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1型糖尿病 - 2
- 格式:ppt
- 大小:989.50 KB
- 文档页数:30
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近年来提出的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
它以突发的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血糖急剧升高而无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为特征。
该型糖尿病呈急性起病,如未及时诊断及治疗,可危及生命,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急危重症。
本资料通过对1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观察,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引起对该病的重视,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抢救。
标签:暴发性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相较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更为迅速。
而不同的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急缓也存在差异。
暴发性l型糖尿病(F1D)是日本学者2000年首先提出的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归为1B型糖尿病。
日本地区发病最高,其他亚洲国家也有报道。
近年国内亦有一些报道。
欧美国家早期鲜有报道,但近年来也陆续出现少量个案报道。
医院内分泌科收治1例暴发性l型糖尿病,旨在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引起临床工作者对此病的重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
因“发热3 d,呕吐3 h”入院。
患者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乏力,体温38.0℃,当地卫生院予抗生素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后出现口干、多尿、多饮。
3 h前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腹痛、腹泻。
至医院急诊查空腹血糖32.0 mmol/L,收住内分泌科。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有烟酒嗜好,无糖尿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1℃,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0/85 mm Hg,身高170 cm,体重70 kg,体重指数24.2 kg/m2,意识清晰,精神疲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律齐,无杂音。
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
入内分泌科后立即查手指毛细血管血糖为32.9 mmol/L,同时急查血气分析pH值7.205、PO2 75.3 mm Hg、PCO2 39.3 mm Hg、BE-12.8 mmol/L;尿常规示尿糖(++++)、尿酮体(+++);随机血糖33.95 mmol/L,根据以上结果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如何预防暴发性1型糖尿病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
其中,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暴发性糖尿病,是由胰岛素依赖性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几种有效方法。
1. 进行遗传咨询暴发性1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中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果您有糖尿病家族史,应考虑进行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师可以通过分析您的家族病史,给出预防糖尿病的建议,并提供遗传测试的选择。
2. 健康饮食饮食对预防暴发性1型糖尿病至关重要。
注重均衡的饮食可以维持体重、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以下是一些饮食建议:•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分和高卡路里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量消耗胰岛素。
•多食用全谷类食物: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增加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豆类等,有利于稳定血糖。
3. 锻炼身体锻炼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增加肌肉锻炼:进行适度的肌肉锻炼,如举重、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4. 控制体重肥胖是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体重,可以减少胰岛素的需求并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控制体重的方法:•合理饮食:遵循健康饮食原则,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消费。
•规律进餐: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暴饮暴食。
•坚持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能量消耗。
5. 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压力是引发糖尿病的一种因素,包括暴发性1型糖尿病。
通过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以下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建议:•学会管理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压力释放方式,如运动、冥想、与亲朋好友交流等。
•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及时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展。
发热、恶心、呕吐居多;或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如胰岛素抗体和IA-2Ab、GAD-Ab一般检测阴性;98%患者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及弹性蛋白酶水平不同程度升高。
但血清胰酶增高并非是暴发性1型糖尿病所特有,而主要由酸中毒等严重代谢紊乱等导致;起病急骤,发病至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为1~2周;可在怀孕期间或分娩后发病;有报道称,与人类白细胞抗原有关等。
我国张弛等研究认为,急骤起病1型糖
文/ 杨天需(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主治医师)
我毕业多年,因工作关系对应急救护
知识知之甚少,遇事更倾向于直呼120,但
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不允许我
们干等着120到来。
2018年我有幸参加甘肃
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对应急救护
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近期,我参与医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的设计、培训和功能演练,对医务人员的
心肺复苏理论和技能倍感遗憾。
一是心肺。
爆发型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爆发型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爆发型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和年轻人,但也可能发生在其
他年龄段。
2.发病时间:本病起病急骤,发病时间不明确,多数患者是在短时间内突然
发病。
3.胰岛素分泌不足:爆发型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无法
得到有效控制。
4.酮症酸中毒:爆发型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常出现酮症酸中毒,表
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嗜睡等症状。
5.高血糖:爆发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极高,血糖波动大,需要胰岛素
治疗才能控制病情。
6.其他症状:本病患者还可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7.胰岛自身抗体阳性:部分爆发型1型糖尿病患者可检测到胰岛自身抗体阳
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综合以上诊断标准,爆发型1型糖尿病的确诊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胰岛素分泌不足情况、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等症状,以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等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确诊爆发型1型糖尿病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和其他可能导致高血糖的疾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一种分型,在所有糖尿病中占10%左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
依照WHO制定的分型标准,1型糖尿病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1A)糖尿病和特发性(1B)糖尿病。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发病突然,胰岛素会在很短时间内严重缺乏而造成机体代谢异常紊乱,是特发性1型糖尿病中的一个新亚型。
该病和以往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在临床表现上是有所不同,同时缺乏自身免疫表现。
当前,临床上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针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升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暴發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M)是以急骤起病、严重高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匹配、而胰岛功能迅速衰竭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糖尿病类型。
2000年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新的亚型。
它是短时间内β细胞完全破坏,突发性胰岛素缺乏导致的高血糖,从而快速进展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1]。
在日本,新诊断的糖尿病中有0.2%的FT1DM,14.8%~19.6%的急性发作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
日本的FT1DM占T1DM的20%[2]。
然而,日本女性FT1DM的发病率比欧洲和美国低10%[3]。
在韩国,FT1DM 的患病率占所有新诊断的T1DM的7.1%,占成人糖尿病的30.4%[4]。
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报道,该院FT1DM占急性酮症起病的T1DM的9.2%(7年内87例中出现了8例),在18岁以上患者中占14%,深圳福田医院6年中出现了6例,由此推测我国FT1DM的病例亦不少。
FT1DM的发病率并没有性别差异,起病人群中青少年和成人占90%,男性的平均起病年龄为42岁,而女性起病的平均年龄为35岁[5]。
根据现有的报道,远东亚洲的FT1DM发病率较高;然而,白种人FT1DM非常罕见。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流行特征及病因分析摘要:暴发性1型糖尿病作为首发性1型糖尿病中的一个新亚型,其病发极其突然,通常突然就发生重度胰岛素不足从而引发严重代谢紊乱的现象。
至今为止,此病例在临床护理中显示的症状与传统式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有所不同,并无确切的自身免疫特征。
因此,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下面对其流行特征、病因等展开综合分析。
关键词:暴发性1型糖尿病流行特征病因【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31-01暴发性1型糖尿病(简称f1d)早年在日本被提出。
暴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速度极快,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引发病人在短时间内病重死亡,被列为代谢内分泌疾病中少见的急危重症。
因此,本文对暴发性1型糖尿病显现的流行特征、临床现象与诱发病因素分别展开分析探究,以帮助人们了解、认知其病发的严重性[1]。
1 流行特征现今阶段,据调查显示,暴发性1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集中出现在东亚。
据悉,除了在我国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首次发现的4例,我国其他各大医院均无类似症状出现。
而在日本与韩国的调查研究表明:暴发性1型糖尿病由于酮症或酮症酸引发的中毒分别为19.4%与7.1%。
2 临床症状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通常是成年人群,且无性别区分。
但其发病的高危人群其中体现于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在妊娠中晚期及分娩后两周内发病者居多。
相较传统的1型糖尿病,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更具有显著的特征。
2.1 高血糖症状与发生酮症酸中毒。
通常患者在出现高血糖的症状至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期限均在7天之内(平均为4.4±3.1d)。
还有一些患者在发病前检测出低血糖的现象,这就说明由于胰岛的快速扩散引发已经合成的胰岛素进而迅速的释放入血导致的。
因发病过程教短,病人在发病时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不会持续升高,即便偶尔有出现也是轻度的上升[2]。
2.2 代谢严重紊乱。
据调查分析多于90%以上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病人是由于酮症酸引发的中毒起病的,其中半数的患者在起病时会出现意识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