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成像_MRA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7
心胸外科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和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心胸外科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和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CTA)是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适用范围,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
MRA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使用高强度磁场和无辐射的无损扫描方式,可以对脑血管进行影像重建。
在进行MRA前,通常会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更容易被检测到。
MRA可以提供三维血管成像,能够观察到血管的完整结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
MRA的优点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无痛苦,对于儿童、孕妇以及对辐射敏感的人群来说,是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此外,MRA还可以评估血管的病理情况,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可以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MRA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相比于CTA,MRA图像分辨率较低,可能无法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细节。
其次,造影剂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仍需要注意。
此外,MRA对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辅助设备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产生异常信号干扰。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计算机体层扫描脑血管造影(CTA)。
CTA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血管进行成像。
在进行CTA前,通常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更明显地显示出来。
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观察到血管的形态、血流情况以及局部异常病变。
CTA的优点在于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细节。
此外,CTA对于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等病变的检测效果较好。
CTA还可以评估脑卒中的病因,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CTA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CTA需要使用X射线,对于辐射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存在风险。
其次,CTA的造影剂会经过肾脏排泄,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潜在有一定的风险。
此外,有关CTA的成像结果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对于不熟悉CTA的医生来说,可能会存在诊断偏差的可能。
mra原理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用于显示血管系统的结构,特别是动脉和静脉。
MRA利用核磁共振 (NMR)原理,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测量来生成图像。
以下是MRA的基本原理:1.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行为。
当被放置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对外加的射频脉冲产生响应。
这个响应包括放射出射频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测量和分析。
2.强磁场: 患者置身于强磁场中,通常是由超导磁体产生的。
强磁场使得体内的氢原子核 (人体中最丰富的原子核之一)取向与磁场相同。
3.射频脉冲: 在强磁场中,通过患者身体传递一个射频脉冲。
这个脉冲使得氢原子核发生共振,从而改变其磁矩方向。
4.回复过程: 当射频脉冲停止时,原子核开始返回到其基本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放射出射频信号。
5.信号检测: 探测器测量这些放射出的射频信号,并通过数学算法将其转化为图像。
这个图像显示了不同区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空间分布。
在MRA中,血液中的氢原子核产生的信号被特别关注。
由于血液中的氢原子核主要来自水分子,因此MRA能够成像血管系统的分布。
有几种MRA的技术,包括:•时间飞行 (Time-of-Flight,TOF)MRA: 利用血液流动的影响,通过测量不同位置上的信号强度来生成图像。
•相位对比 (Phase Contrast)MRA: 利用测量血流速度的信息,生成对比度更高的图像。
•立体成像(3D MRA): 通过获取三维数据集,生成更详细的血管结构图像。
MRA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检测和评估血管异常、动脉瘤、动脉狭窄等疾病。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倪红艳祁吉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有多种,充分理解MRA技术的原理及其特性,有利于日常工作中恰当地应用这些技术。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特点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几种常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l.时间飞越法(TOF)MRA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了“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
TOF血管成像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
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的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才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TOF MRA的对比极大地依赖于血管进入的角度,所以在用TOF法进行血管成像时扫描层面一般要垂直于血管走向。
另外,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远端或近端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
目前已有效地应用于身体各部位的TOF技术有多种,并且各具特色。
a.三维(3D)单容积采集TOF法MRA3D TOF同时激励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mm厚;含有几十个薄层面。
3D 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采集簿层,可薄于lmm,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投影。
另外,3D TOF对容积内任何方向的血流均敏感,所以对于迂曲多变的血管,如脑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
但是对于慢血流,因其在成像容积内停留时间较长,反复接受多个脉冲的激励,可能在流出层块远端之前产生饱和而丢失信号,所以3D TOF不适于慢血流的显示,也因此不能对大范围血管(例如颈部血管)成像,这是3D TOF的主要缺陷。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其无创性和图像的直观清晰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有多种,充分理解MRA技术的原理及其特性,有利于日常工作中恰当地应用这些技术。
目前比较常用的普通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方法有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PC)以及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法(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 MRA)。
在MRA 中起重要作用的流动效应有二种:饱和效应和相位效应,二者均可区分流动血液和静止组织。
CE-MRA则是利用了对比剂作用,改变血液的弛豫时间下面就几种技术作一简单的分析和比较,希望对我们临床中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方法有帮助。
一、时间飞越法(TOF)MRA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采用"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最广泛采用的MRA方法。
TOF血管成像使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
由于TR 短,静态组织没有充分弛豫就接受下一个脉冲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才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TOF MRA的对比极大地依赖于血管进入的角度,所以在用TOF法进行血管成像时扫描层面一般要垂直于血管走行。
另外,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远端或近端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
目前已有效地应用于身体各部位的TOF技术有多种,并且各具特色。
1. 三维(3D)单容积采集TOF法MRA3D TOF同时激励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cm厚,含有几十个薄层面。
3D 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采集薄层,可薄于1mm,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投影。
一、总论: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11.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名词解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人体血管系统进行检查和成像的方法。
它采用了无创的、非侵入性的方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进行扫描,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主要由氢原子组成,而氢原子具有一个既有自旋又有磁矩的性质。
在强磁场作用下,这些氢原子的自旋方向会发生改变。
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测量这种自旋方向的变化,从而获得关于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信息。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分为时间飞行(Time-of-Flight,TOF)和对比增强(Contrast-Enhanced)两种方法。
时间飞行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通过将探测范围内的静脉血液饱和 magnetically saturated,使动脉成像更加明显。
对比增强方法则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使血管以及病变更加清晰可见。
磁共振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肾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在心血管疾病中,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冠状动脉狭窄、心室肥厚以及心腔的大小等指标,以提供治疗依据。
在脑血管疾病中,该技术可用于检测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等情况,并配合对比增强技术,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图像,辅助诊断和手术规划。
而在肾脏疾病中,磁共振血管成像不仅可以检测血管的异常,还可评估肾组织的灌注情况。
此外,磁共振血管成像还有一些局限性和注意事项。
由于其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对于一些无法耐受长时间的患者如儿童或恐怖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镇静药物来保持静止。
另外,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于金属植入物、尤其是心脏中的起搏器或除颤器的限制较多。
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对对比剂过敏,因此在使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前需要先进行过敏反应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