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老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安贫乐道的人物故事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存在着许多安贫乐道的人物,他们以其崇尚贫穷和简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对道德和品德的追求而闻名。
其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就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智者和哲学家,他对于人生价值和社会道德有着独特的见解。
据说,老子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和人们追求权力、财富的欲望,于是他决定离开世俗社会,隐居于远离尘嚣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老子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
他住在一个小山洞里,每天只吃些野菜和水果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老子却一直保持着快乐和满足的心态。
老子认为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苦难。
他相信,只有摆脱对物质的依赖,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因此,他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私的品德,教导人们要追求虚无和无为,相信自然的力量。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和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于后来的文化、宗教和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老子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古代人物也以其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例如,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陶渊明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出对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热爱,他追求简朴、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还有一位古代的佛教僧人,慧能。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修行中也强调了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
他曾经过着非常苦行的生活,在冬天裸体坐在雪地中修行,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他的思想和修行方式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安贫乐道的人物们以其追求简朴、无私和谦逊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第8课百家争鸣【导入新课】家乡美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
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二)圣人孔子【合作探究】1、大思想家孔子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
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老子千古智者——老子(上)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灵魂人物,是道教的创始人。
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无处可以考。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传说,一天清晨,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出人意料地是,从此理氏便怀上了身孕。
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电闪雷鸣,阴云密布,就在这一刻,理氏终于结束怀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
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天上九条青龙化作倾盆大雨,为新生婴儿沐浴净身。
更为神奇的是,这男儿是从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发,上唇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李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说话,而且两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因此,老子,又称李耳,子聃。
聃,即耳长而大,古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
小时候的老子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个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园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
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有那些名人?范文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3、不是“醇儒”的荀子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4、“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
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5、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老子的智慧摘要: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其著作《道德经》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集中在三个方面体现出了老子的智慧。
一作为史官出身的老子,其思想智慧的一大特征就是以史为鉴;二老子用他的行为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道;三老子的思想智慧可概括为”清、虚、卑、弱”四个字。
老子的智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德;史学智慧有一个人,两千年来一直被称为老子,大家又没什么意见,这人一定有过人之处。
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智慧长者,曾做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思想中所体现出的智慧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而其思想中古老的智慧,也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新的精神家园的理论源泉。
老子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是史官出身。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史学智慧最大的特点就是冷静理智。
为什么呢?西汉班固《汉书o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兴衰成败存亡祸福,然后知清虚以自得,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术也”。
最熟知古今天下存亡兴衰、人情真伪消长之事实非史官莫属,他们从这些历史事实中中总结出规律,因此更能从中吸取到大的智慧。
也就是说,班固认为老子这种史学智慧是使人能获得最大成功的智慧。
二是他的行为。
老子理智的离开没得作为的地方,据说在函谷关富有智慧的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在秦地终南楼观台讲经传道,这些或史实或传说,都体现着一个智者的行为。
关于老子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一直有人以道可道非常道来诟病他,甚至有人说这是尹喜的勒索。
其实,老子恰到好处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并非什么也不说,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为深刻的道理。
三是思想,汉朝史学家班固将其概括为”清、虚、卑、弱”四个字,并认为这是取得最大成功的智慧。
我们先以《道德经》为蓝本解释一下这四个字,然后再加上”反、本、无”三个字就全面了。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老子千古智者——老子(上)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灵魂人物,是道教的创始人。
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无处可以考。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传说,一天清晨,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出人意料地是,从此理氏便怀上了身孕。
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电闪雷鸣,阴云密布,就在这一刻,理氏终于结束怀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
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天上九条青龙化作倾盆大雨,为新生婴儿沐浴净身。
更为神奇的是,这男儿是从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发,上唇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李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说话,而且两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因此,老子,又称李耳,子聃。
聃,即耳长而大,古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
小时候的老子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个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园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
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出处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的出处是老子的《道德经》。
意思是聪明的人不争抢,仁善的人不责难,善良的人不说别人坏话。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原文】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解析】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
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
智者,老子
茫茫宇宙,天地万象,何来?
芸芸众生,漫漫人生,何从?
社稷兴衰,家国天下,何为?
这些至今人类还在叩问自己的问题,你寻找了,
你探究了,
你忠告了!
你的思想在古老的原野上驰骋,
你的智慧在人类演进的脚步声里潜行。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
来表达我们对你的敬畏:
----非凡?太浅;
----卓越?太贫;
----而天才,又太神。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汇,
来注解你的思想:
----大地,太薄;
----天空,太低。
因为你的思想之灵,
无色、无味、无影、无形,
无处不在,
大音稀声,
天象无形!
哦,智哉,老子!
你俯仰六合,纵目乾坤,
飘风骤雨,溪谷江河,
侯王百姓,童言啼婴,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个“道”字,尽收笔下;
你微言大义,精妙灵动,
正言若反,回归本原。
一句“道法自然”,道出了生命法则,宇宙玄机。
你悲悯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深沉的大地,
你智慧的思维,总能让深刻的道理变得那么浅显易懂。
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恍然清风拨雾,语惊四座,让人们悟出了“不折腾”是何等的英明!
今天,
无论人们寻觅于西风古道,
还是漫步于世纪初阳,
诵读你五千字箴言,
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智慧旅程。
是思辩的快乐,
是面对智者的警醒,
是精神的穿越,
是亦步亦趋后的放达,
是山重水复后的豁然开朗!
哦,智哉!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