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及其治疗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1
痴呆中医诊疗方案痴呆是一种智力衰退和记忆力减退的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常见于老年人。
中医学认为,痴呆多与脑阳衰弱、脾虚湿停、肝风痰火、肾精亏损等有关。
因此,针对痴呆症状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疏肝清热、滋补肾精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食疗调理1.脑补食物:多食用黑豆、黑米、黑芝麻、核桃仁等,以滋补脑神经。
2.补肾食物:多食用猪肾、牛肉、羊肉、鳜鱼等,以滋补肾精。
3.清热解毒食物:多食用绿豆、竹叶、荷叶等,以清热解毒,减轻肝风痰火症状。
4.健脾食物:多食用山药、薏米、红薯、大枣等,以健脾化湿,改善脾虚湿停症状。
二、中药调理1.补脾药物: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脾健胃药物,以改善脾虚湿停症状。
2.清肝热药物:可选用柴胡、栀子、丹皮等清热利湿药物,以疏肝解郁,减轻肝风痰火症状。
3.补肾药物:可选用肉桂、杜仲、山药等补肾养阴药物,以滋补肾精。
三、针灸疗法1.耳穴治疗:可以针灸或贴压耳廓上的两个穴位,“神门穴”和“脑门穴”,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营养供应。
2.头部穴位:可选用足三里、风池、百会等穴位,通过针灸或按摩刺激,以改善脑功能,调理脑阳气。
四、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使用适量的风油精或其他芳香精油,双手轻轻按摩头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疲劳。
2.足底按摩:使用足底按摩器或手掌按摩足底的中极、涌泉等穴位,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调理肾精。
3.颈部按摩:使用手指或按摩器轻轻按摩颈部的天柱、风池等穴位,以缓解颈部紧张,舒缓肩颈肌肉。
五、心理疏导1.与患者进行交流:经常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安全感。
2.鼓励参与活动:鼓励患者参与适当的活动,如阅读、写字、绘画等,以促进脑细胞的活跃。
3.练习记忆训练:适当进行一些记忆训练,如记忆数字、卡片匹配等,以锻炼患者的大脑功能。
综上所述,痴呆中医诊疗方案主要是通过食疗、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中医角度看阿尔兹海默症: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
虽然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传统中医角度也提供了一些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阿尔茨海默症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的成果。
一、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理解根据中医理论,阿尔茨海默症被归类为“痴呆症”,多属于“脑瘀”和“肝肾不足”等病理机制的范畴。
中医认为,脑是人体的主宰器官,脑血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
同时,肝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肝失疏泄和肾虚脑髓不养常常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相关。
二、传统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通常采用多种药物组合,以达到活血化瘀、补肝肾、益脑等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天麻、川芎、远志等。
这些中药具有调理肝肾、舒筋活络、益脑安神的功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有一定的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症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等。
针刺这些穴位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3. 营养调理根据中医理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与体内的“精、气、血”不足有关,因此营养调理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建议患者多摄入具有补脑益气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鲍鱼、熟地黄等。
三、现代研究与中医治疗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研究发现传统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方法确实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项针对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发现,其中一味中药能够减少病理蛋白质的积聚,改善认知功能。
另外一项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发现,针灸能够通过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并非传统中医独立应用,而是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常见方法有哪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现代医学对于老年性痴呆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老年性痴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常见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生与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阻窍、瘀血内阻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时多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等方法。
1、补肾填精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通脑。
年老体衰,肾精亏虚,脑髓失养,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常用的补肾填精中药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
这些药物可以填精益髓,增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
2、益气养血法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也会导致痴呆。
常用的益气养血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白芍等。
这些药物可以补充气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功能。
3、化痰开窍法痰湿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理产物,痰湿阻窍,蒙蔽清窍,可使神明失用。
常用的化痰开窍中药有半夏、陈皮、茯苓、菖蒲、远志等。
这些药物可以化痰祛湿,开窍醒神,缓解痴呆症状。
4、活血化瘀法瘀血内阻也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病机之一,瘀血阻络,脑络不通,脑失所养。
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
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在治疗老年性痴呆方面也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脑部的功能。
1、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区域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头针穴位有顶中线、额中线、颞前线等。
这些穴位与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针刺可以刺激大脑皮层,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
2、体针体针是在身体其他部位进行针刺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年痴呆怎么办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痴呆症
导语:老年痴呆症在中医中,归属为“痴呆”、“善忘”、“癫狂”等范畴。
那么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一般采用哪些方法,如何治疗。
下面具体介绍中医如
老年痴呆症在中医中,归属为“痴呆”、“善忘”、“癫狂”等范畴。
那么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一般采用哪些方法,如何治疗。
下面具体介绍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常见成因包括脑神经退化、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头部外伤后引发、中枢神经感染发炎或是肿瘤、营养差等因素。
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症由于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役损伤等原因,导致心、肝、脾、肾多个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治疗可从解肝郁、化痰浊、补肝肾方向着手。
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虚血瘀、心脾两虚以及肝肾亏虚型。
可配合不同症候用药,以及针灸穴道、头皮针辅助调养。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痴呆症
“肝气郁结”者,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忧郁哀愁者,症见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神情呆滞、记忆减退、悲伤欲哭、胸闷烦躁、舌暗脉弦;药方可用加味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
“脾失健运,痰浊上蒙”者,常见于食欲不佳的老人,症见口吐涎沫、肠胃胀闷、不思饮食、喜卧少动、喃喃自语加上神呆目滞、智力减退、精神抑郁;治疗可用涤痰汤加黄芪、党参、白术、郁金、石菖蒲等加减。
“气虚血瘀,痰瘀交结”者,常见于有中风史或慢性病人身上,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表情淡漠呆滞,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可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生活中的小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老人痴呆中医说法
在中医理论中,老年痴呆通常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或“老年性痴呆”,属于中风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的理论,老年痴呆可以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以下是中医对老年痴呆的一些解释和治疗方法:
1.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老年痴呆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脑细胞功能减退。
因此,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对改善老年痴呆有一定作用。
2.肾虚衰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脑髓受肾精滋养。
随着年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可能导致脑髓不足,进而影响脑功能。
因此,调理肾气、滋养脑髓对改善老年痴呆也很重要。
3.心火上炎:中医认为,心火上炎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与老年痴呆有一定关系。
因此,清热降火、安神益智可以帮助缓解相关症状。
4.经络阻塞:中医认为,老年痴呆可能与脑部经络阻塞有关,影响了神经信号的传导。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
针对老年痴呆,中医治疗通常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老年痴呆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治疗过程需要持续而长期,患者及其家人需要耐心和配合。
另外,中医治疗老年痴呆通常是辅助性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老年痴呆症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常见慢性器质性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特征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智能减退、行为及性格改变,影响工作生活,并随着时间延长渐渐加重。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充。
老年痴呆的治疗当以益肾健脑、填髓增智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老年痴呆症的产生主要与肾精亏虚、心脾不足、肝阳上亢、痰浊壅盛有关。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海,脑与人体的精神、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肾虚则生髓功能减退,出现髓海不足,神明失养。
脾主意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
今脾受病,神明被阻,意舍不清,心神不宁,则使人健忘。
肝阴不足,风阳上扰,神明被阻,则精神烦乱。
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致聚湿生痰,痰蒙清窍,则出现头晕、健忘、神疲等症。
因此,要辨证论治老年性痴呆。
肝阳上亢型:症见烦躁易怒,头晕健忘,舌质红,脉弦细。
一般伴有高血压病史,发病较快。
采用平肝潜阳法,以杞菊地黄丸或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药用熟地、枸杞子、菊花、山茱萸、山药、益母草、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思虑伤脾型:症见精神疲惫,食少心悸,形体消瘦,健忘失眠,舌质淡,肪细无力。
用补养心脾法进行治疗,以归脾汤等回头治疗,药用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大枣、生姜、党参等。
肾精亏虚型:症见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治以益精补肾之法,药用紫河车、生地、熟地、杜仲、天冬、麦冬、龟板、黄柏、茯苓、牛膝等药物。
痰湿蒙闭型:症见精神淡漠、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默默不语、形体肥胖,舌质淡苔滑,脉濡细。
用豁痰开窍法治疗,可选用苏合香丸加减应用,药用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枳实等。
治疗老年痴呆症,也可常用中药人参。
人参有良好的抗衰老、抗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和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
能改善中老年人的微循环,提高记忆、学习能力。
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的研究概述老年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阿尔茨海默病。
它是一种进行性退化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判断力等方面的逐渐损害。
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是由于肝肾不足,血脉不畅,气血亏虚所致。
因此,中医学在老年痴呆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的治疗思路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的治疗应注重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在治疗老年痴呆病时,中医学一般采用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治疗方法,来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等,以达到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学也会注重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的调理,加强营养补充,增加氧气供应,改善睡眠习惯等,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抑制痴呆的发展的效果。
二、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应用1、复方中药治疗老年痴呆在中药治疗方面,中医学提出了多种针对老年痴呆的复方方剂,如益智安神丸、黄芪精等。
复方中药可以综合调节患者的整体状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老年痴呆的目的。
例如,益智安神丸主要由人参、黄芪、远志、元胡等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安神、滋肾益精等功效。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痴呆另外,中医学也提出了一种运用中药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经络的作用,改善老年痴呆的症状。
主要是选取肝、肾、脾等穴位,通过中药穴位贴敷,促进血液循环、神经调节,达到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的效果。
三、针灸治疗老年痴呆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治疗老年痴呆病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疗效。
通过针灸作用于人体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之气、血液循环、促进代谢等,从而改善老年痴呆的症状。
在针灸治疗老年痴呆病时,常常采用悬灸、耳穴针灸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中医学治疗老年痴呆病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能盲目治疗。
其次,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护理、饮食等问题,例如要按时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中医学对老年痴呆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肾精亏虚,中医认为肾主脑,脑为脏腑之海,主精神。
肾精亏虚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肾精亏虚导致脑髓失养,脑络失养,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2. 脑络瘀阻,中医认为瘀阻则痛,病久则变。
因多年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疾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脑络瘀阻,影响脑部供血供氧,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3. 情志失调,中医强调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的悲伤忧虑、过度思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心脾失健,进而引发老年痴呆症。
4. 脑络失养,中医认为脑为神明之府,主司人的思维、记忆、意识等功能。
脑络失养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病机,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功能减退。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肾精亏
虚、脑络瘀阻、情志失调和脑络失养等方面。
在治疗老年痴呆症时,中医通常会从调理肾气、活血化瘀、调理情志等方面入手,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然,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针灸、草药、推拿按摩等治疗手段,以期取得良好的疗效。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调理方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减退和行为异常。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调理方法。
一、中医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医中被归类为痴呆症(痴呆症通常被称为“老年痴呆”)。
中医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由于脑血脉瘀滞、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的调理方法主要围绕活血化瘀、补肝肾、养精血展开。
二、中医调理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和中成药。
常用的中药有益智饮、脑通舒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脑益智、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成药中,杜仲膏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可补肾益精、强筋骨,有助于改善病情。
2. 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食物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医建议适当调理日常饮食。
首先,多食用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
其次,增加大豆、黑芝麻等食物的摄入,富含卵磷脂,对于改善记忆力和促进脑功能有一定作用。
此外,适量摄入温补食材,如桂圆、龟肉等,有助于补益肝肾。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调理身体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以进行头部按摩,特别是太阳穴、百会穴等部位的按摩,有助于疏通经络、改善脑循环。
4. 中医养生:中医提倡“养生先养心”,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此外,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
5.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针灸穴位进行治疗,如百会穴、风池穴等。
这些穴位有助于调整脑功能、改善症状。
三、中医调理的效果中医调理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式多样,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中医老年痴呆症的解释
中医对于老年痴呆症(通常称为老年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和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脑部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情感变化和行为障碍。
中医将老年痴呆症视为是气血不足、肾虚、痰浊等因素导致的脑部功能失衡的结果。
中医对老年痴呆症的理解包括以下方面:
1.肾虚和脑神经营养不足: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生命之本,肾虚可
能会导致脑部神经的养分不足,从而引发认知功能下降。
中医
治疗可能涉及到调养肾气,以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2.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中医通过调整气
血的平衡来改善脑部的氧供,以减缓痴呆症症状的发展。
3.痰浊和瘀血:中医认为,痰浊和瘀血可能在老年痴呆症中扮演
一定的作用。
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痰和瘀血,中医希望改善脑部
的清晰度和功能。
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通常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按摩、膏药和调整饮食等方法,旨在平衡体内的气血、肾气和神经系统功能。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的,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在科学验证方面的证据相对较少,且通常用作辅助治疗方法,而不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通常需要综合治疗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和中医的辅助治疗,以提供最佳的病情管理和症状缓
解。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个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并与医疗专家一起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中醫對老年癡呆症的認識及其治療策略李敏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老年癡呆症(Dementia)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退行性疾病,起病緩﹑進展慢﹑病程為5-10年,以全面進行性癡呆為特徵。
主要表現為記憶﹑言語﹑判斷﹑認識﹑思維﹑行為﹑性格﹑情感等高級神經活動障礙,中後期常伴有失語﹑失用﹑失認﹑失寫和失讀等。
老年癡呆症的主要臨床特徵有:(1)記憶障礙; (2) 認知及語言功能障礙;(3) 人格、心理及情感障礙;(4) 飲食、睡眠及行為障礙。
老年癡呆症主要包括:(1)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2)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antia, VD); (3) 混合性癡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4) 額顳葉癡呆及路易體癡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 Lewy Body Dementia );(5) 繼發性癡呆(Secondary Dementia)。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估計,2000年全球超過1800萬人患有癡呆症,其中2/3為阿茲海默症(AD)患者,隨着人口結構老化的影響,到2025年全球的老年癡呆症人口將達到3500萬。
在罹患老年癡呆症的人口之中,阿茲海默症(AD)約佔一半以上,但單純的阿茲海默症較少,最常見的是混合性癡呆(如阿茲海默症合併血管性癡呆等)。
家族性的阿茲海默症比例少於5%,多在中年發病,屬於自體顯性遺傳,主要是由於基因突變所造成。
散發性的阿茲海默症比例大於95%,多在老年期發病。
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人群分佈特徵時,科學家們發現若以60歲為發病的分界點,60歲以前發病的稱作早發型癡呆症,以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較多。
儘管有早發性癡呆,但在65歲之前並不常見,65歲是阿茲海默症的一個轉捩點。
65歲以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驟然增高,有很多學者發現年齡每增加5歲A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就增加多一倍的規律。
本文就老年癡呆症的臨床症狀、發病情況以及中醫對該病的認識和治療加以探討。
1 老年癡呆症的臨床症狀早期(1-3年):早期老年癡呆症患者與認知上正常的老人的區別十分困難,人格改變及記憶力減退是本病最早的症狀。
由於患者能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而往往被家人忽視。
早期的突出症狀,是以記憶障礙,尤其是短期記憶和記憶保持為主,主要是不能學習新知識和在短時間內不能覆述三件物件的名稱。
患者往往丟三拉四,隨做隨忘,隨拿隨丟。
隨着病情的發展,遠期記憶也日漸發生障礙,說不清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不清自己出生年月,甚至連親人的名字也叫不出來。
同時,抽象思維如計算﹑概括﹑推理﹑判斷等也明顯減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喪失,需要他人照顧。
有的甚至出現片段妄想或幻覺,找不到錢物,懷疑被人偷竊。
一般情感淡漠,呆滯少言,也可表現出欣快﹑焦慮﹑抑郁,或易激怒等症狀。
在行為方面,自發行為減少,動作單調,刻板而笨拙。
有的出現重複無效行為,甚至出現怪異﹑離奇的行為。
定向力障礙出現較早,雖然能認自己家門,但亦常常出而不知歸,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丟失。
中期(3-8年):出現失語﹑失用﹑失算﹑判斷和概括能力下降。
此時,初期的情感淡漠變為不安,並頻繁走動,偶有大小便失禁。
人格改變很常見,如患者變得墨守成規,固執﹑偏激﹑乖戾和自私,有的撿破爛收藏,有的當眾大小便。
睡眠亦常出現紊亂,日夜顛倒,晨昏不分。
晚期(8-12年):智能全面嚴重衰退,運動障礙強直痙攣﹑肌痙攣﹑癲癇,或屈曲性四肢癱瘓,最後出現大小便失禁。
但神經系統檢查常無陽性體症。
最後患者變得呆滯,茫然,卧床,常因褥瘡﹑營養不良,肺炎等繼發病,或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2 老年癡呆症的發病情況2.1 西方國家的發病情況美國65歲及以上人群中癡呆症總患病率平均約為8%,而AD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一種癡呆症類型,約佔所有癡呆症病例的65-75%。
根據美國波士頓AD患病率資料估計,1995年全美國大約有400萬AD患者,預測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000萬。
根據波士頓發病率資料估計,美國每年新發AD病例數將從2000年的41.1萬增加到2050年的95.9萬人。
美國的一些學者推測,阿茲海默症將從十大死因的第4位晉升到第3位。
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資料,全美國約有4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全世界則有1200-1400萬人罹患此疾。
據估計,在2050年以前,將會有超過1400萬名阿茲海默受害者。
亦有部分學者指出,阿茲海默症將成為已發展國家成長最快速的疾病。
嬰兒潮(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率遞增的時期)出生的人,現在已經邁入60歲大關,而在前頭虎視眈眈的,則是他們畏之如伊波拉病毒的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對於患者、家人及看護者所造成的情緒傷害,是無法計量的;能夠以數字計算的,只有它所耗費的資源。
以美國而言,每年花費在阿茲海默症的醫療費用,將近1000億美元。
而這個金額,仍隨着發病率上升而持續暴增。
另外,間接的損失可能高達好幾倍,例如生產力的減弱,因為職員請假回家照顧生病的家人。
有超過7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都在家中,由家人長期肩負起照顧的責任重擔。
這些原本處於人生「黃金時期」的長者,卻凄涼黯淡地殘渡餘生。
而且,阿茲海默症讓無數的家庭債台高築、安老中心供不應求、國家生產力滑落;無論是公營或私營醫療機構、患者均得自行支付經年累月的龐大護理費用,對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2.2 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發病情況根據中國內地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中國癡呆症發病率與西方國家大致相同,65歲以上老人約有8-10%患有癡呆。
從地域分佈上看,北方各類癡呆,特別是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要高於南方。
西部與東部地區的癡呆發病也存在年齡差異,西部75歲以上老人癡呆症發病率高於東部。
中國內地目前大約有500萬老年癡呆症患者,其中有310萬患有阿茲海默症,有140萬人患有血管性癡呆。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老年癡呆症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已受到政府及有關科研機構的關注,國家衛生部已將老年癡呆症列入老年醫學「九五」攻關重點研究課題。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發表的《2005全球人口現況報告書》指出,香港男女的平均壽命高踞全球的第一、二位,男性的平均為七十八點九歲,名列全球第一,女性的平均壽命為八十四點九歲,排全球第二。
在香港,老年癡呆症的患者多為65歲以上之長者,年齡越大,患病的機會也越高。
據數字統計,本港每10名65歲以上之老人之中便有一名患上老年癡呆症。
現今患上老年癡呆症的患者約有60,000人,根據推算到2050年時,香港的老年癡呆人口將有可能達到三十三萬人。
3 中醫對老年癡呆症的認識老年癡呆症屬於中醫「癡呆」或智能減退的範疇。
「癡呆」作為一種疾病,早在兩千年之前的祖國醫學文獻中就已有論述。
《左傳》中記載:「不慧,蓋世所謂白癡」。
《靈樞.天年》中則有「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升氣懈惰,固好卧。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八十歲……固言善誤」﹑「迷惑善忘」,「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視,懈怠安卧」等描述。
《辨証錄》云:「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
」《景岳全書.雜証論》中指出「癡呆症,凡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進一步指出「腦氣虛,腦髓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耳竅通腦之道路中,若有阻滯,故耳實聾。
」又說:「看小兒初生時,腦未全,囪門軟,目不靈動,耳不知聽,鼻不知聞,舌不言;至周歲,腦漸生,囪門漸長,耳稍知聽,目稍有靈動,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歲,腦髓漸滿,囪門長全,耳能聽,目有靈動,鼻知香臭,言語成句。
」他的結論是:「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
」他的這一理論,與現代科學對腦發育及衰老的認識一致,老年癡呆症患者腦萎縮嚴重者,其腦質量可低於800克(正常成年人的腦重量平均為1400克)。
此外,歷代中醫文獻中還有「愚癡」、「呆癡」﹑「癡症」﹑「呆病」等不同記載。
從這些眾多記載中不難看出,雖然傳統中醫學中沒有「老年癡呆症」這一病名,但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已觀察到老年人易患癡呆的現象,並對癡呆的臨床表現作了詳細的記載,即記憶力減退,神情淡漠,表情呆滯,反應遲鈍,理解、判斷等智能活動能力下降並伴有精神情緒的異常,以至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具有進行性加重的特徵。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在《臨証指南醫案》中指出:「中風初起,神呆遺尿,老年厥中顯然。
」《雜病源流犀濁.中風》也有「中風後善忘」之議。
提出中風後癡呆是癡呆的一種類型。
表明祖國傳統醫學不僅從整體上認識到老年人易患癡呆的現象,而且進一步觀察到中風與癡呆之間的內在聯繫,對老年癡呆的辨証分型有了初步的認識。
4 中醫治療老年癡呆症的原則與方藥4.1 治療原則(1) 養心安神古代醫家為心乃「君主之官」、「神明之主」,則心神失養,神明不安,精神失守,意志失用而致癡呆健忘,故治療癡呆健忘多以養心安神為要,治療健忘方除多用補益藥以補心神的虛損外,還多用遠志、茯神、朱砂等安神藥物。
(2) 補腎益精「腎藏精,精舍志。
」又「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精充足則記憶強健,且能作細微、精巧活動,如《重慶堂隨筆》:「水足髓充則元神精湛而強記不忘」。
又精血同源,腎精充足,則能上交心神,充養心血,使心竅開,神明清。
如《辨証錄》「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竅啟,竅啟而心之神清。
」故認為治療老年健忘不可只益心血而不補腎精。
「如只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腎中之精,則血雖驟生,而精仍長涸,但能救一時之善忘,而不能冀長年之不忘也。
」因此古代治療健忘方藥以補益腎精為為重點。
(3) 健脾助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藥物的吸收及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對各臟腑的充養,皆賴以脾健運化水谷的功能正常。
脾胃運化失職,則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充養諸臟,反生痰濁蒙蔽清竅,則神機失用,故治療上《辨証錄》提出:「必須加意強胃,使胃強不弱,始能分佈精液於心腎耳。
」不致「胃氣甚弱,則虛不受補。
」且「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
」陳無擇及嚴用和等皆認為健忘需心脾通治;張景岳認為脾胃強弱對癡呆證的預後起關鍵作用,「然此証有可癒者,有不可癒者, 亦在乎胃氣元氣之強弱。
(《景岳全書》)所以。
臨床治療癡呆健忘方藥多使用人參、党參、黃芪、茯苓、白朮、山藥、炙甘草等補益脾氣中藥。
(4) 交通心腎心主火,藏神;腎主水,藏志,心腎相交則能水火互濟,神志通明。
不少古代醫家認為「心腎交而智慧生,心腎離而智慧失」(《辨証錄》),故治療神志病尤重於交通心腎。
如《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引述柯琴認為磁硃丸上交心神,下達腎志,以生意智,乃治療癲癇狂癡的聖劑。
另外滋腎補心為交通心腎的大法,如《辨証錄‧健忘門》:「治法必須大補心腎,使其相離者,重複相親,自然相忘者複能相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