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力市场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24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第2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某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某100%。
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
劳动力供给函数: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0,无弹性,>1,富有弹性(E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
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
它涵盖了劳动力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通过工资、工作条件等因素来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
2、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产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支付,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6、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方式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素质的总和。
7、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8、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相互寻找的时间以及工作转换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需求。
当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当产品市场需求减少时,企业会缩减生产,减少劳动力需求。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数量,而劳动力的需求则是指雇主需要雇佣的劳动者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工资的水平。
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随着工资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为在工资更高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则随着工资水平的升高而减少,因为雇主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来雇用更多的劳动者。
通过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工资的均衡水平。
二、工资决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工资的均衡水平,但实际上工资的决定涉及到多种因素。
首先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即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人力资本的不同将决定了不同劳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工资水平。
其次是劳动市场的竞争性。
在竞争性较弱的市场中,雇主将会有更大的议价权,导致工资水平较低;而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中,劳动者将有更大的议价权,工资水平较高。
再者,受个人偏好和制度限制等因素影响。
三、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因素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不仅受到供求和工资决定的因素影响,还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例如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等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部分传统行业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而新兴行业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
全球化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可能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劳动者的竞争,造成工资水平的波动。
另外,政府政策也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例如最低工资制度、劳动法规等对工资水平的上涨和就业率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经济学家不仅需要关注供求关系和工资决定的因素,还要关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整体情况及其变化。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产和劳动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工资决定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因素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劳动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出建议,为劳动者和雇主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
《劳动经济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C、劳动力成为商品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答案:C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B、色诺芬的《经济论》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D、柏拉图的《理想国》答案:A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B、斯密C、李嘉图D、萨伊答案:A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答案:A5、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B、劳动的人C、劳动资料D、劳动要素答案:B6、劳动力是指()A、人的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C、简单的生理劳动D、劳动答案:A7、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判定答案:B8、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A、贝克尔B、舒尔茨C、马歇尔D、马克思答案:B9、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不包括()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停滞的过剩人口D、固定的过剩人口答案:D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动态均衡无法达到的条件是()A、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工资率的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答案:A9、动态均衡分析是指在考察市场均衡时,变量的调整()A、没有抽象掉时间因素B、抽象掉了时间因素C、不需要花时间完成D、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