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检测记录表
- 格式:docx
- 大小:13.52 KB
- 文档页数:1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用途
集料种类
集料产地
试验项目
3表观密度 (kg/m)
3堆积密度 (kg/m)空隙率(%)
含泥量(%)
泥块含量 (%)
针片状含量 (%)
孔径分计筛余(mm)(%)
公称粒级
备注
结论
监理工程师
意见单位(公章):粗集料试验报告
合同号:试验编号:
委托(取样)编号
报告日期
代表数量主要设备编号
见证人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标准值试验项目试验结果标准值
压碎指标(%)
坚固性( %)
SO3含量(%)
有机质含量(%)
抗磨性( %)
超粒径含量(%)
颗粒组成
通过率标准级配筛分曲线图
(%)上限下限
签名:
负责人:复核:试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集料的分类和特性。
2. 掌握集料性能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集料性能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集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
本实验主要测定集料的下列性能:1. 集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等;2. 集料的粒度组成、级配、针片状含量等;3. 集料的吸水率、压碎值、磨光值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碎石、河砂、水泥、水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筛分箱、水槽、压碎值试验仪、磨光值试验仪等。
四、实验步骤1. 集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测定:(1)称取集料试样1000g,准确到0.01g。
(2)将试样放入量筒中,加入水至试样完全浸没,记录水的体积V1。
(3)取出试样,用滤纸擦干表面水分,称量试样的质量m1。
(4)将试样放入水槽中,加入水至试样完全浸没,记录水的体积V2。
(5)计算集料的表观密度ρs、堆积密度ρp和空隙率n。
2. 集料的粒度组成、级配、针片状含量测定:(1)称取集料试样1000g,准确到0.01g。
(2)将试样过筛,分别称量各筛孔的筛余量。
(3)计算各粒级含量和级配。
(4)测定针片状含量。
3. 集料的吸水率、压碎值、磨光值测定:(1)吸水率测定:称取集料试样50g,准确到0.01g。
将试样放入水槽中,加入水至试样完全浸没,浸泡24h。
取出试样,用滤纸擦干表面水分,称量试样的质量m2。
计算吸水率。
(2)压碎值测定:称取集料试样500g,准确到0.01g。
将试样放入压碎值试验仪中,按规定操作进行试验。
记录压碎值。
(3)磨光值测定:称取集料试样500g,准确到0.01g。
将试样放入磨光值试验仪中,按规定操作进行试验。
记录磨光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本实验中,碎石、河砂的表观密度分别为2.67g/cm³、2.60g/cm³,堆积密度分别为1.48g/cm³、1.30g/cm³,空隙率分别为0.47、0.45。
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T 0309-2005)2.6.1 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粗集料的堆积密度,包括堆积状态、振实状态、捣实状态下的堆积密度,以及堆积状态下的空隙率(或间隙率)。
2.6.2 仪具与材料2.6.2.1 天平或台秤,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
2.6.2.2 容量筒:适用于粗集料堆积密度测定的容量筒应符合表2.6.2.2的要求表2.6.2.2 容量筒的规格要求2.6.2.3 平头铁锹。
2.6.2.4 烘箱:能控温105±5℃。
2.6.2.5 振动台:频率为3000次/min±200次/min,负荷下的振幅为0.35mm,空载时的振幅为0.5mm。
2.6.2.6 捣棒:直径16mm,长600mm,一端为圆头的钢棒。
2.6.3 试验准备按《粗集料取样法》T0301的方法取样、缩分,质量应满足试验要求,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分备用。
2.6.4 试验步骤2.6.4.1 自然堆积密度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水泥地(或铁板)上,用平头铁锹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锹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为50mm 左右,装满容量筒并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空隙,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 2)。
2.6.4.2 振实密度按堆积密度试验步骤,将装满试样的容量筒放在振动台上,振动3min ,或者将试样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mm 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毕后,加料填到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 2)。
我国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传统印刷技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印刷工艺、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我国活字印刷术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我国活字印刷术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一种以雕刻印版为基础,通过排版印刷来复制图文信息的工艺。
在古代,活字印刷术以木活字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铅活字、铜活字等材料。
与欧洲的凸版印刷不同,我国活字印刷术采用平版印刷技术,这一技艺在宋明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之一。
二、印刷工艺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工艺主要包括文字雕刻、排版制版、印刷等环节。
文字雕刻需要雕刻师根据排版需要,将每个字、词雕刻在印版上;排版制版是将雕刻好的印版按照文字的排列顺序进行组合,形成整个版面;印刷就是将制好的印版沾墨后压印在纸张上,完成作品的复制。
这一工艺过程既需要精湛的技艺,又需要耐心和细致。
三、文化传承我国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传统印刷技艺的代表之一,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在古代,活字印刷术被广泛运用于印刷书籍、宣传画报等领域,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媒体的普及,活字印刷术逐渐退出了主流社会,但在一些传统印刷坊和文化机构中,仍有人致力于活字印刷术的传承和保护。
四、保护与振兴我国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在保护和振兴方面,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资金扶持、技艺培训、展览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一些文化机构和专业印刷工坊也积极参与到活字印刷术的保护和传承中,推动活字印刷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重拾生机。
结语我国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传统印刷技艺的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活字印刷术,不仅是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