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同步练习:4.10 放鹤亭记(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1)疏石兰兮为芳(2)酌酒以自宽(3)渔梁渡头争渡喧(4)渌水荡漾清猿啼(5)乾坤日夜浮(6)皓腕凝霜雪(7)女娲炼石补天处(8)雕栏玉砌应犹在(9)檐牙高啄各抱地势2.(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谢灵运(3)韩愈(4)世说新语(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1)渚:水边的浅滩。
(2)恣:放纵、无拘束。
(3)潦:积水。
(4)抑:或者。
4.(1)C(A.“盖”通“盍”,B.“善”通“缮”,D.“希”通“稀”。
)(2)C(C和例句,使动用法,使……退却,使……灭亡。
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活用作状语,乘辇车;D.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3)D(A.“固然”,本来的结构;B.“地方”,土地方圆;C.“祖父”,祖辈父辈。
)(4)C(①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④⑦判断句,⑤⑥被动句。
)二、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0分)5.(1)C(C,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2)C(如果,连词。
)(3)A(①②,来,连词,表目的;③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不译。
)6.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长得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使他的本性得到发展罢了。
(“寿”“孳”“天”“致”各1分。
)三、课内外古代诗歌阅读(25分)(一)阅读李白《将进酒》,完成7~9题。
(10分)7.(1)B(《送友人》为近体诗之五言律诗。
)(2)B(“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
)8.示例:句式长短相间,参差错落有致;(2分)诗句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情感跌宕起伏。
(2分)9.示例:诗歌借黄河起兴,以河水的急遽奔流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1分)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老,年华易逝,悲叹人生短促。
(1分)(二)阅读杜甫《蜀相》,完成10~11题。
(7分)10.C(“两朝”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济”是“扶助”的意思。
)11.示例一:“诗眼”分别为“自”、“空”。
(1分)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语文版选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共5本)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5本)1、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目录第一单元韩愈散文三篇1.祭十二郎文[扩展阅读]祭妹文(袁枚)2.送李愿归盘谷序3.※柳子厚墓志铭第二单元柳宗元散文三篇4.种树郭橐驼传[扩展阅读]病梅馆记(龚自珍)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单元欧阳修散文三篇7.秋声赋8.六一居士传9.※朋党论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三篇10.放鹤亭记11.后赤壁赋[扩展阅读]兰亭集序(王羲之)12.※留侯论第五单元苏洵、苏辙散文三篇13.六国论(苏洵)14.武昌九曲亭记15.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上苏辙)第六单元曾巩、王安石散文三篇16.墨池记(曾巩)17.游褒禅山记[扩展阅读]游三游洞记(刘大櫆)18.兴贤(以上王安石)(注:前面标有※的为略读课文)体验与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与研讨附录唐宋散文2、自修教材《论语》选读目录《〈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教材。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论语》中俯拾即是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民族语言里和民族生活里,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重大影响。
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注意坚持基础性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三种能力、三种学习方式展开,在解读原著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论著阅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养成。
教材分阅读和实践两大部分。
阅读共十五课,各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
除个别情况外,每课取《论语》相关语句为标题。
全书内容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具体情况是:一、政治主张及实践: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三课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七课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第八课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三、学习与教育第十课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即《先进•侍坐》章,感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第十四课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3、选修教材《汉语学习与应用》目录《汉语学习与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教材。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文章主旨是如何层层揭示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由“风”自然地引出了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呢?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又为下文作铺垫。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然后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进一步说明文章主旨。
2.文章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自西陵至赤壁江流景象变化如何?其作用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由此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
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4.有人认为,古人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后,转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逃避行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赞同:寄情山水,看似洒脱旷达,实则内心郁郁。
他们眼中所见的山山水水,都带上了他们的感情色彩。
第12课留侯论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B.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D.以待子不时之须答案 C解析A项“见”通“现”。
B项“卒”通“猝”。
D项“须”通“需”。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忍小忿.而就大谋忿:怒气B.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D.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特别答案 D解析特:只。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此其所挟持..者甚大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C.千金..之子D.其身之可爱..答案 B解析A项古义:怀有的抱负。
今义: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C项古义:富贵人家;女儿。
今义: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项古义:值得爱惜。
今义: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译文:张子房却不忍心发怒,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
B.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心中埋藏着复仇之心,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C.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
所以说:“这个年轻人是可以调教的。
”D.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文: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答案 A解析应为: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快心于一次袭击中。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10 放鹤亭记丰乐亭①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③。
游人不管春将老④,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丰乐亭:在某某(今某某滁县)西南琅玡幽谷泉上。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③无涯:无边际。
④老:逝去。
【赏析】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某某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某某等地。
不久病死某某。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雄浑旷达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到知某某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某某、密州、某某。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某某,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 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
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
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半扉.( ) ②东山之麓.( ) ③陂.田( ) ④傃.东山而归( ) ⑤挹.山人( ) ⑥狎.而玩之( ) ⑦酒诰.( ) 答案 ①fēi ②lù ③bēi ④sù ⑤yì ⑥xiá ⑦ɡào2.一词多义①如⎩⎨⎧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 ②于⎩⎨⎧ 迁于.故居之东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③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子知隐居之.乐乎 狎而玩之.④而⎩⎨⎧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挹山人而.告之 答案 ①往,“到……去”/像 ②到/在/比 ③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 ④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 ①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③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放鹤亭记》练习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1941年7月9日,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简化汉字的始作俑者....陆费逵病逝于香港。
B.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乡里人的胆子大了起来,南村的李二喜首当其冲....,办起了全乡第一家私营服装厂C.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D.世界高尔夫名将伍兹对选手赛失利不以为意....,依旧将目标瞄准即将开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凡事若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买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第10课 放鹤亭记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如:往,到……去 B .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 C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 D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 答案 C解析 全:保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子知隐居之.乐乎 C.⎩⎪⎨⎪⎧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D.⎩⎪⎨⎪⎧暮则傃东山而.归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
B 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
C 项比/在。
D 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C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D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答案 C解析 C 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
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
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
答案 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
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狎.而玩之狎:亲近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山的北面 答案 B解析 和:应和,附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介词,拿。
B 项代词,代指鹤/难道。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 .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答案 C解析 C 项古今义相同,能够。
A 项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 项古义:正好,对着。
今义:合适,妥当。
D 项古义:面向南。
今义:南方。
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 .第一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二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答案 D解析 放鹤、收鹤之歌是苏轼所作。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答案(1)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
(2)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
(3)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
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B.人之所欲无穷.穷:尽C.美恶之辨战乎中.中:心中D .如隙.中之观斗 隙:缝隙 答案 A解析 苟:如果。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皆以.美于徐公 B.⎩⎪⎨⎪⎧ 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答案 D解析 A 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
B 项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
C 项代词,这里的/语气副词,多么。
D 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C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答案 B解析 文中的“反复”是动词,可译为“反复不定”;现在的词性是副词。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 .第二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 .第三段先叙由杭州到密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戏宴饮的快乐。
D .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
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答案 D解析“全文前半记叙、议论”的说法有误,全文前半只有议论而无记叙。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译文:(2)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译文:答案(1)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
(2)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到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