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血液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2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重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重点)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重点)
4、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演示、讨论、讲述
四、学时安排:学时
五、教学过程:
出示]
静脉血——含氧较少,
:血液循环的
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认清心脏的四个腔及
在身体的毛细血管网处进行
仔细听讲解,进一步理清:人在安静状态
由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测量血压的照片。
,插上
:有关血压的内容,
18.7/12kPa
自由发
18.7。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知识目标】1、简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5、了解心率、脉搏、血压等概念【教学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3、了解和循环系统有关的生理常识【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制作模型的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心脏结构和血管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人体是一个合理的有机体,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在运动和静止时分别测量自己每分钟的脉搏和心率,记录后课堂上汇报。
2、教师准备:(1)脉搏、心率测量记录比较表。
(2)附表。
3、课件:心脏结构与人体血液循环视频。
【教学过程】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循环),基本常识附表1附表2附表3:板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心脏的位置:胸腔形状:倒置的梨心脏的结构: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心脏的功能: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二、心率和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75次/分)2、脉搏: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课堂练习】识图(见下图)、填表(见上表)【教学反思】【补充材料】心跳应该是指静止心率.我们的日常活动,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心跳次数,所以判断正常心率的最准确方法是测量静止心率.静止心率是指人完全放松时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在正常情况下,静止心率随着健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身体健康者的静止心率通常低于健康欠佳者,如果你的心跳缓慢而有规律,平时又没有头晕,疲倦等症状,说明你的心脏很健康.正常人的静止心率一般在每分钟70至90次之间,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心率通常都在每分钟40至50次以下,而一些顶尖运动员可能低于30次.当心率少于每分钟60次时,医生会说你是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可以由很多原因导致,正常情况下多出现于运动员,强体力劳动者或老年人.不知道你锻炼有多少时间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的人或者体力劳动者,静止心率都会逐渐下降.原因是经过锻炼后,心脏功能得到提升,心肌增厚,心室增大,心脏每一次跳动可以提供更多血液.所以,无论在休息或运动时,你的心跳都没有以前那么快.然而,心动过缓并非一定与运动或年龄有关.例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病窦综合征,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如果你出现眩晕,头痛,心悸,气喘,疲乏甚至心绞痛等症状时,就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不知患者的心率是多少?一般运动之后,心率可能会有暂时性的加快,但是整体是比正常人偏慢的.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教学反思】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
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描述心脏的结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知识点一:人体的血液循环1.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2.根据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3.当血液中含氧量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做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量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叫做静脉血。
4.填空。
(1)体循环:①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血液变化: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循环:①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②血液变化: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知识点二:血压1.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
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
2.健康人的收缩压一般为12~18.7 kPa,舒张压一般为8~12 kPa。
3.如果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 kPa,则认为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预防措施: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糖类和脂肪的过量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等。
合作探究1.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1)为什么要将小鱼用湿纱布包裹起来?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
(2)在观察过程中要选取尾鳍颜色浅的小鱼,这是为什么?小鱼尾鳍颜色浅,色素少,容易观察到血管内血液的流动。
(3)你怎样知道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是毛细血管呢?红细胞在其中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2.观察血液循环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1)动脉一定流动脉血吗?静脉一定流静脉血吗?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将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而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是依据含氧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