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图
- 格式:docx
- 大小:63.09 KB
- 文档页数:1
哮喘诊疗流程图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为了提供有效的诊疗,以下是一份哮喘诊疗流程图的介绍。
1. 病史与症状评估首先,医生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面谈,了解其病史和症状。
医生可能会询问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触发因素以及治疗历史等。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肺部、观察呼吸道红肿和充血等。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哮喘的病情和严重程度。
3. 呼气峰流速检测为了评估呼吸功能,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呼气峰流速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在最大力气呼气时的呼气流速,医生可以评估气道阻塞的程度。
4. 肺功能检查如果呼气峰流速检测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如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等。
这有助于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5. 过敏原检测某些哮喘患者的症状与过敏反应有关。
因此,医生可能会推荐过敏原检测,以明确患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敏感,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6. 哮喘控制指数评估为了了解患者哮喘的控制程度,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填写哮喘控制指数问卷。
这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计划。
7.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评估结果,医生会推荐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白三烯药物等。
8. 长期管理和随访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
医生会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病情稳定。
以上是哮喘诊疗流程图的简要介绍,具体的诊疗流程可能会因患者个体差异、医院流程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咨询您的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
临床哮喘急性发作概念、识别及对于中、重度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治疗时应用建议哮喘急性发作的概念与识别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患者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在短时间内出现或迅速加重,肺功能恶化,需要给予额外缓解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
其多发生于既往己确诊的哮喘患者,但偶尔也可能是哮喘的首发表现。
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①接触变应原(如,草花粉、粉尘、真菌抱子、致敏食物)、各种理化刺激物(如,室外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治疗依从性差或哮喘控制不佳等;②部分患者也可在无明显诱因,和/或症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突发严重急性发作;③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有时可突发流行,这多与春季雷暴导致空气中草花粉、真菌抱子等过敏原增多有关。
高危急性发作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其转归也有很大差异。
有的发作进展缓慢,且经过简单的缓解治疗即可缓解,也有患者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识别具有哮喘相关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下),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处理非常重要。
与哮喘相关死亡有关的高危因素:①有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救治的濒死性哮喘病史;②过去1年中曾因哮喘住院或急诊;③正在使用或最近刚停用口服激素(OCS);④目前尚未使用吸入激素(ICS);⑤过度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主要为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尤其是每月吸入沙丁胺醇(或等效药物)超过1罐者;⑥有心理疾病或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使用镇静剂;⑦对哮喘治疗依从性差,尤其是对含有ICS的药物和/或书面哮喘行动计划(或缺少该计划)依从性差;⑧有食物过敏史;⑨包括肺炎、糖尿病和心律失常在内的多种合并症也与患者哮喘急性发作住院后死亡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
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断与鉴别:1.哮喘症状在短时间内出现或迅速加重是患者最直观的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
但少数患者(尤其是男性或有过致命性急性发作者)对气流限制的感知较差,可在没有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出现肺功能显著下降。
哮喘GINA方【篇一:哮喘gina方】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最新发布了 2016 版 gina 指南:gina 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与 2015 版 gina 指南相比,2016 版 gina指南在哮喘治疗方面依然分为四部分,主要更新内容集中在第二部分「可使哮喘症状控制和风险降低的药物和治疗策略」:在「第 1 级治疗:按需急救药物吸入」以及「第 2 级治疗:低剂量控制药物 + 按需急救药物」部分,新版 gina 指南未做修改。
第 3 级治疗:增加「低剂量糠酸氟替卡松 / 维兰特罗」作为新的ics/laba 治疗选择。
2015 版内容「目前获批用于第 3 级治疗的联合 ics/laba 吸入器包括:丙酸氟替卡松 / 福莫特罗、丙酸氟替卡松 / 沙美特罗、倍氯米松/ 福莫特罗、布地奈德 / 福莫特罗和莫米松 / 福莫特罗。
」更新为:「目前获批用于第 3 级治疗的联合 ics/laba 吸入器包括:低剂量丙酸氟替卡松 / 福莫特罗、糠酸氟替卡松 / 维兰特罗、丙酸氟替卡松 / 沙美特罗、倍氯米松/ 福莫特罗、布地奈德 / 福莫特罗和莫米松 / 福莫特罗。
」2016 版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糠酸氟替卡松 / 维兰特罗」。
第 4 级治疗:增加「噻托溴铵作为有急性发作史的 12 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哮喘患者的附加疗法」,即将 2015 版内容「软雾吸入器给药的噻托溴铵可作为有哮喘急性发作病史患者的附加疗法(b 级证据)。
这一疗法不建议使用在年龄 ?? 18 岁的儿童中。
」更新为:「软雾吸入器给药的噻托溴铵(lama)可作为有哮喘急性发作病史的成人或青少年患者的附加疗法(a 级证据)。
这一疗法不建议使用在年龄 12 岁的儿童中。
」该修改内容同步更新在所有相关表格中。
更新的主要依据是 2015 年发表在 chest 的一篇综述/荟萃分析(chest. 2015 ;147(2):388-96.)。
该综述认为,噻托溴铵联用 ics可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以及改善哮喘控制状况;对于 ics 或 ics/沙美特罗控制症状不佳的中重度哮喘患者,噻托溴铵联用 ics/沙美特罗相较于 ics/沙美特罗也可显著提高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改善哮喘控制状况 1。
⼉童⽀⽓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道疾病。
20余年来我国⼉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华医学会⼉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对2008年《⼉童⽀⽓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再次进⾏修订,使其更具有实⽤性和可操作性,为⼉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该指南于2016年3⽉发表在《中华⼉科杂志》。
该⽂摘取其中的要点,以飨读者。
⽀⽓管哮喘是⼀种以慢性⽓道炎症和⽓道⾼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流受限。
⼉童处于⽣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法也有所差异。
⼀、哮喘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据呼吸道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流受限,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
①反复喘息、咳嗽、⽓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如⼤笑和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相为主的哮鸣⾳,呼⽓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促和胸闷。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明显喘息或哮鸣⾳),应⾄少具备以下1项:(1)证实存在可逆性⽓流受限:①⽀⽓管舒张试验阳性:吸⼊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定量⽓雾剂200~400µg)后15 min第⼀秒⽤⼒呼⽓量(FEV1)增加≥12%;②抗炎治疗后肺通⽓功能改善:给予吸⼊糖⽪质激素和(或)抗⽩三烯药物治疗4~8周,FEV1增加≥12%;(2)⽀⽓管激发试验阳性;(3)最⼤呼⽓峰流量(PEF)⽇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
2020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完整版)2020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完整版)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最近的国内成人哮喘问卷调查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现患率已达4.2%,远超以往预估值。
因此,我们推测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情况有可能高于目前的预期水平。
当前我国儿科哮喘的诊治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约30%的城市儿童哮喘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并有20%以上的儿童哮喘未达到良好控制。
早期诊断、规范化管理和早期干预是提高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因此,如何提高哮喘诊断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广大医师及卫生管理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管理儿童哮喘,我们参照近年来国内外最新发表的哮喘诊治指南及共识,纳入近期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经验及研究数据,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基础上,对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提出建议。
本建议重点列出了需与儿童哮喘鉴别的常见疾病特点;对指南中哮喘诊断和监测的客观指标评估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增加了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以列表的形式细化了哮喘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降级治疗的具体路径;进一步强调了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的重要性。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免疫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和遗传机制等多种机制共同参与了气道炎症的启动、慢性炎症持续过程及气道重塑。
影响儿童哮喘发生、发展和发作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要进一步关注环境污染物,尤其是细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PM)2.5.在诊断儿童哮喘时,需与其他常见疾病进行鉴别。
急诊病人就诊流程图
急诊预检分诊流程
急诊患者(成人)分级标准
1. 安置病人至急诊呼吸道传
染病区域。
2. 医护人员按规定穿戴防护
用品。
3. 上报医务科、院感科。
4. 填写传染病登记本、传染
病报告卡。
1. 主动询问,文明用语。
2. 救护车及危重病人到达,
推车快速出迎。
安排病人优先救治(<30 。
安排病人顺序就治(<90。
1. 听、闻)。
2. 收集客观资料体格检查)。
3. 类为绿色。
1. 初步诊断。
2. 身份不明家属。
备注:符合每条分级标准中的任意一项,即可按相应级别
急诊患者(0—14岁儿童)分级标准
备注:符合每条分级标准中的任意一项,即可按相应级别安排就诊。
哮喘发作抢救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前言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息和咳嗽等症状。
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我们制定了哮喘发作抢救应急预案及流程图,以指导抢救人员在哮喘发作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抢救应急预案
1. 发现哮喘发作紧急情况时,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情描述和当前位置等。
2.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提供以下急救措施:
- 让患者坐起,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
- 鼓励患者深呼吸,慢慢吸气,吐气时稍微用力。
- 提供使用急救吸入器或雾化器的设备,根据患者医生指导的吸入剂剂量使用。
3. 如患者出现剧烈呼吸困难或喘息加剧的情况,执行以下救治措施:
- 使用急救吸入器或雾化器,根据医生指导的吸入剂剂量再次
使用。
-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或出现心跳骤停,立即按照心肺复苏(CPR)的步骤进行急救操作。
流程图
以下是哮喘发作抢救应急的流程图,方便抢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参考和操作。
graph TD
A[发现哮喘发作紧急情况] --> B[呼叫急救电话并提供相关信息]
B --> C[提供基本急救措施]
C --> D[使用急救吸入器或雾化器]
D --> E[如症状加剧,再次使用吸入剂]
E --> F[如患者心跳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
请注意,这份文档仅供参考,具体的抢救应急预案和流程应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进行制定。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年版)要点本建议重点列出了需与儿童哮喘鉴别的常见疾病特点;对指南中哮喘诊断和监测的客观指标评估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增加了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以列表的形式细化了哮喘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降级治疗的具体路径;进一步强调了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的重要性。
诊断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的证据,并排除可能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哮喘的临床诊断流程如图1所示。
注:ICS为吸入糖皮质激素;SABA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图1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实践诊断流程图在作出儿童哮喘的诊断之前,须排除其他可引起反复咳嗽和(或)喘息的疾病(表2)。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杂音;哭吵、运动和进食时可有发绀;生长发育异常;声音嘶哑;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肝肿大;可有吸气性喘鸣囊性纤维化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咳嗽;反复肺部感染;生长发育异常(吸收不良);可见杵状指(趾),及大量松散油腻的粪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反复肺部轻度感染;耳部慢性感染和脓性鼻涕;对哮喘治疗药物反应差;50%的儿童有内脏转位血管环往往存在持续性呼吸音异常或单音调哮鸣音,或吸气性喘鸣;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喂养困难和呼吸困难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主要见于早产婴儿;出生体重低;出生时呼吸困难;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或吸氧免疫缺陷病反复发热和感染(包括非呼吸系统疾病);生长发育异常治疗策略≥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通过对儿童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及急性发作次数和严重度的综合评估,考虑适时升级或降级治疗。
初始治疗1~3个月后,根据症状重新评估是否需转诊至专科门诊(表4)。
ICS-LABA联合治疗是该年龄段儿童哮喘强化治疗或初始治疗控制不佳时的优选升级方案。
表4≥6岁儿童哮喘控制治疗和调整建议治疗强度患儿类型a治疗建议注:a符合任一条即按相应级别进行治疗;SABA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6岁儿童哮喘长期治疗方案:分为4级,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