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08.多元主体、成片连线、活态延续——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为例讨论城市历史建筑的整体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538.75 KB
- 文档页数:6
新民族形式:当近代建筑遇上中国元素作者:***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第08期地处南北之中的南京,近代城市建筑风格一般被以正统保守形容,似乎缺乏商业城市灵活时尚的形态,其实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
事实上,南京在引领近代建筑风格新潮方面并不亚于上海、天津等租界城市,其中,一种名为“新民族形式”、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即以南京为大本营,继而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建筑转型阶段颇具特色的见证。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入一个蓬勃而又面临突破的阶段。
一方面,现代功能、现代技术广泛介入建造活动,推动建筑在物质层面上革新;另一方面,受民族复兴思潮影响,建筑艺术的探讨正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或者说建筑师以何种恰当的方式来传达中华传统精神。
事实上,建筑师如果简单套用古代宫殿形式将在功能、技术和经济上遇到极大困扰。
而上世纪30年代的国际建筑界,功能性、讲究新技术应用和几何造型的现代主义思潮已走向成熟并成为创作主流,身处世界环境的中国建筑界无法置身事外。
于是,一部分民国建筑师开始试图探讨能够将民族复兴和现代性表达结合起来的新途径。
他们看到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现代功能结合的矛盾,并且也考虑到宫殿式或大屋顶建筑造价昂贵,于是大胆发展出另一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一种“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的方式,后来也被称作“新民族形式”:形制是西洋的,采用新建筑的平面组合和体形构图,多数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但局部适当点缀传统形式的细部和图案,如檐口、须弥座、墙面、花格门窗及门廊等常以传统构件或传统花纹图案装饰。
室内装修用藻井、彩画、沥粉贴金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是一种基于新技术之上的“中国式现代主义”。
与作为国家象征的整体式仿古相比,“新民族形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筑师面对现状的独立思考。
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方式被更广泛地接受与采用,是民国阶段中国建筑师探求新建筑发展方向的可贵尝试。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复兴与现代商业街区的融合——以南京下关大马路地块为例摘要: 在妥善保护重要近代建筑的前提下,“再生”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重塑”大马路民国风情步行街,将该地区将打造成为南京市最富活力与特色的标志性区域、稀缺的历史文化人文复兴区域、重要的滨江城市景观生态资源区域。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代商业融合大马路项目基地位于建宁路北侧,东临惠民大道(高架道路)、远处便是狮子山阅江楼景区,北接龙江路,西侧为江边路、可眺长江。
下关滨江地区曾是南京的繁华商区,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
近代外国资本更是最早在此开埠。
民国初期,下关成为海上、陆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当时国内最繁华的港口和最繁忙的铁路运输线。
大马路沿街的近现代优秀建筑等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聚集于此,同时作为港口工业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商贾云集,洋楼林立,被称为“南京外滩”。
1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复兴1.1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与地区建设的关系既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浦口火车站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保存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行以保护带动整个地区的复兴,于再生中落实保护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建筑遗产的再生利用,在保存前提下改善条件,提升品质。
1.2尊重历史肌理,重塑现代商业,唤醒城市记忆基于对项目前期历史价值及意义的研究,现有地块内和地块周边保留了大量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保护建筑,从城市更新角度来说,此地块项目并非单一的区域性商业步行街项目,在立意于商业开发的同时,还需延续历史的脉络和建筑的尺度,形成新老结合存在的商业建筑界面。
地块新建筑立足于尊重历史,延续肌理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体块、布局及道路上努力达到与旧建筑肌理的同步,使步入本地块的人流有重回过去时光的体验感。
南京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建委《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30•【字号】宁政发[2008]85号•【施行日期】2008.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南京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建委《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发[2008]8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市政府同意市建委拟定的《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三十日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市建委2008年3月)为加强我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的保护工作,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打造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根据《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按照《2008年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任务计划》,制定2008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和建设“文化南京”要求和目标,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体现重要近现代建筑及风貌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南京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各区政府整治工作责任,摸索、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整治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原则。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各区和各有关单位根据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整治规划设计方案;突出重点做好整治工作,凸显重要近现代建筑百年品牌效应。
南京现代建筑之我见南京的近现代建筑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尝试。
同时,它也是包含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史实的“无字书”。
近现代建筑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话说一幢建筑,就是一部史书。
从民国建筑到传统建筑,在看到今天南京的一些现代建筑,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段令人记忆深刻的历史。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汇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民国建筑艺术的缩影。
南京传统建筑整体性强,结构关系也十分清晰,但显得较为复杂,细部处理比较繁琐,建筑材料不用其本色,都施以颜色彩画、以至雕刻,线条大都是曲线,整个建筑显得气势雄浑,浓重端庄,有一种雍容华贵之美,这当然与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君权至上的封建制度有关,但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喜功好大壮,热爱浓重的美。
那么,今日南京的现代建筑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又会具有怎么样的建筑特色呢?南京现代建筑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的利用的特征。
建筑的磅礴气势和宏伟施工给与人一种特殊的感觉,建筑的复杂性和难度成为世界少有的难题。
设计者们和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建筑史上描绘了划时代的一笔,为南京的建筑规划增添了一丝色彩。
建筑的多功能性、灵活性、通用性使其室内布置典雅。
纵观所有建筑,不免会发现它们都具有丰富文化知识的标志性。
南京现代建筑古朴而又端庄的特征是设计者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尽情享受挥杆之趣而创造的。
传统理念与其自然、和谐、优雅的风格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乡村特色,使建筑更为雅致。
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现代建筑具有特色的有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中山陵音乐台、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南京人民大会堂、银杏湖球场。
看到这些建筑,我们不惊会羡慕设计师们那源源不断地灵感与创作能力。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场领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进城市的连接,以及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创造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态多功能的场所。
广场空间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和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视觉艺术、舞蹈表演、城市狂欢、清真寺、音乐会、运动会以及其他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无论是持续几天还是几个小时,都会吸引许多人聚集在城市广场上。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区域,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区。
鼓楼广场,作为南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鼓楼广场地区的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设计及其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该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还可激发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利用的新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在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广场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调查分析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化水平、聚集人群的特点、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方面;3. 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建筑的变化南京,作为中国古老的都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南京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的建筑仍然带有一些传统的味道。
在这个时期,南京的建筑主要体现了建设的紧迫性和民生需求。
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相继兴建,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简洁朴素的设计风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二、南京城市规划的变化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南京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的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南京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等逐渐形成,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南京现代化建筑的崛起近年来,随着南京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的建筑风格也日益多样化。
高楼大厦、现代化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南京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比如南京的新地标建筑——中山国际金融中心,它以其壮观的建筑风格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吸引了无数眼球。
四、住宅建筑的改善与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过程中,南京的住宅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升。
传统的四合院、旧式民居逐渐被现代化的住宅所取代,公共住房、高档小区、别墅群等住宅区不断涌现,住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南京的居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加舒适、便利的住房条件,也感受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五、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南京也注重对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南京城墙、中山陵、鸡鸣寺等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了南京的城市名片。
南京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得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城市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内部空间解析徐 瑶摘要:南京总统府作为我国目前尚存的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组群案例。
其建筑组织模式为:利用三条并列的线性轴线支撑整个组群。
主体建筑为五进贯穿的中轴路线,与旁边的东西两侧的轴线形成三组主次分明、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式建筑组群。
几百年来的反复修建能遵循这条轴线井然有序地进行空间布局,无论整体的建筑空间组织形式,还是单体建筑空间的装饰风格都独具特色,因而成为南京总统府建筑群的重点、突出篇章。
关键词:南京总统府 中轴线 建筑组群 内部空间 南京总统府作为我国目前尚存的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组群案例,其建筑布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经历六百余年风雨。
建筑组群坐北朝南,呈不规则矩形,占地面积约为51240平方米,包含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约82幢。
作为一个由众多单体建筑连成一体的遗址建筑组群,南京总统府整体建筑层次前低后高,中密旁疏。
其建筑组织模式为:利用三条并列的线性轴线支撑整个组群。
主体建筑为五进贯穿的中轴路线,与旁边的东西两侧的轴线形成三组主次分明、分合自如、内外有别的合院式建筑组群。
(图1)占据中心位置的中轴线建筑组群从照壁开始,穿越大门,将大堂、二堂、礼堂、会客室、麒麟门、政务局办公楼直至子超楼,由各式穿堂相连。
(图2)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每一进的建造时间、建筑功能与风格都不相同,其宽大的组织力、包容力和吸收力,将混杂的众多单体建筑连接成一体,使得其中的每座单体建筑存在的意义最大化。
几百年来的反复修建能遵循这条轴线井然有序地进行空间布局,无论整体的建筑空间组织形式,还是单体建筑空间的装饰风格都独具特色,因而成为南京总统府建筑群的重点、突出篇章。
一、中轴线建筑组群单体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 现存的南京总统府建筑作为近代政府办公机关,从对外交流的会客厅到办公空间以及私密性的生活空间,不同机能的空间共同组合、相互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