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14.13 MB
- 文档页数:14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心脏,辨认心脏结构,说明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和观看视频,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慨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养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识别与心脏连通的血管,辨认房室瓣与动脉瓣,说出心脏内的血流方向〖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引导学生观察心脏开始,步步展开,增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我把心脏的结构知识进行了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模型观察到实物解剖,从结构的认识到功能的分析,反复进行观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
但是本节课要掌握的纯知识性内容很多,全靠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总结很难完成,师生多共同总结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2.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推进新课【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