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资料【练】第4课《柳永词两首》.doc
- 格式:docx
- 大小:25.07 KB
- 文档页数:5
一、句子默写(名句名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表明屈原希望以古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二、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各成员国共同的家园,拥有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20%和40%,是世界上成员国国土面积之和最大、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如何发展关系到地区稳定、区域发展,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要继续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只要上合组织各国高举“上海精神”旗帜,发扬团结协作传统,坚持世代友好,共同努力,必将绘就上合大家庭的美好家园新蓝图。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7年来,持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现在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之一,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区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_________的作用。
青岛再出发,上合组织面对的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
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上合组织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进一步加强内部协作,共同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共筑上合命运共同体,开启区域发展新征程。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何日去来此宿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常恐秋节至,为谁添恨瑶琴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又何必见闻多,惆怅南山有松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闲时到庐喜相见,长相知。
【教案】一、阅读理解1. 课文中的第一首词是一首怎样的描述?2. 你认为柳永为什么“常恐秋节至,为谁添恨瑶琴声”?3. 第二首词的主人公是谁?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二、思考讨论1. 柳永作为一位著名词人,你认为他的词与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课文中的柳永遗产是什么?你认为柳永为什么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化名人?3. 你对于柳永的词作有什么感受?三、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柳永”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于这位词人的认识,并谈谈你的感受。
【例子】1. 柳永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他亲历了许多的变迁和战乱,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像他时常表现出的忧愁、惆怅和离愁别绪,这些在他的词作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 柳永的词作中对于爱情的表现深刻而丰富,他表达了对于真爱的追求、对于爱人的追思和对于生命的珍视,这些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
3. 柳永的词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词风朴实而优美,令人叹服不已。
他的词作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情感的历史文献。
4. 我对于柳永的词作深深地被其所感染,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动人的意境,我对于其中对于爱情、对于生命和对于历史的探讨非常喜爱。
他的词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人类的情感。
5. 柳永的作品不但在当时风靡一时,就连在现代,他的词依然流传。
他的词作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念,让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感受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风貌,体悟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生活。
第 4 课训练落实篇[基础操练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相同的一组是()A.菱形棱角丘陵红绫壮志凌云.....B.雄鹰应变英魂夜莺愤愤不平.....C.寥廓缭乱撩拨辽阔民生凋零.....D.蹉跌差距联合协商搓手顿足.....【分析】 A 棱 l éng 角其他读 l íng;B“应变”的“应”读 yìng,其他读 yīng;C 全读 li áo;D“差距”“差”读 chā,其他读 cuō。
【答案】C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松驰珠玑众口一词睡眼惺忪B.殉职凝噎小题大做良晨美景C.天堑默契良知消灭轰然心动D.萧瑟雾霭授与奖章重湖叠【分析】 A 项“驰”应为“弛”;B 项“晨”应为“辰”; C 项“砰”应为“怦”。
【答案】D3.以下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个秋季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指漂亮的自然风景)..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因伤心而喉咙堵塞得说不出话..来)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年复一年 )..【分析】三秋,秋季。
【答案】A4.对以下词句理解剖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作者经过详细的刻画,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荣。
)B.异日图将好景,回去凤池夸。
( “夸”字流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傲。
)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烘托出旅人前程的广阔。
)D.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经过清静、清爽的风景,表达作者淡泊自适的心情。
)【分析】 B 项中“夸”字并不是“流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傲”,而是指当地官员回京升官时向人们炫耀。
C 项中作者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表现自己一望无际的离愁之恨。
D 项经过凄清的秋景,倾吐词人的离情别绪。
【答案】A5.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树木把小河 ________得这样葱绿一片,让你感觉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白松鸡,应当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讲】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说明】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扫清文字障碍,掌握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一、知识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某某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四、《柳永词两首》教案汪凯内容感知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
在《望海潮》这首词里,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塘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笔下,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了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刻画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之繁荣。
下阕写西湖山水、人民欢乐、盛赞孙何的声势和高雅。
《雨霖铃》这首写离情的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令人叹为观止。
上阕描写深秋的傍晚一对男女话别的场面。
选取典型的情景和动作,把离情别绪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
冷落清秋的时节,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
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唯有杨柳岸上晓风残月!还虚写了别后的情景。
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以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教学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难点: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词,认识作者。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宋词。
宋词是在我国诗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姓名,年级:时间:4 柳永词两首一、读准字音堤.沙(dī)天堑.(qiàn)珠玑.(jī)叠(yǎn)罗绮.(qǐ)雨霖.铃(lín)凝噎.(yē)暮霭.(ǎi) 嬉.嬉(xī)箫.鼓(xiāo)二、一词多义胜错误!相错误!将错误!发错误!三、词类活用1.云.树绕堤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嬉嬉钓叟莲.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异日图.将好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都门帐.饮无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像云一样茂密的 2.名词作动词采莲3。
名词活用为动词画出美景图4.名词作动词设帐5。
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四、古今异义1.有三秋..桂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嬉嬉..钓叟莲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都门帐饮无绪..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便纵有千种风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秋季。
【结】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望海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
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3.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论》中说:“词有点。
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态。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整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雄伟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沉重,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第二单元 摘取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宋词第4课 柳永词两首——白衣卿相 奉旨填词一、基础巩固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堑(qiàn) 骤雨(zhòu)千骑拥高牙(qí) B .罗绮(qǐ) 珠玑(jī) 暮霭(ǎi )C .雨霖铃(lín ɡ) 都门(dū) 无语凝噎(yī)D .重湖(chón ɡ) 羌管(jiānɡ) 参差(cī)2. 下列词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D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东南形胜无案牍之劳形B.⎩⎪⎨⎪⎧ 异日图将好景天将降大任C.⎩⎪⎨⎪⎧ 竟无语凝噎有志者,事竟成D.⎩⎪⎨⎪⎧ 乘醉听箫鼓昔人已乘黄鹤去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执手相看泪眼A.洛阳亲友如相问B.故曰教学相长也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两岸青山相对出5.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重湖叠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第4课训练落实篇[基础演练]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菱.形棱.角丘陵.红绫.凌.云壮志B。
雄鹰.应.变英.灵夜莺.义愤填膺.C。
寥.廓缭.乱撩.拨辽.阔民不聊.生D。
蹉.跌差.距撮.合磋.商搓.手顿足【解析】A棱léng角其余读líng;B“应变"的“应”读yìng,其余读yīng;C全读liáo;D“差距”“差"读chā,其余读cuō.【答案】 C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松驰珠玑异口同声睡眼惺忪B.殉职凝噎小题大做良晨美景C.天堑默契良心泯灭砰然心动D。
萧瑟雾霭授予奖章重湖叠【解析】A项“驰”应为“弛”;B 项“晨”应为“辰”; C项“砰”应为“怦”。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个秋天)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因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D。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年复一年)【解析】三秋,秋季。
【答案】 A4。
对下列词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作者通过具体的刻画,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
)B。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夸"字透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大.) C。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广阔。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解析】B项中“夸”字并非“透露了作者的自高自大”,而是指当地官员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C项中作者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表现自己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D项通过凄清的秋景,倾诉词人的离情别绪。
【答案】 A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树木把小河________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白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2021年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课内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堑.(qiàn)羌.笛(qiān) 奢侈.(chí)因噎.废食(yē)B.参差.(cī) 珠玑.(jī) 畸.形(jī) 掎.角之势(jǐ)C.老叟.(sǒu) 须臾.(yú) 绮.罗(qǐ) 暴风骤.雨(zhòu)D.嘉.奖(jiā) 吟.诵(yín) 堤.坝(dī) 嬉.笑怒骂(xī)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无语凝噎..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羌管弄.晴弄:吹奏。
5.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拟人)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夸张)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喻)6.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练】人教必修4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资料课内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堑(qi rt)羌笛(qiM )奢侈(ch )i因噎废食(ye)B.参差(c i )珠玑(j i )畸形(j i )掎角之势(j i)C.老叟(s 0 u)须臾(y帀绮罗(q丫)暴风骤雨(zh(hi)D.嘉奖(ji a)吟诵(y n)堤坝(d i )嬉笑怒骂(x i)2. 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 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D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 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竟无语凝噎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B .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C .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
D .羌管弄晴弄:吹奏。
5. 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B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拟人)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夸张)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喻)6. 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一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离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一一“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 .留恋处,兰舟催发一一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一一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一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一一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一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一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7 .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
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另U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 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一字以外为长调。
D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根据课文填写所空缺的诗句。
(1) __________ ,__________ ,钱塘自古繁华。
(2)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 , ___(3) 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9〜10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9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何不同?10.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济的手法,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望海潮》,回答11〜12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1 •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
12•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形容承平气象的?课外提升(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3.试分析“乱洒衰荷”一句中“乱”字妙处。
14.“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5〜16题。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5 .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 ,五字千古。
”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简要分析。
16 .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高考链接(2014 •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7.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 分)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 分)参考答案1 . A【解析】奢侈(ch i)2 . D【解析】良晨一良辰。
3. D【解析】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4. B【解析】B项,经年,年复一年。
5. D【解析】“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
6. C【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7. D【解析】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8.(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3)十里荷花(4)多情自古伤离别9.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
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离愁别绪形象化的显现。
10.词的上片写实景实情,写出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情。
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排遣他内心的痛苦。
11 .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
12.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上。
水光潋滟的湖上飘扬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作者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表现了和谐,表现一片承平气象。
13.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14.侧面描写。
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鹦鹉念的“言语”实为女子所教,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对“粉郎”的思念之情。
15.恰当。
暮云沉沉,似乎听到了雁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
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16.同: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
不同:周词实写眼前愁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愁之状,借想象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
17.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