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429-2017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674.33 KB
- 文档页数:68
Q / GDW 427 — 2010ICS 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427 — 2010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 Unit Technical in smart Subst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Q / GDW 427 — 2010I目次前言 ································································································································································ I I 1 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 1 3 基本技术条件 ··········································································································································· 1 4 性能要求 ·················································································································································· 3 5 安装要求 ·················································································································································· 4 6 技术服务 ·················································································································································· 5 编制说明 (7)Q / GDW 427 — 2010II前言由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IEC 标准等未统一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技术要求等内容,为使智能变电站测控单元选型、设备采购等工作有所遵循,特编制本标准。
Q/GDW 429 — 2010ICS 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 429 — 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thernet LAN switch in Smart Substation2010-××-××发布201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Q/GDW 429 — 2010I目次前言 ······························································································································ II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 1 3 基本技术条件 ··············································································································· 1 4 主要性能要求 ··············································································································· 3 5 安装要求 ····················································································································· 6 6 技术服务 ····················································································································· 6 编制说明 (7)Q/GDW 429 — 2010II前言由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IEC 标准等未统一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要求等内容,为使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选型、设备采购等工作有所遵循,特编制本标准。
Q G W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部分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Q / GDW —2016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 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robot inspection system in substation ?—Part1: Intelligent robot for substation inspection2016 - 11 - 25发布2016 - 11 - 25实施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2016 I前言为规范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更好的指导和推进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在公司系统的实用化应用,制定本部分。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标准分为 2 个部分:——第 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第 2 部分:监控系统。
本部分为《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的第 1 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冀肖彤、张斌、任志刚、王兴照、吕俊涛、叶飞、周大洲、黄锐、慈文斌、杜修明、郭源、孙志周、付崇光、王华广、孟海磊、韩磊。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 1 部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分类与组成、技术要求、检验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TKJ-3024P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以太网交换机产品简介本产品系列是Kyland专门针对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及站控层应用而设计的交换机,符合《Q/GDW 10429-2017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要求。
支持延时累加、CSD离线配置、组播流量控制等创新功能,获得国家电网型式试验认证证书。
关键特性符合智能变电站以太网交换机领域行业标准和国家电网企业标准过程层设备支持交换延时累加功能支持CSD配置文件导入,实现离线自动配置具备组播流量控制功能,实现SV、GOOSE数据流精细控制双路告警接点,可针对不同严重等级的故障区分告警过程层设备提供独立的MMS管理接口,管理数据和业务数据物理隔离,互不影响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权威机构认证性能参数机械尺寸订购信息产品型号型号说明DTKJ-3024P-G-F16G4过程层交换机, 4×1000Base-X, 10/100/1000Base-T(X) SFP 接口,16×100Base-FX SFP 接口, 2 路100-240VAC , 50/60Hz ;110-220VDC(85-264VAC/77-300VDC)高压电源, 2 路MMS 通信端口, 1 路RS232 调试串口DTKJ-3024P-G-G16过程层交换机, 16×1000Base-X, 10/100/1000Base-T(X) SFP 接口, 2 路100-240VAC,50/60Hz;110-220VDC(85-264VAC/77-300VDC)高压电源, 2 路MMS 通信端口, 1路RS232 调试串口DTKJ-3024P-Z-E24G4站控层交换机, 4×1000Base-X, 10/100/1000Base-T(X) SFP 接口,24×10/100Base-T(X) RJ45 电口, 2 路100-240VAC , 50/60Hz ;110-220VDC(85-264VAC/77-300VDC)高压电源, 1 路RS232 调试串口DTKJ-3024P-Z-E24G2站控层交换机, 2×1000Base-X, 10/100/1000Base-T(X) SFP 接口,24×10/100Base-T(X) RJ45 电口, 2 路100-240VAC , 50/60Hz ;110-220VDC(85-264VAC/77-300VDC)高压电源, 1 路RS232 调试串口选购配件配件配件说明千兆SFP模块参考工业级千兆SFP模块选购表百兆SFP模块参考工业级百兆SFP模块选购表RJ45防尘罩单口RJ45防尘罩,型号:DT-FCZ-RJ45-01串口线RJ45/DB9,2米,编码:111030134电源线3相电源线,3米,编码:111020004电源端子5芯5.08毫米间距电源端子,编码:107010506告警端子3芯5.08毫米间距告警端子,编码:107010522挂耳单个安装挂耳,编码:109019099Version:2021-11-24 01:16:25。
Q/GDW企业标准Q/GDW 10429—2017代替 Q/GDW 1429—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thernet switch in smart substation2018 - 09 - 26 发布2018 - 09 - 26 实施Q/GDW 10429—2017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缩略语 (3)5总则 (4)6技术要求 (4)7外观及接口 (4)8功能要求 (7)9性能要求 (12)10信息模型及通信服务 (15)11版本管理 (17)12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18)附录A(规范性附录)交换机面板布局 (20)附录B(规范性附录)交换机自检信息 (25)附录C(规范性附录)交换机接口配置 (26)附录D(规范性附录)交换机调试端口规定 (28)附录E(规范性附录)逻辑节点类定义 (26)附录F(规范性附录)MIB 库定义 (44)附录G(资料性附录)交换机配置运维原则 (47)附录H(规范性附录)默认出厂设置 (58)附录I(规范性附录)版本信息文件 (59)编制说明 (61)IQ/GDW 10429—2017前言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推进,对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以加强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标准化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性、智能性、运维便捷性和对调控主站的支撑作用为根本目标,统一外观接口、信息模型、通信服务,规范参数配置、应用功能、版本管理、质量控制,实现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标准化,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Q/GDW 1429—2012,与Q/GDW 1429—2012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增加了装置外观及接口、MIB 库、信息模型及通信服务、版本管理等要求;——增加了配置文件规范性要求,及配置文件自动导入导出要求;——增加了日志要求;——增加了多镜像端口、组播流量控制、交换机延时累加、业务安全功能;——增加了时间同步管理要求;——增加了运行状态监测及管理要求;——修改了对时方式和对时准确度要求;——删除了整个测试方法章节和检验规则章节。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二层以太网交换机送样检测标准1V总则为规范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通讯等环境使用的二层以太网交换机送样检测工作,保证抽检项目的合理性及结果判定的准确性,确保公司采购的二层以太网交换机产品质量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采购的二层以太网交换机(通讯等环境使用的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送样检测工作。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094-2013—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D1/T1241-2013 _____ 电力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429-2010―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idtIEC60068-2-1:2007)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idtIEC60068-2-2:2007)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idtIEC60068-2-78:2001)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2:2001)GB/T17626.4-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4:2004)GB/T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5:2005)GB/T17626.6-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骁扰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6:2006)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8:2001)GB/T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12:1995)GB/T17626.29-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idtIEC61000-4-29:2000)4、判定准则质量检测项的评价分为关键项和非关键项,满足所有关键项指标要求的送检样品判定为合格,非关键项指标只做参考。
Q/GDW10189-2017《1000kV变电站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XXX企业标准Q/GDW—2017代替Q/GDW 189-kV变电站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XXX checkout and evaluation of XXX 1000 kV substation2018-07-11发布XXX2018-07-11实施发布Q/GDW —2017目次Q/GDW —2017前言为规范1000kV变电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Q/GDW 189—2008,与Q/GDW 189—2008相比主要差异如下:——修改了质量检验评定范围表结构,删除了全站电气照明装置安装单位工程,增加了1000kV串联电补偿装置系统安装和1000kV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隔震装置安装质量验收内容;——删除了对施工单位内部XXX三级质量验评机构的具体要求,合并为施工单位;——删除了单位工程“优良”等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只设“合格”等级;——删除了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记录中“观感质量评判”相干要求。
——删除了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记录中“性子”一栏;本标准由国家XXX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XXX归口。
本标准草拟单元:XXX电力、国家电网交流建设分公司、北京送变电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XXX、XXX、高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标准2008年3月首次发布,2017年11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履行进程当中的看法或建议反馈至XXX。
IIIQ/GDW —20171000kV变电站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000kV变电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规范及评定范围划分。
关于执行国网公司企业标准《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 183—2008)的通知关于执行国网公司企业标准《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 183—)的通知编号:GCYB- -008各分公司、各变电工程项目监理部:国网公司企业标准《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 183—)及其配套表式已发布实施。
8月1日以后新开工工程将不再执行《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 5210.1—),要求各项目部认真组织新标准的学习,并及时向施工单位宣贯。
对于《110kV-1000kV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在执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容要求如下,请各分公司和项目监理部认真执行,并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及时向工程一部反馈。
1. 8月1日以后开工的110kV及以上工程均应采用国网公司企业标准,对于新近开工工程请各项目监理部和建设单位沟通是否采用该标准。
2.土建工程采用国网公司企业标准后,单位工程划分及质量检验计划的编制按本标准“表 4.0.1-1变电站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范围表”执行。
3.本标准检验批验收记录的填写应注意以下事项:(1)监理验收记录和结论不允许用电脑打印,必须由监理人员填写相关记录和结论。
(2)主控项目的填写。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填写时简述验收情况,如“抽查试验报告xx份,结果合格”、“抽查xx 组,结果满足要求”等;“施工单位自检记录”:原则上用文字简述的方式填写。
涉及“材质证明”、试验报告、复试报告的项目应填写报告编号;不得填写“合格”、“满足规范要求”、“符合设计要求”。
(3)施工单位检查结果应填写“自查合格”并签字确认。
(4)一般项目“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要求填写实测数据。
4、工程编号原《规程》单位工程为3位数,本《规程》单位工程为2位数,需注意检查。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GDW 10189—2017代替Q/GDW 189-20081000kV 变电站电气设备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checkout and evaluation of electric equipmentfor 1000 kV substation2018 - 07 - 11 发布2018 - 07 - 11 实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Q/GDW 10189—2017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5 1000kV 变电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范围 (19)6 1000kV 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系统安装 (38)7 1000kV 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系统安装 (92)8 1000kV GIS(HGIS)配电装置安装 (117)9 通信系统安装 (146)编制说明 (164)Q/GDW 10189—2017前言为规范1000kV变电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Q/GDW 189—2008,与Q/GDW 189—2008相比主要差异如下:——修改了质量检验评定范围表结构,删除了全站电气照明装置安装单位工程,增加了1000kV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系统安装和1000kV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隔震装置安装质量验收内容;——删除了对施工单位内部班组/项目部/公司三级质量验评机构的具体要求,合并为施工单位;——删除了单位工程“优良”等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只设“合格”等级;——删除了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记录中“观感质量评价”相关要求。
——删除了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记录中“性质”一栏;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调试作业指导书批准:审核:编写:作业负责人:1.应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网络交换机现场调试工作,规定了现场调试的准备、调试流程图、调试方法及标准和调试报告等要求。
2.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作业指导书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
本作业指导书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及技术资料都会被修订,使用作业指导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最新版本的可能性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Q/GDW Z 414-2011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 429-2010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431-2010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变电站系统设计图纸设备技术说明书3.工作流程图根据调试设备的结构、校验工艺及作业环境,将调试作业的全过程划分为以下校验步骤顺序,见图1。
图1网络交换机调试流程图4.调试前准备4.1 准备工作安排4.2作业人员要求4.3试验仪器及材料4.4危险点分析及安全措施5.单体调试5.1 电源和外观检查5.1.1电源检查5.1.2外观检查5.2 绝缘检查按照DL/T 995-2006标准的6.2.4的要求绝缘检查,并可参考6.3.3中的检查方法,检查其中一组对地绝缘时,应将其它各组回路对地短接。
用1000V兆欧表测量绝缘,新安装时其阻值应大于10MΩ;定期检验时,其阻值应大于1MΩ。
5.3光纤链路检查用光源和光功率计检查网络交换机端口的光路连接是否正确,衰耗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
5.5 虚拟局域网划分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交换机的VLAN 划分是否与规划的一致。
测试方法:将光接口交换机与网络测试仪端口对端口连接,选择VLAN测试项,网络测试仪自动检测VLAN端口划分情况。
5.6 交换机基本性能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交换机基本性能,包括交换机丢包率、吞吐量、传输延时及背靠背等指标。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 )标准ICS备案号: Q/CSG目录1 业务说明 (1)2 适用范围 (1)3 引用文件 (1)4 术语和定义 (5)5 管理要点 (6)6 流程步骤及说明 (17)7 附录 (19)附录A: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架空线路工程 (19)附录B: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电缆线路工程 (43)附录C: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变电电气交流工程 (59)附录D: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变电电气直流工程 (89)附录E: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变电土建工程 (123)附录F: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变电继电保护工程 (230)附录G: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变电自动化工程 (234)附录H: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通信工程 (238)附录I: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配网工程 (250)附录J: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设置清单-物资开箱检查 (281)附录K:WHS质量控制点设置表 (285)前言为深入践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诚信、服务、和谐、创新”企业理念,打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智能电网,同时为规范基建工程质量管理,提升基建工程实体质量水平,实现基建工程质量的精益管理,公司基建部在全面分析、研究多年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现有基建管理制度与标准,对基建工程WHS质量控制标准重新定位,组织修编了《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2017年版)。
《基建工程质量控制(WHS)标准》(2017年版)定位为:监理单位通过应用本标准,在规范监理自身质量管理行为的同时,更着力于对基建工程关键环节、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为基建工程实体质量的提升发挥检查监督和促进作用。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报文传输时间计算及抖动抑制方法佟为明;高吉星;金显吉;李中伟【摘要】过程层网络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时性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报文传输时间是实时性的主要指标.在介绍过程层网络结构及通信业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报文传输时间计算方法,分析了报文长度、数据率等因素对过程层网络中报文传输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因竞争而造成的采样值(SV)报文传输时间抖动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控制报文发送时序与转发条件来抑制SV报文传输时间抖动的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实现思路,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确保报文实时性的同时,有效地抑制SV报文传输时间的抖动.【期刊名称】《电力自动化设备》【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7页(P131-137)【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报文;实时性;报文传输时间【作者】佟为明;高吉星;金显吉;李中伟【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610 引言发展智能电网可以解决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智能变电站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1-2]。
智能变电站使用网络技术代替传统的二次接线来传递开关量和采样值信号,采用IEC61850标准作为整个变电站的通信及建模依据,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应用[3-4]。
智能变电站的通信系统包括变电站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过程层设备。
过程层网络主要用于在间隔层设备与过程层设备之间传递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报文和采样值SV(Sampling Value)报文,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数据传输和实时控制,如数据采集和保护跳闸等[5]。
卓越水泥110kV变电站工程110kV变电站调度数据网路由器柜技术规范长供勘测设计院2010年11月货物需求及供货范围一览表1 总则1.1 本技术规范书为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中数据网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技术规范和说明,包括设备的功能、性能、结构、硬件、软件、验收、质量保证措施、技术服务等要求。
1.2 本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
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报价书中的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的“投标人技术偏差表”中加以详细描述。
1.4 本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6 投标厂商应至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过10套以上类似或高于本招标书技术规范的设备,并在有相当规模或相同电压等级或更恶劣的运行条件下持续运行1年以上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业绩清单,用户证明,联系人地址、电话。
1.7 投标人在中标后必须指定每一标段至少一名有经验的业务代表作为该标段工程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和协调整个项目的商务与售后服务。
指定一名技术负责人和若干名工程师负责技术工作,技术负责人和工程师均须通过设备原厂商的技术认证。
工程师的技术资质材料必须提交用户方认可。
只有经买方认可后,方能进行设备的调试工作。
1.8 双方职责双方在合同期间应承担如下职责:1.8.1 卖方的职责1) 设计、配置和提供一套符合本规范书要求的系统,包括所有必需的软件和硬件,提供详细设计和服务数据、型式试验和常规试验数据,以便确认供货设备能否满足所有的性能要求,并负责设备的工程安装、调试。
2) 提供合同范围内的硬件设备以及设备的安装辅材、各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包括通信电缆和电源电缆)等(应包含在投标报价中)。
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检测工作的公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加强技术监督及产品入网检测工作的要求,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计划开展交换机集中检测,现将2019年度交换机集中检测工作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检测安排1.检测对象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基于“四统一"标准)2.检测依据Q/GDW 10429—2017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3.时间安排检测报名时间:2019年2月22日至2019年3月1日;检测送样时间:2019年3月4日至2019年3月8日。
4.流程安排(1)送检单位需在报名截止日期2019年3月1日17时前向检测单位提交送检申请及相关材料,逾期报名单位不予受理。
(2)检测单位审核送检单位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于2019年3月4日17时前,确定并通知(电话或邮件方式)满足申请条件的送检单位送检事宜.(3)送检单位应根据通知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送样,每种型号交换机送检配置完全一致的5台,未按照规定时间送样,则视为放弃本批次检测。
(4)检测单位按照检测依据开展检测工作(具体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见附表1).(5)检测单位出具检测公告和检测报告。
二.申请要求1。
检测报名申请表和单位负责人授权委托书(详见附件2),签字并加盖送检单位公章后的原件及扫描件电子版。
2。
送检单位的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质量体系认证等证书复印件及扫描件电子版。
三.送样要求1.样品铭牌、外壳喷涂的名称、型号或参数应与报名信息一致。
2.送检样品应为成熟的产品,装置硬件、结构不允许有诸如飞线、临时焊接元器件等情况。
3.应提供送检样品主要技术说明书、操作手册及相关技术指标信息(详见附件2)。
四.注意事项1.送检样品的接收、封存和返还环节,均由检测单位和送检单位双方确认并签字留存过程记录文件,因需双方确认样品状态,谢绝物流、快递送样,检测单位收样后对样品进行封存。
送检样品的设计图纸、说明书及相关配套附件等与设备同时送达。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调试作业指导书批准:审核:编写:作业负责人:1.应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网络交换机现场调试工作,规定了现场调试的准备、调试流程图、调试方法及标准和调试报告等要求。
2.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作业指导书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
本作业指导书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及技术资料都会被修订,使用作业指导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最新版本的可能性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Q/GDW Z 414—2011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Q/GDW 429-2010 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Q/GDW 431—2010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场调试导则变电站系统设计图纸设备技术说明书3.工作流程图根据调试设备的结构、校验工艺及作业环境,将调试作业的全过程划分为以下校验步骤顺序,见图1。
图1网络交换机调试流程图4.调试前准备4.1 准备工作安排4.2作业人员要求4.3试验仪器及材料4。
4危险点分析及安全措施5.单体调试5。
1 电源和外观检查5.1。
1电源检查5.1.2外观检查5.2 绝缘检查按照DL/T 995—2006标准的6.2。
4的要求绝缘检查,并可参考6.3。
3中的检查方法,检查其中一组对地绝缘时,应将其它各组回路对地短接。
用1000V兆欧表测量绝缘,新安装时其阻值应大于10MΩ;定期检验时,其阻值应大于1MΩ。
5。
3光纤链路检查用光源和光功率计检查网络交换机端口的光路连接是否正确,衰耗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
5。
5 虚拟局域网划分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交换机的 VLAN 划分是否与规划的一致。
测试方法:将光接口交换机与网络测试仪端口对端口连接,选择VLAN测试项,网络测试仪自动检测VLAN端口划分情况.5.6 交换机基本性能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交换机基本性能,包括交换机丢包率、吞吐量、传输延时及背靠背等指标.测试方法:根据装置的 VLAN 划分,设置参与测试的一对端口(具有相同 VLAN_ID 号),并连接好测试仪和交换机。
智能配变监测终端技术要求一、概述本次采购的智能配变监测终端需支持3G无线通信网络和GPRS通讯两种方式实现远程数据传输,通过RS485和交流采样实现数据采集,通过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实现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数据存储。
为实现配电变压器侧的用电监测、无功补偿控制、远程自动抄表、供电电能质量分析、电压合格率统计、一二级漏保的抄收控制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说明:以下所述终端应具备的特点、性能参数、基本功能系本次招标设备的最低配置。
1.终端应具备的特点⏹采用高精度的电能计量专用芯片,实现各类电参数的采集;在负荷波动大、谐波含量高的状况下也能保证采样精度;⏹数据存储空间保证各种数据的1-3个月的存储,数据停电不丢失;⏹三相供电,在任意断两相电压的条件下,终端正常工作;⏹与主站的通信规约采用国电09规约,具备与济南市供电公司需求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
终端与电能表的数据通信规约支持DL/T645-1997、IEC1107、威胜、ABB、红相EDMI、兰吉尔/西门子B/D表等国内外表计规约;⏹电磁兼容性能优异,能抵御外界的传导性瞬变脉冲群、磁场、静电、雷击浪涌等干扰,全面符合《Q/GDW129-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条件》中的电磁兼容要求;⏹采用阻燃非金属外壳,体积轻巧,安装方便;⏹模块化设计,自动识别,无须设置。
⏹通讯方式支持支持3G(Mcwill)、GPRS等多种方式2.终端技术规范要求2.1.气候和大气环境条件1)终端设备工作温度:遮蔽场所-25℃~+55℃;户外-40℃~+70℃,特殊要求除外。
2)大气压力:63kPa~108kPa(海拔4000m及以下),特殊要求除外。
3)相对湿度:10%~100%。
2.2.机械影响终端设备应能承受正常运行及常规运输条件下的机械振动和冲击而不造成失效和损坏。
2.3.工作电源1)额定电压:3×220V/380V;允许偏差-20%~+20%。
2)频率:50Hz,允许偏差-6%~+2%。
Q/GDW企业标准Q/GDW 10429—2017代替 Q/GDW 1429—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thernet switch in smart substation2018 - 09 - 26 发布2018 - 09 - 26 实施Q/GDW 10429—2017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缩略语 (3)5总则 (4)6技术要求 (4)7外观及接口 (4)8功能要求 (7)9性能要求 (12)10信息模型及通信服务 (15)11版本管理 (17)12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18)附录A(规范性附录)交换机面板布局 (20)附录B(规范性附录)交换机自检信息 (25)附录C(规范性附录)交换机接口配置 (26)附录D(规范性附录)交换机调试端口规定 (28)附录E(规范性附录)逻辑节点类定义 (26)附录F(规范性附录)MIB 库定义 (44)附录G(资料性附录)交换机配置运维原则 (47)附录H(规范性附录)默认出厂设置 (58)附录I(规范性附录)版本信息文件 (59)编制说明 (61)IQ/GDW 10429—2017前言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推进,对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提出了新的应用需求,以加强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标准化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性、智能性、运维便捷性和对调控主站的支撑作用为根本目标,统一外观接口、信息模型、通信服务,规范参数配置、应用功能、版本管理、质量控制,实现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标准化,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Q/GDW 1429—2012,与Q/GDW 1429—2012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增加了装置外观及接口、MIB 库、信息模型及通信服务、版本管理等要求;——增加了配置文件规范性要求,及配置文件自动导入导出要求;——增加了日志要求;——增加了多镜像端口、组播流量控制、交换机延时累加、业务安全功能;——增加了时间同步管理要求;——增加了运行状态监测及管理要求;——修改了对时方式和对时准确度要求;——删除了整个测试方法章节和检验规则章节。
本标准2010 年03 月首次发布,2014 年05 月第一次修订,2017 年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
IIQ/GDW 10429—2017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的技术要求、外观及接口、功能接口、功能要求、性能要求、信息模型及通信服务、版本管理、标志、包装、运输、储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内智能变电站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制和测量方法GB/T 14598.3—2006 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GB/T 15153.2—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 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其它非电影响因素)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0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8 电磁兼容试验与测量技术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0Hz~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 32890—2016 继电保护IEC61850工程应用模型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 860.72—2013 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2部分:基本信息和通信结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ACSI )DL/T 860.73—2013 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3部分:基本通信结构公用数据类YD/T 1099—2013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Q/GDW 1396—2012 IEC 61850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Q/GDW 11472—201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用电子标签技术规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4年第14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1Q/GDW 10429—2017IEC 9314-3—1990 信息处理系统.光纤排列数据接口(FDDI).第3部分:物理层介质依附关系(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Fibre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FDDI)-Part 3:Physical Layer Medium Dependent(PMD))IEC 62351-6 动力系统管理及其关联的信息交换.数据和通信安全.第6部分:IEC 61850的安全性( Power systems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exchange-Data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Part 6:Security for IEC 61850)IEC 62351-7 动力系统管理及相关信息交换.数据和通信安全.第7部分:网络和系统管理(NSM)数据对象模型(Power systems management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exchange-Data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Part 7: Network and system management (NSM) data object models)IEEE 802.1p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LAN Layer 2 QoS/CoS Protocol for Traffic PrioritizationIEEE 802.1q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IEEE 802.1w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Common specifications Part 3: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Bridges Amendment 2: Rapid ReconfigurationIEEE 802.3—2008 信息技术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殊要求第3部分:载波检测多址存取采用冲突检测(CSMA/CD)的存取方法和物理层规范(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3: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access method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IETF RFC 2030 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l (SNTP),Version 4 for IPv4,IPv6 and OSI 3术语和定义DL/T 860、Q/GDW 1396—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 ethernet Switch in Smart Substation应用于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和站控层的网络交换机,具有自动配置、统一管理、流量监控和智能告警等功能,简称交换机。
3.2存储转发 storage-forward当整个帧已完全接收,再进行冗余码校验、过滤和转发处理的一种转发方式。
3.3吞吐量 throughput设备在不丢帧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
3.4存储转发时延 latency从输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到达输入端口开始,至在输出端口上检测到输出帧的第一个比特为止的时2Q/GDW 10429—2017 间间隔。
3.5帧丢失率 frame loss rate交换机端口以特定频率转发特定数量数据帧情况下帧丢失的比率。
3.6背靠背帧 back to back Frame设备在最小帧间隔情况下,一次能够转发的最多的长度固定的数据帧数。
3.7虚拟局域网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划分成多个网段(子集)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3.8地址缓存能力 address caching capability每个端口/模块/设备能够缓存的不同 MAC 地址的数量。
3.9队头阻塞 head of line blocking交换机端口接收队列中因前序帧目的端口拥塞导致队列中去向未拥塞端口的帧出现丢失或时延增大的现象。
3.10访问点 access pointIED 设备的逻辑地址。
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RT:交换延时累加(Accumulated Residence Time)APDU: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Protocal Data Unit)APPID:应用标识符(Application Identifier)GMRP:GARP 组播注册协议(GARP Multicast Registration Protocol)GOOSE:通用面向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s)IED: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IP:网间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LD:逻辑设备(Logical Device)LN:逻辑节点(Logical Node)MAC: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3Q/GDW 10429—2017MIB: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MMS:制造报文规范(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OVF:溢出标志位(Overflow Indication Bit)PDU: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QoS: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 Protocol)SNTP: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l)SV:采样值(Sampled Value)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5总则5.1交换机硬件应采用标准化结构,自然散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