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1 北师大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2、能力方面:(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学习,知道了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课堂练习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血压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2)什么是收缩压?(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5)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小结(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能循环流动,在于有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这节课内容再次让我明白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堂反馈通过课后练习题1某人感冒,患肺炎,经医生诊断后在他的手背上注射青霉素。
你认为青霉素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去抵抗病菌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1通过这道练习题,既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检测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这个重要概念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课堂拓展自主阅读,学习血压、脉搏阅读教材,学习血压、脉搏等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2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一是从形象感知实事实知识入手到概括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二是通过“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一)从形象感知事实知识到概括抽象出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画心脏结构图”的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学生直接感知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激发学生思考血液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的?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
(二)“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互动,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建立“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这个重要概念。
整个教学设计从学生学出发,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有些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绘制血液循环图时多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回顾知识建构框架图的时候显得时间有点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之后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血液循环1教学目标1、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4. 血压与脉搏的概念;教学难点:1. 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 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 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4. 血压,脉搏的形成;5.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4教学过程血液循环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板书:(二)途径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下面我们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反馈观察情况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为血液流通的管道-血管教学,首先通过一个输液的视频引入新课,同时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观看实验视频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便于比较记忆,特让学生观看三种血管结构特征Flash动画。
当学生明确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后,我特意设计“感知动脉”环节,让学生彼此感知动脉的跳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
我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在学习中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特设环节“皮肤出血的包扎”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急救知识。
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心血管疾病的了解的小文。
二、媒体教学设计思路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常见情形--静脉注射,来引入新课。
视频内容比较新颖,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来很好的基础。
2、明确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3、多个Flash动画的观看通过Flash动画和多个图片的观看,使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记忆的理解。
4、观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真实的看到了血液的流动情况,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5、体验环节的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体验环节——感知动脉、血管出血的包扎,一个爱心行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分析《血液循环》为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二课。
在学习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2)教学难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四、教学工具与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五、教学准备课前设计教学案例,制作教学课件;课后完成教学反思六、教学过程与方法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2、能力方面:
(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
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4)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为75
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四个腔:,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膜。
心脏中血流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四)课堂练习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2、讨论(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3、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学习,知道了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四)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
(5)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
小结
(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一般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表示方式是: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
(四)课堂练习
后记:血液循环是本节中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复习血液性质的基础上,
区分动脉和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
采用动态的课件演示,学生较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