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_评罗新璋译_红与黑_许钧
- 格式:pdf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5
亦步亦趋就是还原风格吗?——罗新璋和郭宏安《红与黑》第一章翻译的比较作者:林维越,方丽平来源:《法国研究》 2016年第4期林维越方丽平【摘要】本文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第一章的中文翻译为研究对象,选取罗新璋与郭宏安两个译本,比较二者在处理“存在多种理解可能性的内容”、“视听表现”、“段落衔接”、“长句处理”、“抽象与具体转换”几个方面的异同。
研究结果表明:翻译处理方法的差异取决于译者不同的翻译观,不同的翻译观导致不同的风格还原程度,而还原风格不应该局限于亦步亦趋。
[Résumé]Ayant comparé deux traductions?du premier chapitre du Rouge et le Noir de Stendhal, nous trouvons que leurs différences se manifestent dans les aspects comme ??l’expression permettant aux multiples interprétations??, ??la reproduction des effets audio-visuelles??,???l’articulation des paragraphes??,?? le traitement des phrases longues?? ainsi que ??la transformation de l’abstrait au concret??. Nous pensons que la divergence des?méthodes de traduction résulte de l’écart des opinions sur la tra duction, qui conduit aux différentes représentations du style de l’?uvre originale. Nous concluons que la représentation du style original ne peut pas être réalisée par la traduction à la manière du mot à mot. ?【关键词】《红与黑》罗新璋郭宏安风格还原翻译观引言1990年代中期,《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的多种中译本就像打擂台一样,几乎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界和翻译界的热门话题。
《红与黑》读后感样本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
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
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
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
《红与黑》读后感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
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
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
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
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陈 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101)提 要: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证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复译和转译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给予公正的评价。
在复译与转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抢译”、“胡译”、“乱译”、“滥译”甚至是抄袭现象,应把它们与复译、转译区别开来,以促进外国文学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规范翻译市场。
关键词:文学翻译;复译;转译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100-05D eba te on Retran sl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notfro m the O r i g i n a l Text i n20th Cen tury’s L iterary Tran sl a ti on i n Ch i n aCHEN YanAbstract:A s cultural phenomena,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ar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r om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ry translati on in China,which deserves comp licated and syste matic study and objective evaluati on. Re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should be differed fr om random translati on t o i m p r ove the translati on of f oreign literature.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 on;retranslati on;translati on not fr om the original text 复译与转译之争是针对文学翻译的不同方式类型而展开的论争。
·俄国·《战争与和平》-- 草婴,短期无法超越。
(可惜由于草婴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战争与和平》-- 高植,也很好。
(上海译文八十年代)《战争与和平》-- 刘辽逸,人民文学版。
《安娜卡列尼娜》-- 草婴《安娜卡列尼娜》-- 罗稷南(三联)《复活》-- 汝龙《复活》-- 草婴,这两个译本都是经典。
《前夜》-- 丽尼《贵族之家》-- 丽尼《父与子》-- 巴金《卡拉玛左夫兄弟》-- 耿济之《罪与罚》-- 朱海观王汶《白痴》-- 南江《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南江《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刘辽逸楼适夷陆风《高尔基短篇小说选》-- 瞿秋白巴金耿济之伊信《猎人笔记》-- 丰子恺《猎人笔记》-- 冯春,未知如何。
契诃夫作品-- 汝龙《当代英雄》-- 翟松年《静静的顿河》-- 金人《普希金诗选》-- 查良铮《家庭的戏剧》-- 巴金《死魂灵》-- 满涛《一个人的遭遇》-- 草婴《阿列霞》-- 蓝英年《日瓦戈医生》-- 蓝英年张秉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梅益《谁之罪》-- 楼适夷《苦难的历程》-- 王士燮《往事与随想》-- 巴金,上海译文79年版。
·法国·《悲惨世界》-- 李丹方于,短期无法超越。
《悲惨世界》-- 郑克鲁,也很好。
《巴黎圣母院》-- 陈敬容《海上劳工》-- 陈筱卿《笑面人》-- 郑永慧《笑面人》-- 鲁膺,上海译文,也相当不错。
《九三年》-- 郑永慧《冰岛的凶汉》-- 陈筱卿《雨果诗选》-- 程曾厚雨果戏剧-- 许渊冲《包法利夫人》-- 李建吾,短期无法超越《包法利夫人》-- 周克西(译文),也很好。
《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欧也妮葛朗台》-- 傅雷《高老头》-- 傅雷《幻灭》-- 傅雷《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郑永慧《恶之花》-- 钱春绮《茶花女》-- 王振孙《红与黑》-- 郝运《巴马修道院》-- 郝运《都德小说选》-- 郝运《一生漂亮朋友》-- 王振孙《吉尔·布拉斯》-- 杨绛《莫里哀喜剧六种》-- 李建吾《娜娜》-- 焦菊隐《吉尔布拉斯》-- 杨绛《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德国·《浮士德》-- 郭沫若,1959年人民文学版。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好的翻译能让文学名著更添光彩,而坏的翻译只会让我们不知所云。
对于阅读原版又很吃力的我们,怎么办?只能追找好的译本,同时真心希望这个世界拥有更多具备“翻译精神”翻译大家,如朱生豪译莎翁;傅雷译巴尔扎克;郑永慧译雨果;冰心译泰戈尔;草婴译托尔斯泰;汝龙译契诃夫;李俍民的《牛虻》与《斯巴达克斯》;杨绛的《堂吉柯德》;李健吾的《包法利夫人》;夏丏尊的《爱的教育》;萧乾的《尤利西斯》等等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成为传世佳作。
因为他们的“翻译精神”,我们才可以读出每本书自己的灵魂,或倾诉,或思考,或是一个疑问又或一句回答。
这些灵魂浓缩成的那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表达。
如果某句话触动了你,多半,你就会爱上它,也会爱上这个翻译家。
以下是经过对译者和出版社深究,参考一些翻译家的随笔对外国文学译本的真知灼见,借鉴豆瓣上此版本的评分和评论等综合出阶段自认为较好的外国文学译本。
以下只是摘录我接触过的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我比较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译本:《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娄自良高植(独译)《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合译智量《复活》汝龙草婴《爱》草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耿济之《白痴》《罪与罚》汝龙《洛丽塔》[俄裔美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晓丹《契诃夫文集》[饿]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汝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日瓦格医生》[苏联]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蓝英年《静静的顿河》[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金人《莎士比亚戏剧》[英]莎士比亚朱生豪《雪莱抒情诗选》[英]雪莱查良铮《鲁滨逊漂流记》[英]鲁滨逊徐霞村《月亮和六便士》[英] 毛姆傅维慈詹森刘勇军《人生的枷锁》张柏然、张增健、倪俊合译《人性的枷锁》张乐《刀锋》秭佩《1984》[英] 乔治·奥威尔董乐山刘绍铭《动物农场》荣如德傅惟慈《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丁王科一张玲、张扬孙致礼《孤星血泪》/《远大前程》[英]查尔斯·狄更斯王科一《双城记》[英]查尔斯·狄更斯宋兆霖石永礼、赵文娟张玲,张扬《大卫·科波菲尔》[英]查尔斯·狄更斯张谷若《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王林《无名的裘德》[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还乡》《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吴均燮《雾都孤儿》[英]狄更斯荣如德黄雨石何文安《项狄传》[英]劳伦斯·斯特恩蒲隆《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荒原》[英]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赵罗蕤《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杨苡方平《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萧乾、文洁若《牛虻》[爱尔兰] 伏尼契李俍民《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郭宏安柳鸣九徐和瑾李玉民《鼠疫》顾方济、徐志仁郭宏安《情人》[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羊脂球》[法] 居伊·德·莫泊桑赵少侯;李青崖;王振孙;郝运《项链》王振孙;柳鸣九《我的叔叔于勒》王勋,纪飞等译《漂亮朋友》李青崖;王振孙《基督山伯爵》[法] 大仲马蒋学模《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傅雷《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傅雷《高老头》[法] 巴尔扎克傅雷《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李健吾《悲惨世界》[法] 雨果李丹、方于《红与黑》[法]司汤达罗新璋郝运郭宏安闻家驷郝运译本语言词汇惟妙惟肖,十分传神;罗新璋的版本是语言上登峰造极,纯中国化语言,有古典美;至于罗玉君的版本则因其才华显露,所以语言灵动;闻家驷的版本,语言简洁,删繁就简。
北京外国语大学翻硕考研就业前景如何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宽广,可选择的余地很多。
有些考生朋友会关心,翻译硕士的就业范围既然这么广阔,那么毕业后的收入又会如何呢?据统计,如果是笔译工程,就英语语种来讲,目前市场给出的平均报酬大约为80~150元/千字,如果做的是合同翻译或者是法律翻译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翻译,报酬甚至可以到达500元/千字以上。
口译译员的报酬相对来讲更加丰厚,而且是按照小时付工资。
初入行的交传译员报酬约为600~800元/小时,而同传译员更可到达1000元/小时以上。
随着经验不断地累积,译员的报酬会越来越高。
因此,翻译也是一类凭借经验取胜的工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内外语类院校的排头兵,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据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笔译方向翻译硕士主要进行文学翻译方向的培养。
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学翻译、影视翻译、广告翻译等,对学生要求较高。
而口译方向的翻译硕士也将在高翻学院接受严格的口译训练。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享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因此,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令人欣喜,这与学校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培养模式分不开。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难度,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就业,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辅导,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机构!一、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近些年翻译硕士很火,尤其是像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的著名学校。
总体来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的招生人数为159人。
每年都有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
根据凯程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内部的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的考生中92%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根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生命之/轻0与翻译之/重0)))许钧教授访谈录朱竞编者按许钧,笔名文沛,1954年9月生于浙江省龙游县。
1975年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院, 1976年)1978年留学于法国勃列塔尼大学,1985年入南京大学外文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法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主要译著有:享利#古龙日的5永别了,疯妈妈6,普鲁斯特的5追忆似水年华6(卷四),巴尔扎克的5邦斯舅舅6、5贝姨6,米歇尔#图尔尼埃的5桤木王6,西蒙#波伏瓦的5名士风流6,米兰#昆德拉的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5无知6等近四十部。
2005年8月,本刊委托5文艺争鸣6杂志朱竞编审就有关翻译中的问题和有关昆德拉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采访了许钧教授。
现将访谈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一、理解与翻译朱竞:许教授,我一直认为翻译促成了文化的跨语际/旅行0,学界不应该简单地把翻译定位在一种语际转换的方法论上,它应该是跨语际背景下两种文化互译的深层理解。
我在您的文章中经常读到/-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0这样的表述,关于这一点,您能解释一下吗?许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我还是以比较通俗方式来简单地谈谈关于翻译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一部书、一个国家的文化向外传播,翻译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可/翻译0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我们每个人总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表述对世界的看法,表述对社会的看法,表述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若一个人只有理解而没有表达,便会感到非常痛苦。
人们需要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把我们自己的认识、想法传达出去,这个传达的过程就是/翻译0。
小孩一出生与母亲的交流始终就是在/翻译0之中,孩子总是会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呀?0当母亲的话语孩子听不懂时,总是会要求妈妈再说一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母亲若是重复原话是无法达到翻译的目的的,于是母亲就会用另一种话语来解释。
因此,翻译绝对不是同义反复,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完全对应,而应该是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对他人所说或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方式恰当地表述出来,从而进行沟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