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作业治疗的国外临床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脑卒中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脑血流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发脑神经功能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百万人患脑卒中,其中超过6百万人死亡,且许多患者在获救后仍然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鉴于这种严重的健康问题,脑卒中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改善已显著降低了脑卒中的死亡率,然而,面对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患者数不断增加的趋势,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是必要的。
通过增加对脑卒中形成的风险因素和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早干预。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脑卒中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以改善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并结合现有的医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提出一套完整的脑卒中预防和治疗方案。
通过具体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什么?2.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3.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有哪些?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将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脑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文献资料。
并综合分析这些文献,以全面了解和解释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脑卒中的发病规律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并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推断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3.实验设计: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比如,通过动物模型模拟脑卒中的过程,观察不同因素对其发病过程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生化指标。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一、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脑卒中防治中心不懈努力,持续进行科学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总结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概述1. 预防策略研究(1)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其中包括:-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饮酒和戒烟。
(2)药物预防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2. 诊断技术研究(1)影像学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研究显示,通过优化影像学检查流程,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2)生物标志物研究研究发现了几个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评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手段研究(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2023年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进溶栓药物和治疗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显示,早期开展神经保护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三、展望与建议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为了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2. 加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准确率;3. 优化脑卒中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积极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减轻患者后遗症。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全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共同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健康挑战。
文章首先将概述脑卒中的定义、分类及其全球流行趋势,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接着,将重点介绍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包括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普及,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
文章还将分析脑卒中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包括医疗资源的消耗、劳动力减少、家庭负担增加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降低脑卒中疾病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广泛关注,共同推动中国脑卒中防治事业的进步,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二、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概况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约500万人因此死亡,存活者中约三分之一会遗留严重残疾。
脑卒中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全球经济产生沉重负担。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医疗水平提高等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资源匮乏、公众健康意识不足等原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疾病接受度是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表现。
在脑卒中患者中,疾病接受度的差异会影响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及其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四、研究结果1. 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存在差异。
大部分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缺乏康复信心。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疾病接受度。
2. 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影响脑卒中患者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疾病认知、心理状况、社会支持、家庭关怀等。
其中,疾病认知是影响患者接受度的关键因素,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也对患者的接受度产生重要影响。
3. 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本研究设计了以下干预措施:(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
(2)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3)加强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家庭关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本研究发现,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
同时,干预措施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好评。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折患者更容易出现静脉窦血栓,且针对跨窦硬外膜血肿患者也需要警惕。
临床针对这类患者需尽早通过手术将局部压迫解除,如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等,均可缓解病情。
血管介入治疗是改善CVST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但其预后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脑出血、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脑疝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脑出血是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增加致残率、致死率,而脑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削弱脑静脉回流代偿功能,加重不适症状,影响预后。
研究表明,颅内肿瘤也是CVST预后的影响因素,肿瘤可导致静脉窦受压,使局部血流状态异常,且肿瘤细胞可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往往预示预后不良[15]。
但本研究为了减少混杂因素,将肿瘤患者排除,故未能体现这点。
4 结论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CVST的发生主要与跨窦硬膜外血肿、低血压、跨窦颅骨骨折、颅后窝骨折存在关联,而CVST患者预后则主要受脑出血、脑深静脉血栓形成、脑疝的影响,临床需对此引起重视,在治疗这类患者时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少,且因受技术限制,纳入的单因素较少,未来还需增加样本量以及相关变量对此予以探讨。
参考文献[1] 孙辉,钱伟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0):1-4.[2] SriramN,SaifeeTA.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J].BritJHospMed,2017,78(7):C98-C102.[3] 杜彦瑶,许若梅,王效春,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4):380-384.[4] 巩守平,许刚.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策略[J].西部医学,2018,30(6):781-784.[5] 逯笑柯,郭新宾,管生,等.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6):577-581.[6] 张连阳,白祥军.多发伤救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9.[7] 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2):1088-1091.[8] AsuzuD,NystromK,AminH,etal.ModestAssociationbetweentheDischargeModifiedRankinScaleScoreandSymptomaticIntracerebralHemorrhageafterIntravenousThrombolysis[J].JStrokeCerebrovasc,2015,24(3):548-553.[9] 吴勇,申松波,胡胜,等.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1):717-719.[10]高勇,秦虎,范国锋,等.重型颅脑损伤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23(8):60-62.[11]GaziogluS,YildirimA,KokturkEG,etal.AcuteSeizuresin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RiskFactorsandPrognosis[J].Neurologist,2020,25(5):126-130.[12]郑雪峰,张源,王文浩,等.早期小剂量尿激酶对跨窦硬膜外血肿致脑静脉窦回流障碍的治疗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9):70-74.[13]鲜亮,李军,王守森.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4):41-42.[14]郭玉涛.脑外伤跨窦骨折并发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32-34.[15]王晓辉,朱浩静,吴士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特点及诊治策略[J].武警医学,2018,29(4):381-384.(收稿日期:2021-02-01)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21.10.023 文章编号:1671-4695(2021)10-1090-05作业疗法联合经耳迷走神经刺激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朱琳 任钰 李冬 阿依古再丽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D01C327)通讯作者:任钰,E-mail:zlocan@163.com 【摘要】 目的 探究作业疗法联合经耳迷走神经刺激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研究现实状况背景:脑卒中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难治性疾病,含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指出,根据现在发展趋势,脑卒中所造成全球死亡人数将在达成650万2030年达成780万,且大多数将发生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也是脑卒中高发大国,每十二个月新发病25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后造成乡居民死亡第三杀手。
存活患者中,约四分之三有不一样程度致残,重度致残者约占40%。
全国每十二个月用于该病诊疗费用达100亿元以上,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一个忽然起病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关键病因之一。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60%~70%。
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血流供给中止,能量耗竭,立即引发缺血中心区脑组织损伤和部分脑功效丧失.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因为血流供给中止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因为旁系血管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瀑布级联反应和缺血再灌注后病理改变,才是造成脑损伤关键原因.脑缺血发生后首先引发能量生成障碍,其次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含谷氨酸和其它兴奋毒性因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和各自受体作用引发兴奋性毒性.能量代谢障碍首先诱导线粒体损伤和氧化自由基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进了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其次造成离子泵功效障碍,造成大量Na+Cl-Ca2+内流,离子稳态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和其它炎症因子释放,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和DNA断裂.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和炎症因子等共同作用则造成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现在脑卒中诊疗现实状况1 卒中单元(strokeunit,SU) 全方面及综合诊疗2 溶栓诊疗(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ACI 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3 超声溶栓4 动脉取栓5 抗血小板聚集诊疗6 抗凝诊疗7 降纤诊疗8 神经保护及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 保护9 幕上恶性半球脑梗死减压诊疗术10 中药诊疗11 远程卒中医疗系统12 干细胞诊疗13 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 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stenting,CAS)然而不管哪种诊疗方案其关键目标均为: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 半暗带) , 使闭塞脑动脉再通, 恢复梗死区血液供给, 预防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时间窗成为制约抢救、诊疗及预后关键原因循证医学已证实溶栓诊疗应作为急性脑卒中,超早期诊疗首选方法。
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现状与展望一、本文概述脑卒中,亦被称为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后果严重,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旨在通过各种康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现状,包括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同时探讨当前康复护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能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能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理解,推动康复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关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问题,共同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事业贡献力量。
二、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现状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康复护理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
目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涵盖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等多个方面。
在物理疗法方面,主要通过运动训练、按摩、针灸等手段,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作业疗法则侧重于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进食、洗漱、穿衣等。
语言疗法主要针对脑卒中后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通过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心理疗法则着重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
然而,当前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现状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康复护理的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或医院可能缺乏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和设备。
康复护理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可能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导致护理效果不佳。
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护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影响康复效果。
一些患者可能因为对康复护理缺乏了解或信心,而未能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唯一获得所有监管机构批准的溶栓药物。
临床常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超过25年,在Ih匕期间一直强调提高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引发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系统再灌注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在过去的5年中,由于替奈普酶给药更方便(与阿替普酶相比),且报道对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更好,替奈普酶成为最有可能替代阿替普酶的溶栓药物。
替奈普酶试验的成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开发新型溶栓药物的兴趣。
全身再灌注治疗现在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除了开发越来越有效和越来越安全的溶栓药物外,预防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策略、提高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辅助治疗也在研究中。
治疗策略从专注于大血管再通逐渐发展到针对组织再灌注和机械取栓术前后持续存在于脑循环中的微血栓研究。
由于两个原因,临床和研究对开发更好的全身再灌注治疗的兴趣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复苏。
首先,远程医疗的普及一提供对患者的远程评估一可以提高符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个体患者的识别。
其次配备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必要设备的卒中移动单元数量增加,缩短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
此外获得先进神经成像的机会增加,延长了部分患者静脉溶栓的可用时间窗。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目前溶栓药物和辅助治疗的最新研究。
我们还总结了目前在院前急救、时间窗延长和血管内取栓前静脉溶栓的证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1995年静脉溶栓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应用临床,由于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开始治疗,因此成为医学上最需要要求时间的疾病之一。
该小组总结了关于静脉溶栓的一些早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缺陷和经验教训I,在这些试验中将阿替普酶与安慰剂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了比较。
目前大多数全球卒中指南推荐在脑成像排除卢页内出血后,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Stroke最新社评:欧洲急性脑卒中的现状与远景“Stroke ” 最新一期的社评介绍了“欧洲急性脑卒中的现状与展望”,供临床医生参考。
在欧洲,卒中是第二大常见死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每年多达130万人遭受第一次卒中。
在欧洲每年的成本高达450亿欧元。
预测表明,2050年欧洲的整体卒中负担将进一步增加35%,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然而,有大量证据表明,预防和治疗卒中已经可以显著降低卒中和及其疾病负担。
血管内治疗(EVT)最近已成为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标准,现在,它与卒中单元(SU)治疗和静脉溶栓(IVT)一起成为急性卒中管理的主要支柱。
那么在欧洲目前急性卒中的现状及获得和提供这些急性卒中治疗策略的信息是怎样的呢?欧洲急性卒中的现状由欧洲卒中组织,欧洲微创神经病学治疗学会,欧洲神经病学学会和患者组织欧洲卒中联盟的卒中专业人员起草的一项调查要求提供关于该卒中的最佳国家数据。
卒中单元的数量,以及每年的IVT和EVT费率。
51个欧洲国家中44个国家的专家提供了数据。
在7个未参加的国家中,有5个来自东欧。
作者比较了每100万居民的汇总和个人国家数据(联合国数据)和每1000年一次的缺血性卒中(全球疾病负担报告)与表现最佳的国家。
估计平均SU数量为每百万居民2.9人,每1000年卒中发病中为1.5人; 最高国家的比率分别为9.2和5.8。
42个国家提供了每年的IVT 数量。
估计的平均年度数量为每100万居民142 IVT,而4个国家的每百万人口的比率高于350.总体而言,欧洲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7.3%接受了IVT。
然而,15个国家的IVT率<><>这些数据显示,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提供卒中单元护理以及IVT 和EVT比率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意味着如果所有国家都遵循最佳实践,则可以使用IVT(339 929取代113 267)和67 347 EVT(94 852取代27 505)治疗226 662名患者。
脑卒中作业治疗的国外临床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屈云 (四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盛敏西南财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外语系
背景:对作业疗法治疗中风进行回顾性总结。
同时,提出问题及建议以便今后的研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与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文章。
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
结果:在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后,作业疗法对有日常生活动能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结论:作业疗法有利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提高。
但是,矫形器作用和作业治疗是否能降低脑卒中患者死亡率等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