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劳动力市场的名词解释概论劳动力市场是指包括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双方在内的一个经济体系。
供给劳动力指的是那些希望找到工作并能够提供劳动的人口,而需求劳动力则代表着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经济的整体发展。
1. 供给劳动力1.1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正在就业的人口与劳动力总数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高就业率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口能够参与工作,从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1.2 失业率失业率代表着劳动力市场中那些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口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通常与经济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
较高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大量的人口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供职业培训、鼓励企业招聘等来降低失业率。
1.3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表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投入劳动市场的比例。
它能够反映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潜在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高劳动力参与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愿意或需要进入劳动市场,从而有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2. 需求劳动力2.1 职业需求职业需求是指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有时会出现某些职业需求减少,而其他职业需求增加的情况,这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 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代表着企业愿意支付给劳动力的报酬。
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薪酬水平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供大于求时,薪酬水平可能相对较低;反之,供不应求时,薪酬水平可能相对较高。
此外,薪酬水平还受到劳动者技能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3 非经济因素除了薪酬水平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例如,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机会的提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对工作的选择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内部公平感:取决于企业在内部工资差距决定方面的合理性➢外部公平感:取决于员工将自己得到的工资水平与自己可能在其他组织希望中得到的工资水平的比较。
➢高工资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外部公平感,这种较强的外部公平感有时候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内部不公平的忍耐程度。
3.通过提供效率工资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率的企业通常会有两种:◆从降低员工流动性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最大的企业,比如那种内部运营系统比较复杂的大型现代企业,还有那种必须对员工进行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确保他们胜任组织中的相关重要岗位的企业,这些人一旦流失,企业的替换成本就会高。
◆很难通过基本产出的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或者是对员工进行监督的难度很大的企业。
4.效率工资产生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备的条件➢劳动者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只有当结构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效率工资才最有可能出现。
(二)晋升竞赛1.含义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员工往往在一家企业中工作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身就职于一家企业。
企业往往会为员工设计出若干晋升层次,员工们为了能够获得每一次晋升机会,会在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
当这种竞争是在规则明确的条件下展开,并且能够避免不正当竞争对组织利益造成损害时,便会出现一种类似于体育竞赛的局面,这便是晋升竞赛。
2.(1)在许多企业中,各种职位通常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而与每一个职位相联系的分别是一个工资率或者一个工资率的浮动范围。
(2)员工被晋升到某个更高的职位上的原因:他们比其他候选人更有优势。
优势大小,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晋升到更高职位之后所得到的工资水平。
(3)得到晋升者将得到更高一级的新职位所带来的全部报酬。
3.(1)使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之间在知识、能力或经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即没有一个人能够非常有把握地自己能够获得晋升,也没有人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获得晋升的希望。
(2)要在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的当前职位以及拟晋升职位之间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工资差距,工资差距太小,就会削弱竞赛参与者的努力动机。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级(普本)(1 班)《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习题
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劳动力
2.劳动力资源
3.劳动力市场
4.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5.劳动法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竞争
B.劳动者
C.用人单位
D.工资
2.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
A.供求机制
B.竞争机制
C.价格机制
D.调控机制
3.下列属于宏观货币政策的是()
A.调整贴现率
B.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C.调整税率
D.公开市场业务
4.在失业率高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些扩张性财政政策政策可能包括如下内容()
A.增加政府购买
B.增加转移支付
C.减免税收
D.降低利息率
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包括()
A.最低劳动标准
B.最低社会保障
C.工会
D.劳动法
6.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包括()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人力资源政策
D.收入政策
7.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8.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国家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9.劳动力市场缺陷包括()
A.有效需求不足
B.工资刚性
C.主观因素
D.完全竞争
10.劳动力需求右移与供给曲线左移时,会使( )
A.均衡就业量增加
B.均衡就业量减少
C.均衡工资率上升
D.均衡工资率下降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3.简述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4.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5.简述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劳动力市场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特殊性。
2.试论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有哪些?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不定项选择题(略)
三、简答题(要点)
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
(2)价格要素
(3)基础要素
(4)保障要素
(5)调控要素
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1)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
(3)工资机制
3.简述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的障碍。
(1)信息障碍
(2)市场缺陷
(3)制度障碍
4.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
(3)经济促进
(4)激励鞭策
(5)信息传递
(6)窗口导向
5.简述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人力资源政策
(4)收入政策
四、论述题(要点)
1.试论劳动力市场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特殊性。
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共性: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
此外,劳动力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的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平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2.试论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有哪些?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其他劳动条件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