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周国平人物信息中文名:周国平籍贯:上海出生地:上海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生年月:1945年7月25日职业:文学作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政党:中共党员代表作品:《人与永恒》人物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至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深入研究尼采及其哲学、美学理论,发表译著、专论多部;曾写若干哲理散文。
其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周国平文集》第二卷中《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物生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50年上海市紫金小学1956年上海市成都中学读初中1959年上海市上海中学读高中196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工作至2005年退休2009年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2012年参与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活动主要作品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西方美学史》(第三卷)合著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周国平人文讲演录》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译著《偶像的黄昏》《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谢林传》(合译)编著《诗人哲学家》《人生圆桌》人物语录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周国平简介和著作大全寄语: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今天将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全集推荐给大家,喜欢的话一定要去读一读,定会收获颇丰。
周国平 - 生平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周国平 - 主要著作《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1986 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著《论辨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1986 著《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著《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著《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译《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著《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著《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0 译《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 著《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著《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 著《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15个文艺小众有逼格的名言周国平作家名片: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其作品虽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但同时也在娓娓之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代表作有《妞妞》《灵魂只能独行》《悲剧的诞生》等。
名句1: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灵魂只能独行》名句2: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与交往》名句3: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
(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
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论超脱》名句4:据我看,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就在于它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青春不等于文学》名句5: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
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人与永恒》名句解读:“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中的“成熟”是一个在社会中备受推崇的词语,我们会轻易地赞许一个人的成熟,而嘲笑另外一个人的幼稚。
周国平简介
1945年生于上海
1962年入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有读书的癖好,在他少年甚至童年时代便已见端倪。
因为“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无须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周国平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
”从此以后,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他眼馋心痒。
周国平在考上北大哲学系后,尽管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但他对课外书还是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文学家的著作。
与此同时,他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
“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
”周国平平静地说,“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
周国平不但嗜爱读书,而且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
他说:“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
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
”谈及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周国平兴致盎然:“当我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感到有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
”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周国平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
他说,这缘于“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
”
因此,周国平总喜欢把书比作“友人”或“伴侣”。
他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说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
他还借吉辛之口叹息那些无缘再读一遍的好书如同从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临终时记起它们,“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当今有不少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周国平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勤奋笔耕,他现已成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周国平告诉记者:“我承认我从写作中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
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
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
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