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学案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放鹤亭记》学案10 《放鹤亭记》学案编写:李会霞张晓娟【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2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自学导航】一、日积月累,滴水穿石:1、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挹山人而告知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啄青苔而履白石_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2、虚词于迁于故居之东作亭于其上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其余以饱汝二、速读课文,理清思路1,、通读课文后,请概述每段的大意。
2细细感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鹤的?。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放鹤亭记》的主题和意义•学习体会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艺术成就•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课《放鹤亭记》阅读与理解内容:介绍《放鹤亭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方法: - 教师讲解唐代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要素。
- 辨析文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第二课唐宋八大家风格鉴赏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差异点。
方法: - 教师讲授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 学生就不同的文学流派分组讨论与研究 - 学生分享不同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创作特点。
第三课散文写作探究内容:探求散文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实践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方法: -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学生撰写一篇短篇散文,体现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文风。
-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实践第一课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放鹤亭记》,结合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分析和理解全文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 概括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2. 分析叙述方式和文学技巧对作品的影响 3. 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第二课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撰写比较分析报告,就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 详细介绍各位大家的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作品的文艺特色和创作技巧,探究其独具的艺术价值。
3. 对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的特点。
第三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后,撰写短篇散文,要求: 1. 立意新颖,文风独特,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思辨深度; 2. 采用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放鹤亭记福鼎三中周恒荣【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教学难点】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教授法、设疑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
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
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二、研读第一段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明确:有关。
写到放鹤亭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如—去焉—它或—有时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释: 麓—山脚明年—第二年⑵环境优美。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问:从四周环境看,有何特点?环山围绕。
当——适宜。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问:大家想想,优美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很喜欢的环境都有共同的特点,所学的文章能否列举?明确:《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第4课鹤群(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努力莫辞仙路远,白云飞处免群鸡。
(唐雍陶《放鹤》)
赏析:这两句诗以鹤和鸡的根本区别来表现对庸俗小人的鄙视,抒发了作者欲遨游长空的志向和愿远离庸俗之心的心情。
二.学习目标。
1.重点分析“鹤鹰激战”“救助伤鹤”部分。
2.总结课文内容,概括鹤群的特征。
三.新知预习。
1.“鹤群翔空”原本是自然景观,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
2.精读“鹤鹰激战”、“救助伤鹤”的情节。
四.探究演练。
小组合作交流
1.找出鹤群在遭受苍鹰攻击时表反应的语句。
2.读完全文,你觉得最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令你感动?
3.概括性地阅读“祝福鹤群”,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祝福鹤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对鹤群翔空、、三个场面的生动描写,表现了鹤群
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鹤群的之情。
五.拓展提升。
以《伤鹤救走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断,想像鹤群的命运。
六.知识整理与反思。
七.成果检测。
1.感悟精彩句子
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
..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在阳光下,鹤的双鹤奋力拼搏,银光闪烁
..........,迅速形成旋涡状,
....。
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
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耀眼
....。
.
2.鹤群与鹰作战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战胜鹰靠的是什么?
1.写两点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10 放鹤亭记丰乐亭①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③。
游人不管春将老④,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丰乐亭:在某某(今某某滁县)西南琅玡幽谷泉上。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③无涯:无边际。
④老:逝去。
【赏析】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某某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某某等地。
不久病死某某。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雄浑旷达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到知某某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某某、密州、某某。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某某,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放鹤亭记》阅读答案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②其所如③,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放鹤亭记》【注释】①扉:门。
②纵:任凭。
③如:到、往。
④陂田:水田。
⑤傃:沿着。
17.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明年_第二年。
晦明_昏暗和明朗_。
18.翻译文言句子。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_春天夏天相接替的日子里,荒草树木连着天边;秋天冬天下雪的晚上,千里之内完全是同样的银色世界。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彭城山势的特点。
_山冈丘陵四周围合,隐隐约约如一个巨大的环子,只是单单缺了它西边的一面。
20.将亭子取名为“放鹤亭”的原因是什么?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放鹤亭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教学难点】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教学方法】教授法、设疑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
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
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二、研读第一段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明确:有关。
写到放鹤亭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如—去焉—它或—有时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
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老舍《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问:环境还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对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本文档选取的教材为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
该教材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的课文,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精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熟悉《放鹤亭记》的内容和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放鹤亭记》的文本解读和生词、短语的理解。
2.通过分析《放鹤亭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如何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文本解读3.1.1 了解作者背景通过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放鹤亭记》。
3.1.2 故事情节分析依次解读《放鹤亭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细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文学鉴赏3.2.1 探讨作品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放鹤亭记》反映了哪些人生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2.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通过分析杨万里在《放鹤亭记》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3.3 阅读技巧培养3.3.1 掌握阅读方法介绍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例如略读、推测、归纳和主题思维等,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3.2 拓展阅读素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导入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简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放鹤亭记》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文学的好奇心。
4.2 内容解读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次进行文本解读、作者背景介绍和作品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技巧。
《放鹤亭记》学案
第二课时
【当堂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
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拓展阅读】
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
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
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儒是苏轼的“粮店”,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下去!
道是苏轼的“药店”,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活下去!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
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