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经济师初级人力:劳动力市场概论(三)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复习资料:第十一章2018年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复习资料:第十一章第三部分劳动力市场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供给理论(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劳动力质量:指劳动力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
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等。
劳动力数量:取决于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者的平均周工作时间。
2.人口总量:取决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净流入率三个因素。
3.劳动参与率4.平均周工作时间(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工资率高低决定劳动力供给意愿。
收入效应:工资率变动与劳动力供给成反比。
替代效用:工资率变动和劳动力供给成正比。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最终决定在工资率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最终决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二者谁的力量更大。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变动成正比。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上升。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变动成反比。
供给曲线后折。
(三)市场(或企业)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在现行工资率下,整个市场或者某个特定的劳动力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的所有可能的劳动力供给意愿总和。
有如下三种: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水平形状的曲线。
(四)劳动力供给弹性所谓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2.家庭生产理论和劳动力供给周期家庭生产理论(把家庭的可能时间分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工作时间,另外一类是家庭生产时间。
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分为两类: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 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经济衰退中的家庭劳动力决策):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几种情况:●刚刚成年阶段(25岁之前),大部分时间会用于接受正规教育,用于工作的时间较少。
第三节劳动力需求【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考点】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考点】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一)劳动力需求的性质与劳动力需求曲线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1)劳动力需求两个层面的含义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微观);行业或市场层面的劳动力需求(宏观)。
(2)需求种类◆直接需求:直接需求是指人们对那些能够直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商品所产生的需求,如对食品和服饰的需求,人们通过对这些商品的消费能够产生直接的效用即满足。
◆间接需求:间接需求有时也被称为派生需求,这种需求是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带来满足的最终产品存在需求,进而延伸出来的对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包括:劳动力的需求、对资本或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曲线(1)形状: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3)斜率:负。
(二)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是指工资率变动首先通过直接作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
:即工资率变动首先通过直接作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投入比例。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工资率变动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都是相同:(都成反方向变化)工资率变动→劳动力成本→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量上升→提高→缩小→减少下降→降低→扩大→增加工资率变动→劳动力成本→资本→劳动力需求量上升→提高→变得相对便宜,增加资本使用→减少下降→降低→变得相对昂贵,减少资本使用→增加(三)产品需求与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1.产品需求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包括工资率不变)2.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包括工资率不变)【真题:单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关因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A.工资率上涨的规模效应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B.工资率上涨的替代效应导致劳动力需求上升C.产品需求上升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D.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劳动力需求上升【答案】A【解析】工资率上升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均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故B错。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㈠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预习讲义第三部分劳动力市场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第一节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考点: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及其经济学含义;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几种基本情况及其图形表述;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作用;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原因是市场工资率的提高会同时给劳动者带来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当工资率上升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二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比较常见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反映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完全没有影响的情况3.水平形状的曲线至少可以反映如下两种情况①可以反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②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劳动力需求者即单个企业所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它表明,企业只要能够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便可雇用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低于此工资率,便一个人也雇不到。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计算公式: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资率%(1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1,劳动经济学称之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富有弹性;(2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1,这种情形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
第十二章劳动力市场第一节劳动力供给理论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1.劳动力供给的内涵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1)劳动力质量:指劳动力身体状况以及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
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等。
(2)劳动力数量:取决于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者的平均周工作时间。
人口总量:取决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净流入率三个因素。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主要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16岁以上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或者实际劳动力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平均周工作时间:平均周工作时间指劳动者平均每周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的工作小时总量。
二、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工资率的提高会同时给劳动者带来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可以用较少的工作时间获得同样的收入,因此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的时间供给反而减少。
2.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率上涨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劳动者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宁愿牺牲闲暇,增加劳动量以多获得工资收入。
3.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的最终决定◆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二)市场或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有如下三种: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比较常见)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
原因有两种:①与某些短期情况有关。
②其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已充分利用了它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
3.水平形状的曲线(无限弹性)。
它反映了两种情况: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②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劳动力需求者即单个企业所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情况。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资率)% 由于通常情况下,工资率上升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所以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一般为正。
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知识点:劳动力市场运行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知识点:劳动力市场运行导语:人才市场,又称劳动力市场、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内容吧。
1. 派生需求的基本原理派生需求 , 即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带来满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而导致的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2.派生需求特点对劳动力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劳动方属于一种生产要素,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一种间接需求或派生需求。
派生需求的性质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从宏观角度来说,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总和。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企业所需要的某种既定质量的劳动力的数量。
4. 工资率变化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某一时点上,市场工资率越高,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工资率越低,则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大。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率为负。
5. 工资率变化的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率上升导致生产规模缩减 , 又因生产规模缩减导致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的.规模效应。
同样,工资率下降也同样会导致规模效应的出现,只不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的下降会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又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上升。
6.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率上升导致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上升导致雇主用资本替代劳动,结果造成劳动力需求量减少的替代效应。
工资率的下降同样会导致替代效应,只不过在其他条件不变而工资率下降的时候会形成劳动力的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下降的局面,从而导致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雇主用劳动力来替代资本,结果造成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增加。
7.工资率以外的其他要素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产品需求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知识点:劳动力市场运行】。
第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考试大纲:理解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结构及运行的基本原理;运用劳动力供给理论、劳动力需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变动原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问题。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述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换的一种要素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劳动力市场通过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以一定的工资率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有效地分配到不同职业、行业、地区和企业之中。
这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劳动力市场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
宏观角度,是由各种各样的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总劳动力市场体系。
微观角度,指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特殊性、多样性、不确定性、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延续性、交易条件的复杂性、地位的不利性)1.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劳动力不能脱离劳动者独立存在,它与一般商品买卖的性质不同。
交易中只是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权转移,所有权并没有转移。
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不同劳动力包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相互替代或不能完全相互替代,这便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可以根据知识、技能、职业、具体职位、地理位置等多种角度来划分劳动力市场。
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多数生产性性资料和生活用品市场都是建立在有形市场基础之上的,有明确的交易中心,同类商品价格之间差距不会太大。
劳动力市场尽管也存在一些有形机构,但是大量的雇佣合同是通过无形市场达成的,如招聘广告、求职者随机到企业求职、朋友介绍等。
劳动力供求双方间的接触非常分散,很难看到像一般商品市场那样可以被清晰地辨认出来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和难以辨认性导致劳动力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变得更加困难。
2.劳动力市场的分散性和难以辨认性导致劳动力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变得一般商品的买卖的困难的多。
(2005年、2007年单选题)
(四)交易对象即劳动力的难以衡量性
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中最为重视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实际劳动能力,但是每个劳动者的实际生产能力不仅会因劳动者的年龄、性别、个人天赋、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以及接受过的培训方面因素的不同而存在非常大的影响。
(五)交易的延续性
劳动力及其载体劳动者之间所具有的不可分性导致了劳动力的出售者在交易完成之后,还会继续参与与劳动力购买者的生产过程,从而会对生产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就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
(六)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往往受一整套条件的约束。
在工资和非工资就业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
(七)劳动力的出售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
1.改善不利地位的措施
(1)劳动者通过组织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议价能力。
(2)政府通过对总需求的管理以及对失业者的救助来适当地平衡劳动力供求双方之间的市场力量对比。
2.影响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大小的因素(2004年
多选题)
(1)取决于劳动者所属的同种劳动力在市场年的供求状况;
(2)取决于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等劳动力质量要素的水平。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
(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2007年单选题)
1.全国劳动力市场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1.内部劳动力市场※
(1)定义:通常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2)重要特征:企业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岗位的劳动者,企业较高层级上的人员一般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提升来实现的。
(3)功能: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企业通常对于短期解雇顺序、报酬等级、工作分配、晋升以及调薪和争议处理程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形成:实际上是雇主和劳动者双方之间相互选择的一种结果。
(5)注意:它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
2.外部劳动力市场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1.划分依据:双层劳动力市场理论
2.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对隔离的主要原因:贫穷、歧视、技能缺乏等。
(2004年案例题)
3.优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2008年多选题)
①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
②工资福利水平高
③工作环境良好
④职业保障性强
4.次等劳动为市场的特征:
①就业不稳定
②工资率较低
③工作条件较差
④工作的社会地位也较低
⑤流动率、缺勤率和迟到率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