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2
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回复细集料是指颗粒大小在2.36mm以下的粗细石子,也称为细骨料,主要用于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中。
在使用细集料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确认其物理化学性质、机械性质和工艺性能。
其中,测定细集料的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试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细集料的质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细集料密度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一、试验原理细集料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是衡量细集料重量和体积比率的重要指标。
密度试验的原理是通过计算细集料在一定体积内的重量来确定其密度。
二、试验设备和器材1.密度计:包括胶囊、配重砝码和密度计机。
2.电子天平:用于测量细集料和水的质量。
3.筛子及筛分器:用于筛选细集料,筛孔尺寸为2.36mm和1.18mm。
4.容器:用于测量水的体积,具有精确的刻度。
5.器皿:用于盛放细集料和水。
三、试验步骤1.准备工作(1)将密度计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并检查密度计是否正常工作。
(2)测量胶囊和配重砝码的质量。
(3)将筛子放在筛分器上,并根据需要选择筛孔尺寸。
(4)将容器倒置在电子天平上,使用该天平校准系统使其显示为零。
2.筛选细集料(1)将样品细集料均匀地分配在筛子上,并握紧筛分器以避免细集料溢出。
(2)将筛子和筛分器放在震动筛中,并震动5分钟。
(3)按照筛孔尺寸,取出在2.36mm和1.18mm筛子上的细集料,并计算其质量。
3.测定细集料的体积(1)将水倒入容器中,使其高度到达标记线。
(2)用电子天平测量容器重量。
(3)轻轻地将细集料加入容器中,使水的体积上升10-15mm。
(4)再次测量水和容器的重量,并记录下质量。
4.试验计算(1)计算细集料的质量:将筛选出的细集料质量相加,得到总重量M。
(2)计算细集料的密度:根据定值密度法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ρ为密度,M为细集料质量,V为细集料加水后的总体积。
(3)计算平均密度:根据三次试验计算得到的密度值,求三次密度值的平均值作为细集料的密度。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09试验: 复核: 试验(技术)负责人:
河北
省公
路
工程
质量监督站监制
河北
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10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11河北
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12河北
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13河北
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细集料表观密度(容量瓶法)及堆积、紧装密度试验
工程名称:2007年周言、北苏立交桥引道维修工程 合同号: 试验编号:2007-JG0328-0014河北
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的基本操作、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材料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细集料细集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石子、砂子等材料,它是混凝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一定体积范围内的质量与该体积的比值。
细集料的表观密度是指细集料与孔隙空气、粘土等杂质所占空间的比值,通常用克/立方米(kg/m3)作单位。
3.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采用水排法测定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实验中,将细集料依次沉入等容器中,缓慢倒入水,用振实器振实后,待水面恢复静止,记录等容器内水位上升的高度,以此计算出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三、实验器材1.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装置2.称量器具3.振实器4.水桶5.手套、量杯等辅助工具四、实验步骤1.首先清洁各种试验用具,准备好所需器材。
2.取一定质量的细集料,在等容器内依次沉入,用振实器振实。
3.缓慢倒入水,待水面恢复静止后记录等容器内水位上升的高度。
4.分别进行3次实验,每次结果间的差异应该不超过0.5%。
5.计算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五、数据处理1.每次实验应重复进行3次,将三组试验结果取其平均值作为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2.数据计算公式如下:表观密度 = 细集料重量 / (等容器容积 - 水体积)细集料重量 = 等容器 + 细集料 - 空容器其中,“等容器 + 细集料 - 空容器”表示等容器中所盛放的全部内容的重量。
3.数据计算后需进行误差分析,若误差较大,需重新进行实验,直至数据可靠。
六、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受伤或损失。
2.手套止滑推荐使用棉质手套,方便操作。
3.实验装置和填充细集料时应尽可能排除气泡,并避免拌和不均匀的情况。
七、实验结果经过重复实验和数据计算,细集料的表观密度为XX kg/m3,误差小于0.5%。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掌握了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的基本操作、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一、表观密度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瓶:500ml;d)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2.实验步骤:1)按规定取样方法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6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的刻度线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刻度处,塞紧瓶盖,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步骤“2)”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3.结果计算与评定:1)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应重新试验。
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二、堆积密度与空隙率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经108mm,净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d)方孔筛:孔径为4.75mm的筛一只;e)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f)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试验步骤:1)按照规定取样方法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外掺料组成的。
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的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决定的,同时也与施工工艺(拌合、浇筑、养护等)有关。
因此,了解各原材料的性质、作用及其质量要求,对合理选择材料及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
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故称为骨料(集料)。
砂子填充石子的空隙,砂、石构成的坚硬骨架可拟制由于水泥浆硬化和水泥石干燥而产生的收缩。
混凝土中砂的作用是调节比例,使配合比最优,从而在少用水泥的情况下更好的发挥各种材料的作用。
一、混凝土用细集料(砂)基本类型及其性质粒径为0.15~4.75的集料为细集料(砂)。
砂按产源有天然砂或人工砂。
天然砂是岩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由不同矿物散粒组成的混合物,一般有海砂、山砂及河砂。
山砂的颗粒多具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
河砂的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的黏结较差。
因而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山砂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而河砂则与之相反。
人工砂是由人工采集的块石加工而成的,棱角多,较洁净,但造价高。
工程中常选用河砂配制混凝土。
混合砂是由人工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砂,它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把人工砂和天然砂相混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降低机制砂的生产成本。
一般在当地缺乏天然砂源时,可采用人工砂或混合砂。
根据砂用途将其分为三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建筑砂浆)。
二、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标准砂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是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砂的粗细程度。
建筑用砂通常分为粗、中、细三个级别。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
细集料表观密度细集料表观密度规范二、细集料表观密度检测实施细则(一)国标1、检验依据1.1《建筑用砂》(GB/T14684-xx)。
2、质量要求2.1 产品标准2.1.1《建筑用砂》(GB/T14684-xx);2.1.2《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DB50/5017-xx)。
2.2 技术要求2.2.1 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
3、适用范围3.1 适用于检测天然砂和人工砂的表观密度,即其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与实体积之和)的烘干质量。
4 主要仪器设备4.1 天平:称量1000g,分度值1g; 4.2 容量瓶:500ml;4.3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4.4 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等。
5 检测前的准备5.1检测设备必须经过送检和自检合格5.2 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约660g作为表观密度检测的试样,并将试样放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
5.3样品数量:每个样品检2份试样。
6 操作步骤6.1 称取试样300g(G0),精确至1g。
将试样装入容量瓶,加入冷开水,接近500mL刻度处停止加水。
6.2 用手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出气泡,紧塞瓶塞,静置24h左右。
然后用滴管加水至500mL刻度处,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1,精确至1g。
6.3 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水(与第6.1条冷开水相比,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2,精确至1g。
7 数据处理7.1 表观密度?0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0?(G0)??水G0?G2?G1式中:G0—试样的烘干质量(g); G1—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G2—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水—水的密度,1000 kg/m3。
7.2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10kg/m3。
水泥混凝土用粗细集料技术指标一、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且粒径小于5mm的河砂;当河砂不易得到时,可采用符合规定的其他天然砂或人工砂;细集料不宜采用海砂,不得不采用时,应经冲洗处理。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6.3.1的规定。
表6.3.1细集料的技术指标注:1、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
2、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的混合砂。
3、石粉含量系指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4、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5、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
6、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6.3.2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以不超过200m3或300t为一验收批进行检验;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有机物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规定。
6.3.3砂的分类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表6.3.3砂的分类注:细度模数主要反映全部颗粒的粗细程度,不完全反映颗粒的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制时应同时考虑砂的细度模数和级配情况。
6.3.4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应处于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
表6.3.4中的任一级配区以内表6.3.4细集料的分区及级配范围注:1、表中除4.75mm和600um 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起超出量不得大于5%。
2、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Ⅰ区可放宽到100%~85%,Ⅱ区可放宽到100%~80%,Ⅲ区可放宽到100%~75%。
公路细集料机制砂试验要求《公路细集料机制砂试验要求》篇一:公路细集料机制砂试验要求之基本性能试验要求引言:公路建设就像搭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骨架,细集料机制砂可是这个骨架中不可或缺的“小零件”。
我们为啥要对它进行试验呢?很简单,公路的质量得有保障啊。
如果机制砂的质量不过关,那公路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裂缝、坑洼之类的。
所以呢,对公路细集料机制砂进行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要求:一、颗粒级配要求机制砂的颗粒级配得符合一定的标准。
咱得通过筛分析试验来确定。
比如说,0.0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应该在一定的百分比范围内,这个范围呢,就像一个严格的“禁区”,不得随意突破。
要是累计筛余超出太多或者太少,就好比一个人的身材比例失调了一样,那可不行。
具体来说,要根据不同的公路等级要求,在[具体下限数值]%到[具体上限数值]%之间。
二、细度模数要求细度模数可是衡量机制砂粗细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值要在2.0 - 3.5之间。
你可以想象这个细度模数就像机制砂的“身材尺码”,太大了或者太小了都不合适。
如果小于2.0,那机制砂就太细了,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够;要是大于3.5呢,又太粗了,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
含泥量可不能太多,这就像我们不希望饭里有沙子一样。
对于公路细集料机制砂,含泥量必须控制在3%以内。
含泥量要是超标了,就好比在公路这个“大蛋糕”里混入了杂质,会严重影响公路的耐久性和强度。
我们怎么测定含泥量呢?那就是通过专门的试验方法,把泥给“揪”出来,看看它到底占了多少比例。
结尾:这些基本性能的试验要求对于公路建设来说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不按照这些要求来,公路可能就会早早地“生病”,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那时候,修补的成本可就高了,就像一个人生病了去医院,花钱又遭罪。
所以啊,咱们得严格遵守这些要求,确保公路细集料机制砂的质量。
篇二:公路细集料机制砂试验要求之物理性能试验要求引言:嘿,咱们继续聊聊公路细集料机制砂的试验要求。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二、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一)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1.密度(ρ)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
按下式计算:ρ=m/V式中ρ——密度, g/cm3;M——材料的重量, g;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cm3。
这里指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是同一含义,在建筑材料学中,习惯上称之为“重量”。
对于固体材料而言, rn是指干燥至恒重状态下的重量。
所谓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含有任何孔隙的体积。
建筑材料中除了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外,绝大多数材料都含有一定的孔隙、如砖、石材等块状材料。
对于这些有孔隙的材料,测定其密度时,应先把材料磨成细粉,经干燥至恒重后,用比重瓶(李氏瓶)测定其体积,然后按上式计算得到密度值。
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数值就越准确。
2.表观密度(ρo)表现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
按下式计算:Ρo=m/V0ρo——表观密度, g/cm3或kg/m3;m——材料的重量, g或kg;Vo——材料的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cm3或m3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含了材料内部孔隙的体积。
当材料含有水分时,它的重量积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测定表观密度时,以干燥状态为准,如果在含水状态下测定表度,须注明含水情况。
在试验室中测定的通常为烘干至恒重状态下的表观密度。
质地坚硬的散粒状材料,如砂、石,要磨成细粉测定密度需耗费很大的能量,一般测定其密度,在应用过程中(如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过程)近似代替其密度。
3.堆积密度(ρ'0)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散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
按下式计算:ρ'0=m/V'0(10-1-3 )其中ρ'0——堆积密度, kg/m3;M——材料的重量, kg;V'0——材料的堆积体积, m3。
这里,材料的重量是指自然堆积在一定容器内材料的重量;其堆积体积是指所用容器的容积。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要点细集料知识要点表观密度1将试样缩分至660g,试样温度为(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是0.1g3.将试样装入容量瓶中,注冷开水接近500mL(水温15?—25?),充分摇匀砂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4.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的500mL刻度处,擦干容量瓶外的水称重,精确至1g。
5.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后第二次加水的温度要和试验时相差不超过2?。
6.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
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7.8. 9.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值10Kg/m?,如两次试验结果只差大于20Kg/m?,应重新试验。
堆积密度1.堆积密度分为松散堆积密度、紧装堆积密度2.取约3L试样,在(105?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
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松散堆积密度用漏斗或者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不试样呈椎体。
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4.紧装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
左右交替击地面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想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56,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
孔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7.容量筒用之前要进行标定,将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
细集料知识要点
表观密度
1将试样缩分至660g,试样温度为(105±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是0.1g
3.将试样装入容量瓶中,注冷开水接近500mL(水温15℃—25℃),充分摇匀砂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4.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的500mL刻度处,擦干容量瓶外的水称重,精确至1g。
5.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后第二次加水的温度要和试验时相差不超过2℃。
6.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
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7.
8.
9.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值10Kg/m³,如两次试验结果只差大于20Kg/m³,应重新试验。
堆积密度
1.堆积密度分为松散堆积密度、紧装堆积密度
2.取约3L试样,在(105±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
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松散堆积密度
用漏斗或者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不试样呈椎体。
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4.紧装堆积密度
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
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
左右交替击地面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想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5
6,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³。
孔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7.容量筒用之前要进行标定,将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
用一玻璃板沿筒口推移,使其紧贴水面。
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