗血栓作用,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以下方面,阿司匹林的制备和应用正在发展:1. 制备方法的改进:传统的制备方法是将水合乙酰水杨酸加热转化为乙酰水杨酸,然后通过乙酰化反应与乙酸酐反应得到阿司匹林。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反应时间长、产量低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制备方法,如酶法制备、微波辅助合成和超声辅助合成等,以提高制备效率和产量。
2. 药物分子改造:除了传统的阿司匹林结构外,科学家也开始研究和改造阿司匹林分子,以期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新型阿司匹林衍生物被合成出来,具有更强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同时降低了胃肠道刺激和出血的风险。
3. 新的应用领域:除了治疗疼痛、退热和抗炎外,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也有新的应用。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阿司匹林在抗癌治疗方面也具有潜力。
它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来抑制肿瘤的发展。
此外,阿司匹林还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它可以减少血小板凝聚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 个体化用药:随着基因学和药物代谢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差异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因此,个体化用药成为了阿司匹林制备的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变异和相关酶活性,可以针对个体化特征进行阿司匹林用药的调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的制备和应用正朝着更高效、更低风险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药物机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期待阿司匹林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阿司匹林研究和新进展学校:河北北方学院班级:09级医学影像系本科(1)班姓名:王建秋学号:20090620601331前言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曾经所过:“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药物应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作用机制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它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酞化, 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下丘脑中强致热因子前列腺的合成, 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 因而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年来, 人们又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的特性, 能明显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 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以及抑制内源性ADP、5-HP等的释放, 从而抑制内过氧化物的形成,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而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预防短暂性脑缺血、中风等。
3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解热镇痛药,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 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此外, 尚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及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性疾病的发作及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将着重介绍临床最新应用。
3. 1 治疗胆道蛔虫治疗机制可能因胆道蛔虫病患者的胃酸偏低, 口服阿司匹林后能升高胃液酸度,在肠中部分分解为水杨酸与醋酸, 经吸收后自胆汁排泄, 引起胆道内环境的改变, 蛔虫厌酸而退出胆道。
3. 2 对生育的影响据有关文献报道, 每日口服8片阿司匹林, 可使精液中的前列腺素暂时减少, 当精液内前列腺素浓度降低时, 可出现较多的异型精子。
因此有人认为, 阿司匹林可成为男性避孕药。
3. 3 治疗月经过多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月经过多, 都与子宫内膜或肌层合成与释放过多的PG I2及PGE 有关, 因为PG 可引起子宫血管扩张, 抑制血小板聚集。
据此, 可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治疗月经过多。
许多报道指出, 服用吲哚美辛、甲芬那酸或萘普生等可显著减少经血量。
3. 4 治疗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时子宫内膜液及外周血液中的PGF2d水平或PGF2d/PGE2比例升高, 其症状与全身给予PG 进行引产或人工流产的副作用颇相似。
PG 合成酶抑制剂对减轻痛轻症状有明显效果。
3. 5 治疗先兆性子痫有人认为, 孕妇不宜使用阿司匹林。
最近巴黎一家医院对102例先兆性子痫高危孕妇采用阿司匹林0. 15g /d, 合用双嘧达莫0. 3g /d治疗。
结果: 治疗的正常妊娠较对照组高2 倍, 无1例发生先兆子痫, 也无胎儿并发症。
而对照组6例发生先兆子痫, 同时胎儿有9 种并发症。
用药组对胎儿、母体均未造成明显影响, 故认为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胎儿、母体无害。
3. 6 用于中枢性镇痛以往人们一直认为阿司匹林只具有外周性镇痛作用。
近年发现, 阿司匹林除了外周镇痛作用外, 还具有中枢镇痛作用。
如对癌症性骨痛患者每日使用120~ 720mg阿司匹林, 可使镇痛效果维持3~ 4个程期。
用于慢性腰痛和疱疹性神经痛的镇痛, 均取得较好效果。
3. 7 阿司匹林可治疗腹泻如患霍乱时的腹泻主要是霍乱毒素激活肠道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 促使环磷酸腺苷增加, 引起小肠黏膜通透性改变, 并使离子和水分大量分泌引起腹泻; 而阿司匹林可降低环磷酸腺苷, 从而抑制霍乱毒素导致的肠分泌引起的腹泻。
3. 8 治疗支气管哮喘传统观点认为, 哮喘禁用阿司匹林。
最近有人对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试用阿司匹林0. 3~ 1. 2g口服, 1h后呼吸困难缓解, 最大呼吸流率明显增加, 因而认为对不易控制的哮喘病例不防试用阿司匹林治疗, 或许可得到奇效。
3. 9 治疗乳糜泻在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中均含有麸质(面筋) , 部分人服后可引起一种过敏性肠病) 乳糜泻。
该病过去常采用去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 但副作用较多。
最近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 即就餐前5~ 15m in口服阿司匹林650mg。
结果发现, 服阿司匹林后不论再摄入多少麸质, 均能完全遏止乳糜泻, 若进餐后再服用阿司匹林则完全无作用。
3. 10 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在2型糖尿病中由淀粉的多肽组成的含淀粉沉淀有细胞毒素作用, 并有明显的引起B- 细胞功能退化作用, 而阿司匹林可以作为维持B- 细胞功能的药物而减慢B - 细胞功退化进度。
同时,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 从而增加了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阻止凝血素在体内合成, 从而降低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有资料显示: 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 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44%, 而患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更为明显。
因此, 成年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以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
3. 11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 收到可喜的效果, 可使瘙痒消失或减轻, 治愈率70% , 总有效率91% 。
而用赛庚啶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0% , 差异显著。
方法为阿司匹林(肠溶片) 300mg /次, 3次/d, 口服, 1 周为1个疗程。
其机制, 有人认为皮肤受凉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儿茶酚胺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 导致血小板聚集, 引起前列腺素、和5- 羟色胺释放而致瘙痒。
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血小板聚集,从而控制瘙痒。
3. 12 神经保护作用据研究发现, 阿司匹林对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 并可减轻缺氧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动物实验表明: 用大鼠颈总动脉联合大脑大动脉结扎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实验, 结扎前2h 或30m in 腹腔注射阿司匹林, 8d后处死动物, 计算脑梗死体积。
结果显示: 阿司匹林在15mg /kg及以上剂量可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
3. 13 安眠作用在服用阿司匹林3 夜中, 可大大增加总的睡眠时间, 其主要作用在下半夜。
机制为阿司匹林置换了血浆中的色氨酸, 而使它更好地通过血- 脑脊液屏障, 在后半夜产生更多的5- 羟色胺, 其安眠作用要延迟4h。
对偶发性失眠至少在用药起初3晚上效果最显著。
一般用量为650mg。
另外, 阿司匹林具有预防大肠癌、阿尔海默茨病,治疗角膜炎、白内障、葡萄膜炎等眼科疾病, 同时还具有减轻肿瘤引起的胃肠症状及对抗肿瘤转移等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
4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哮喘,过敏反应,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其少见的不良反应,如下:4.1 肝硬化男, 69 岁。
因右冠状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2 a 后因头晕、疲乏无力入院。
B 超示: 肝硬化, 少量腹水, 脾大。
停药后, 上述症状消失, 提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因多次肝炎而导致肝硬化[2] 。
4.2 诱发左心衰男, 82 岁。
因冠心病、心肌梗死, 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口服, 1 次/ d, 次日患者服药后2 h, 突然出现左心衰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
提示心功能不全患应用阿司匹林时应慎重[3] 。
4.3 血尿酸升高男, 44 岁。
为防脑卒中晚餐后服用阿司匹林达2 a, 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478 Lmo l/ L, 随停药, 1 周后复查血尿酸恢复正常。
本品所致血尿酸增高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 使尿酸排除减少所致。
提示: 多饮水, 保持尿液每天2 000 m l 以上利于尿酸排泄, 保证阿司匹林的长期服用[4] 。
4.4 眼睑、结膜水肿男, 7 岁。
因上感给予5%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加阿司匹林赖氨酸盐注射液0. 35 g 静脉滴注, 输入35 ml 时, 患者出现眼睑及结膜严重水肿, 睑结膜轻度充血, 视物略模糊。
即停药,予对症处理, 4 h 后症状完全消失。
提示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阿司匹林赖氨酸[5] 。
4.5 脱发男, 58 岁。
因冠心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 25 mg / 片) 100mg, 口服, 1 次/ d, 口服1 月后, 患者出现大量脱发, 每日约脱发300 根, 伴全身乏力, 停药3 月后, 脱发症状缓解, 1 a 后重新长出新发[6] 。
4.6 牙齿损害女, 52 岁。
因头痛每天口服阿司匹林4 ~ 6 片, 近2 a 时间, 将本品放在牙齿表面压碎至溶解, 检查可见接触本品的牙齿表面损坏更加严重, 表现为咬合面的中度至重度龋坏, 而不咀嚼本品的牙齿没有明显损害。
提示长期咀嚼阿司匹林可导致口腔内硬组织的损害[7] 。
4.7 听力损伤女, 43 岁。
因冠心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50 mg , 1 次/ d, 服药0. 5 a 后出现双耳持续性高调耳鸣, 听力下降, 停药1 周后,症状消失。
再次用药, 10 d 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停药1 周后好转, 继续治疗15 d 后听力逐渐恢复正常。
提示本品使用中一旦出现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耳毒性表现, 应及早停药就诊[8]5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体内致癌物诱发性肿瘤及移植性肿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国外已将阿司匹林列为肿瘤化学预防剂。
5.1阿司匹林可降低胰腺癌发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apolis分校的Anderson 医师发现[9]:阿司匹林对胰腺的保护作用随着服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与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相比,每周服用 2~5次阿司匹林的妇女罹患胰腺癌危险降低了53%,而每周服用6次阿司匹林的妇女罹患胰腺癌危险降低了60%。
阿司匹林降低胰腺癌发病率的机制可能与环氧合-2的表达抑制有关。
环氧合酶-2能引发炎症、促进细胞分裂,在肿瘤中大量存在。
5.2阿司匹林抑制卵巢肿瘤: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表明,卵巢肿瘤细胞中加入的阿司匹林数量越多,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每周服用3次阿司匹林的妇女与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相比,前者发生上皮卵巢癌的风险减少40%。
该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阿司匹林能通过加剧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抑制子宫内膜肿瘤的生长。
5.3阿司匹林能够防治胃癌:Wu[10]等进行的基于台湾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52161例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住院患者被纳入。
结果显示:从未服过阿司匹林的患者胃癌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规律服用(每月服用阿司匹林大于28天,超过6个月)相应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