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格篇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表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概念: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怎样?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积极?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篇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要求、演变表)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要求:掌握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性质:核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战国时期初步形成1、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按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作用: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控制的权力,初步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
“县”隶属于“郡”。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
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