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体温的探讨及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早产儿的护理体会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
我曾经在一家儿童医院工作,负责早产
儿的护理工作,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低体温,需要保持温暖。
我们会在婴儿床上放置保温毯,定时测量体温,并根据需要调整室温
和衣物。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婴儿的呼吸。
其次,早产儿的呼吸系统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我们会定期观
察婴儿的呼吸情况,如有必要会给予氧气治疗。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
避免刺激性气味和烟雾,以免影响婴儿的呼吸。
再次,早产儿的消化系统不完善,容易出现喂养问题。
我们会根据婴
儿的体重和胃肠道发育情况,制定合适的喂养计划。
对于需要经胃管
喂养的婴儿,我们会定期检查胃管位置和通畅情况,避免误吸和胃肠
道感染。
此外,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感染。
我们会定期观察婴儿的
体温和症状,如有必要会进行血液和呼吸道等方面的检查。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如勤洗手、消毒、隔离等措施。
最后,早产儿的心理需求也需要关注。
我们会尽量减少婴儿的疼痛和不适,如给予镇痛药物、按摩、温暖等措施。
同时,我们也会尽量满足婴儿的亲密接触和安全感需求,如让家长陪护、定期进行皮肤接触等。
总之,早产儿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婴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关注婴儿和家庭的情感需求,为早产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32例新生儿体温过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体温过低形成的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新生儿疾病恢复,防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体温过低新生儿产生的原因,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32例低体温新生儿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新生儿体温过低现象,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关键词】新生儿;体温过低;原因分析;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53-02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不稳定,尤其是早产儿更是如此,这主要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
一方面,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
另一方面,新生儿代谢功能低,热量形成不足,保温能力差。
同时,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较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
肌肉尚未发达,活动力弱,产热能力不足,保暖能力差,体温极易随外界温度而改变引起波动。
当环境温度突然降低,自身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容易因为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产热而发生低体温现象。
新生儿低体温不仅会引起皮肤硬肿,还会使体内各个重要的脏器组织受到损伤,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1]。
因此,对新生儿体温过低现象,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1.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共收治新生儿低体温患者32例,其中男婴20例,女婴12例;足月出生的患儿13例,早产儿19例;患儿体温均低于35℃。
经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3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2.新生儿体温过低的原因分析2.1 环境温度过低。
如冬季由于环境温度降低,当保暖不恰当时,如果摄入的热量过少,新生儿常因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产热而引起体温过低。
袋鼠式护理应用于母婴同室低体温儿复温临床观察作者:桂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母婴同室低体温儿复温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早产低体温新生儿22例,足月产低体温新生儿40例。
体温34.5℃~35.9℃,体重2000g~3000g,将以上新生儿裸体放在母亲胸前呈水平式半倾斜位,使新生儿皮肤紧贴母亲皮肤,整个过程母亲抚摸呼唤新生儿并进行母乳喂养。
结果:袋鼠式护理随着护理时间的延长,升温效果满意,护理4小时,体温达36℃~37.2℃。
升温率达90%、85%,P【关键词】袋鼠护理;母婴同室;新生儿;低体温母婴同室新生儿常常因体温不升困扰着护理人员,尤其冬天体温不升更为明显,母婴同室新生儿暖箱数量有限。
根据临床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了袋鼠式护理升温工作方法,经过几个月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对护理前后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
确认了此方法操作方便、实用、效果良好,社会效益满意。
因此值得在母婴同室推广应用,具体如下:1 临床资料1.1袋鼠式护理定义【1】:将新生儿裸体放在母亲胸前呈水平式半倾斜位,使新生儿皮肤紧贴母亲皮肤,整个过程母亲抚摸呼唤新生儿并进行母乳喂养,象袋鼠妈妈护着袋鼠宝宝一样。
1.2纳入范围:将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月份返回母婴同室早产低体温新生儿22例,体重2000g~2500g;足月低体温新生儿40例,体重2000g~3000g 纳入。
其中剖宫产20例,平产42例,体温34.5℃~35.9℃,母亲无合并症,新生儿无其他疾病。
对早产低体温新生儿22例,足月低体温新生儿40例进行袋鼠式护理,观察护理前后体温的变化。
1.3方法:实施袋鼠式护理病房室温保持在26℃以上,母亲无合并症,母亲半卧或半侧躺床上,睡袍松开,评估新生儿体温于34.5℃~35.9℃,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胸前呈平行或半倾斜位,新生儿尽量裸体,将母亲睡袍紧盖新生儿,同时盖上被子,使新生儿皮肤紧贴母亲皮肤,整个过程母亲抚摸,呼唤新生儿,并进行母乳喂养。
新生儿护理工作心得体会3篇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下面是带来的新生儿护理工作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新生儿护理工作心得体会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在繁花盛开,万紫千红的五月,有一位伟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默默走过,她对事业的执着,对真理的求索,至今令我们感动,引导着我们一步步前进,激励着我们以实际行动完善自我,用更好的关怀和行动照顾患者,更多的考虑患者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优质服务。
她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的提灯精神至今令人敬佩!她,就是南丁格尔!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合医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做好医院发展改革的工作落实,凝心聚力,提升服务水平,为病人创造优质温馨的病区,力创和谐医院,让患者满意,全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作,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创优无止境,服务无穷期。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医院的护理工作分分秒秒都是紧张有序的,在护理岗位上,为他们送去我们的优质服务,尽我们最大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是我们的服务目标。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拉开人生帷幕的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护士。
我们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而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将光和热带到人间,驱走黑暗,为患者送去春风,带来健康的福音。
创优,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严谨慎独,提高护理质量,用爱贯穿每项操作。
我们实行了责任制连续性排班模式,使得患儿有相对固定的管床护士。
管床护士负责自己所管患儿的一切,包括喂养、喂药、治疗、护理,一些低体重早产儿或其他危重患儿还要进行床边抹身等,这样我们的护士就能全面了解患儿的信息,以便提供全面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
患儿入院时,我们认真仔细地向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使得家属能放心将他们的宝贝交给我们照顾。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低体温是指身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6.0℃。
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导致低体温。
低体温可导致患儿缺氧,严重者可引起重要脏器组织损伤。
有文献报道,当患儿体温低于32.0℃,病死率达20%~50%保暖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2~3倍,加上他们的皮肤稚嫩,毛细血管丰富,故体温容易散失,另一方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成熟,当环境温度变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或因疾病因素,如围生期窒息、感染、败血症等均易发生低体温。
新生儿需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1)新生儿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4℃,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室内温度应略高,为25~28℃,可使用空调。
(2)衣物及被褥保暖,新生儿衣物及被褥应以纯棉织物为首选,在穿着及包裹前要事先在暖气或炉火上预暖。
包裹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
(3)热水袋保暖,水袋内水温应为40~60℃左右,热水袋口盖一定要拧紧。
将热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能直接贴于皮肤,以防止烫伤新生儿。
(4)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喂养、医护人员检查时均应注意做好保暖。
3.2复温处理低体温最重要的是复温,尽早结束低体温对身体重要器官的损伤,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
复温方法主要包括:热水袋复温、远红外辐射台复温、保暖箱复温。
有研究表明:保暖箱复温较远红外辐射台复温速度控制好,能达到理想的复温曲线,同时复温过程中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3]。
一般认为新生儿低体温应逐渐复温,争取体温在12h内升至36.5℃为宜,复温最长一般不超过24h,否则机体寒冷损伤时间过长,预后较差[4]。
但是如果复温太快,体温骤然上升,则外周血管扩张,内脏供血不足,并可致中枢缺血,也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易发生DIC及肺出血。
本组对轻度低体温患儿用缓慢复温法,对体温在30.0℃以下的重症低体温儿用快速复温法,效果良好。
体温过低患者护理措施
体温过低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迅速使患者脱离寒冷环境,更换湿冷衣服,用毛毯或被褥包裹身体,为患者采取温和的被动复温。
如患者体温<33度,采取主动外周复温,包括应
用热水袋温暖患者全身或将患者浸泡于44度的温水中。
2. 吸氧、补液、升温。
医生采用温热的氧气和液体来提高室温。
如深部体温每小时升高不足~1度,医生可采取主动深部体温复温措施,如灌肠、洗胃、腹透、血透和膀胱冲洗。
3. 监测生命体征。
予患者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全面了解其各脏器功能。
4. 积极进行心肺复苏。
预防和治疗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请注意,这些措施应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您发现有人出现低体温症的信号,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新生儿低体温的探讨及护理体会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它的产生是机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它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之一。
新生儿体温过低是促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暖的重要性对于新生儿来说早已被人们所重视。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专业的发展,对新生儿机体的体温调节、环境温度控制及防治低体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新生儿低体温的危害,才能处理好新生儿低体温,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
1 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征
机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通过肌肉运动和新陈代谢的方式不断产生热量,另一方通过传导、对流、蒸发和辐射来散发热量,使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体温失衡时常表现为体温过低,这是新生儿的特点,主要是散热大于产热的结果。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足月新生儿每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是成人的两倍),新生儿皮肤嫩,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皮肤单位面积血流量相对大,容易散热。
新生儿不能通过肌肉活动(寒颤)来进行产热,而靠增加耗氧量提高新陈代谢来代偿性产热,肝储存糖元少,如摄食不足,在生后18~24h即可耗尽。
新生儿主要靠分布在颈、腋窝、肩胛间区以及胸腹部大血管周围的棕色脂肪产热,因此分解代谢活跃,在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这种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引起产、散失调,导致体温过低。
此外,根据新生儿发育情况,棕色脂肪储存量不同,对寒冷刺激潜在的化学产热能力不同,也是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之一。
2 新生儿对低温反应及病理生理变化
新生儿的中性温度比成人高。
所谓中性温度就是最适合新生儿的温度。
在蒸发量最小的情况,机体以最低的新陈代谢率可以维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
裸体新生儿,出生24h内足月儿为32~33°C、早产儿为33~36°C,在产房室温中,新生儿体核温度2~3h内下降2~3°C,在分娩后最初几分钟内体表温度下降0.3°C/min,体核温度就下降0.1°C,以后在10~12h恢复正常。
正常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熔点高,寒冷时易凝固,当体温过低时易于硬化。
早产儿、低体重儿所含脂肪转换酶比正常新生儿少,而固体脂肪酸比正常新生儿多,所以在低温环境下更易出现皮下脂肪凝固即硬肿症。
无论由于寒冷或其他原因引起低体温时,都会使机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①首先血管收缩,组织缺氧,无氧糖酵解增强,酸性产物堆积,形成代谢性酸中毒;②代谢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右向左分流,家中低氧血症;③由于肺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减少,肺泡Ⅱ型细胞受损,肺表面活性物质形成少,导致NRDS(呼吸窘迫综合征);④体温低于33°C时由于心传导系统受抑制,脉搏缓慢,同时微循环发生障碍,引起末梢青紫、发凉;⑤低体温使分解
代谢增强,动用储存的肝糖元致低血糖;⑥低温降低肾小管酶的活性,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低,产生寒冷利尿,血压下降,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⑦消化系统表现为胃肠蠕动减弱,吞咽能力不协调,易发生呕吐、误咽;⑧在神经系统方面:当体温30°C)或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的患儿用暖箱复温。
将患儿置于预热至30°C的暖箱内,通过自控调温装置,调节箱温至30~34°C,使患儿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②对重度(肛温<30°C)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度为负值)的患儿,先以高于其体温1~2°C的暖箱温度(不超过34°C)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C,在12~24h内恢复正常温度,必要时辅以恒温水疗法(水温39~40°C、脐部置消毒小纱布,用橡皮膏固定,头露于水外,15min/次,1~2次/d,浴后立即擦干全身放入30~32°C暖箱内保温)。
或用辐射台快速复温,床面温度从30°C开始,每15~30min升高体温1°C,随体温逐渐提高辐射台温度(最高33°C)。
恢复正常体温后置于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内。
辐射台温度易收对流影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患儿。
、
3.3 积极治疗原发病①有感染者抗炎治疗;②对于中重度硬肿或由于原发病引起缺氧的低温儿给予吸氧;③供给充足的热量。
根据不同日龄给予足够的乳量;④液体疗法:可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输液时量要适中,速度要慢。
伴有少尿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时应严格限制液体量及速度;⑤对重度硬肿和严重低体温儿加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素、改善微循环等作用;⑥有微循环障碍或休克体征时应及时扩容纠酸、给血管活性剂如多巴胺、酚妥拉明等;⑦经化验确定为DIC及高凝状态立即用肝素。
急性肾衰时用速尿,并严格限制液体量。
4结论
随着围产期保健和儿科学的飞速发展,对新生儿的许多疾病在治疗和护理方面正在进行着不断探索和求新。
新生儿低体温也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
它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互为因果,与周围的环境冷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围产期保健及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以减少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景秋,王雁.儿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126-127.
[2]唐静彬,吕辉,吕玮,等.新生儿低体温发病机理及处理[M].北京:中华实用医学理论与实践1998,2:159-160.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