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章2节 血液循环(2心脏体肺循环)
- 格式:pptx
- 大小:60.77 MB
- 文档页数:45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9章第二节血液循环同步练习1.在某一时刻测定一器官动脉和静脉中血液内三种物质的含量,其相对含量值如图所示,该器官是(D ) A .肺 B .脑 C .肌肉 D .小肠2.某同学扁桃体发炎,医生为其滴注消炎药治疗。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B )A .此时,该同学体内白细胞含量偏高B .药物最先到达如图的④腔(解:最先到达的是③右心房)C .②③之间有瓣膜,血液只能从③流向②D .消炎药要到达扁桃体需2次流经心脏3.如图是人体的心脏与所连血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解:从图中可看出血液流经某器官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葡萄糖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A 项血液流经肺后,由含氧量少的静脉血转变为含氧量多的动脉血),因此错误。
B项和C 项:脑和肌肉进行生命活动需能量,所以葡萄糖被氧分解释放能量而减少,因此错误。
D 项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饭后营养物质被吸收,同时小肠进行生命活动需能量,消耗了部分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由小肠流出的血液中养料增加,血液变为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的静脉血。
因此正确。
A 项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若血液从C 流向a ,则该血管为静脉,但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因此错误。
B 项抽血选静脉,静脉是把血液送回心脏,因此从C 流向a 正确。
C项鲜血喷涌而出,表明为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止血,因此按a 处止血正确。
D 项静脉注射,用橡皮管捆针扎入部位的近心端,这是为了便于寻找静脉,图中a 是b 的近心端,因此在a 处捆扎正确。
A .若血液由c 流向a ,则该血管流的是静脉血B .若b 处为抽血时针刺入部位,则血液是由c 流向aC .如果b 处受伤,鲜红血液喷涌而出,则可按压a 处止血D .如果在b 处静脉注射药物,则可在a 处用橡皮管捆扎4.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
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D ) A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B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D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5.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