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及翻译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放鹤亭记的译文《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一、作品原文放鹤亭1记熙宁十年2秋,彭城3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4其半扉5。
明年6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7高而望,得异境焉,作8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十二”,传世诸本《苏轼集》均同。
《古文观止》作“一面”,未详所据),而山人之亭,适9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10之间,俯仰百变11。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12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13其所如,或立于陂田14,或翔于云表;暮则傃15东山而归。
故名16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17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18,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19,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20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21。
周公作《酒诰》22,卫武公作《抑戒》23,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24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25,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26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27十一月初八日记。
二、注释1.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2.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1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 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略【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11.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怪”应为“奇怪”之意,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12.答案选D。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先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再看选项,A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中“之”为结构助词,的;C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之”同。
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放鹤亭记》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放鹤亭记》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放鹤亭记》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宋)苏东坡《放鹤亭记》译文放鹤亭记苏东坡放鹤亭位于建昌东南山上,山势险峻,湖水回环,岛屿争奇,从亭上四顾,极目远眺,景色幽深,文思被激,从而下笔为文。
一代文豪秦观尝尽人间荣辱,喜怒哀乐无处不在。
于此极目远眺,不由得感叹人生真似放鹤亭中的一片湖水,人生起落,如同湖水波涛一般,一阵风起便会荡漾,坐看水清澈,风景怡人,心中充满感慨。
正是如此,作者对凤凰山上、白鹤亭旁的各种不幸、悲戚之事,也不由怀忧感慨。
不过,要想让人们得到新生,我们应该怀着激情与勇气,不畏艰险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让我们勇敢地向着光明前进,创造人生,让人生变得精彩绝伦。
在放鹤亭之上,清风徐来,晨曦照耀,苏东坡的心被湖光山色所感染,驻足站立的眼前,竟是一幅清新的山山水水画卷:曲水临城隅,桥影入池底;树杉掩山腰,花翠垂瀑布。
让人心怀祥和,思虑飘升,仿佛置身于野趣非凡的江南之地,融入了自然的灵气之中。
山峦低峻而连绵不断,遥望群峰,云出岛屿如琼带,雾凝蒸腾,是为画中之胜景。
湖水静谧无波,荫草丛生,鸟啼声生动可爱,可谓优美无际、庄重沉静。
来此静心凝思,化身为一只写意的鹤鸟,展翅飞翔,超脱尘世的牵扯。
这样的“恬淡人间”,唤起了作者有关寻常者与不寻常者之间的探查,探寻衣食住行中隐藏的无限之奥。
从放鹤亭中可看到周遭群山、湖水、岛屿的幽美景色,同时心中也产生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感想。
在神奇的自然环境下,只有心态端正,内心清净,才能欣赏到那绚丽多彩的花谷、奇特的白云、晨露之珠和晚霞之彩,从而达到心灵的丰富。
放鹤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一个表达作者思想境界和人生哲理的伟大之作。
苏东坡把环抱放鹤亭的景致,比作生命的轨迹、飘扬的帆船、人生的风浪、恒久的善行……。
它激励了几代人追求人生中的美好与意义,启迪了无数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在放鹤亭的魅力中,人们得到了最深刻、最持久的心灵慰籍和启示。
放鹤亭的背后,是苏东坡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所积累的一切阅历和哲学思考。
《放鹤亭记》原文及译文《放鹤亭记》原文及翻译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放鹤亭记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给大家整理了放鹤亭记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放鹤亭记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四、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