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胡佛总统的“无奈”说明资产阶级奉行已久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过时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核心知识:【自主学习】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普遍奉行干预的时期:(1)时间: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适当减少干预的时期:(1)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
(2)原因:美欧经济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3)应对措施:适当减少干预。
美英等国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发展状况:(1)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3)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
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因财政不堪重负不同程度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课标解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概括梳理】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理论:________________经济理论2.特点:普遍奉行____________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_”。
4.调整: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______”现象,各国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____”。
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______和,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___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穷人受惠,对______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_____________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__________ 的提高,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
2.美国出现“新经济”(1)原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2)含义:以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 19 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剖析今世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考要求: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识记);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理解)。
教课过程【基础过关】(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源配置方式方面)1、时间:从二战结束到20 世纪 70 年月早期2、原由(1)对经济危机的反省(2)罗斯福新政的启迪(3) 1936 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钱币通论》的第一版(4)战争的刺激(5)第三次科技革命展开的需要3、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行国家干涉的经济政策,推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间”(二)混淆经济的出现(资源配置方式方面)1、背景:由于国家过分干涉,致使 20 世纪 70 年月初,西方国家广泛出现“滞胀”现象2、特色:政府干涉与市场相联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3、本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涉或削弱凯恩斯主义(三)福利国家的成立(公民收入分派方面)1、目的:减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穷引起的社会问题2、含义:在混淆经济下,实现充足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3、本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销,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全部公民能享遇到较好的社会服务4、内容(1)医疗保健服务(2)养老保险(3)住宅保险(4)失业保险(5)教育5、影响(1)踊跃:使穷人受惠许多,对社会稳固起到了必定的踊跃作用(2)悲观:致使国家财政不堪重担(四)第三家产的盛行(家产构造调整方面)1、背景(1)科学技术的进步(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及花费需求的多样化2、含义:也叫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家产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供给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3、表现(1)增添最快(2)比重上涨4、影响(1)改造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使了经济竞争力的提升(2)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添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良了资源配置(3)在必定程度上和缓了经济的周期性颠簸,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五)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添模式方面)1、含义:是在经济全世界化(背景)局势下出现的一种以知识经济(本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载体)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添模式2、时间: 20 世纪 90 年月初3、首发:美国4、原由(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累积(2)经济全世界化的推进(3)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5、影响: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连续增添【合作研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干预经济(1)原因:①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②二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
(2)政策:二战后到70年代初期,实行国家对经济的____________。
(3)理论支持:____________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4)成果:出现了经济发展的“________时期”。
2.“混合经济”(1)原因: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____”现象。
(2)对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________。
(3)结果:出现“____________”。
思考1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有哪些?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____________,减少因贫困引发的________问题。
2.实质:国家利用政策的调整,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____________,保障其________安全。
3.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________、住房、__________保险、________等。
4.发展过程(1)出现:二战后。
(2)日渐完备:20世纪________年代。
(3)继续发展:________年经济危机后。
(4)缩小:20世纪______年代以后。
5.评价(1)利:对_____________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弊:导致国家________不堪重负。
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福利国家”的作用?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____________的发展。
③公众____________的提高。
④____________的多样化。
(2)地位: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美国“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二战后,美国一大批____________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网络纲要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3.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4.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一、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2.直接原因: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3.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二、表现:2.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A.背景:a.30年代大危机,旧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b.凯恩斯主义的出现B.方式:C.特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作用:E.滞涨:含义:经济增长①,物价则持续猛涨,②严重原因:a.直因: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根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存在c.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福利、减开支、减税)混合经济:将③相结合、④并存B.实质:由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C.过程:出现于二战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备,1973年受挫,⑤缩小规模D.评价:极:使穷人受惠不少,稳定了社会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A.原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B.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⑥C.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⑦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D.含义:又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A.原因: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 ⑧的推动B.含义:从⑨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⑩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考点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把一些投资数额大、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非指令性的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影响①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有企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人民资本主义”(1)含义股份公司的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2)影响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3.“经营者革命”(1)含义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即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管理。
(2)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新中间阶层”崛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完善资产阶级民4.“福利国家”(1)含义国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够享受到公认的较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2)特点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评价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不堪承受,从而造成企业后劲不足。
5.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学法导航】1.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应当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去寻找原因。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战后乃至当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一个总结。
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在保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
3.资本主义国家三大领域的调整与经济发展:(1)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2)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障经济高速发展;(3)不断调整国家间的矛盾,实现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
4.应当运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运行机制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5.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重点讲解】浅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新变化的原因、表现、本质特征及其认识1.影响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成为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家调整内外政策,扩大国内和国际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广大民众积极的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主要包括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通过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二战后股票分散化(雇员持股)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3)建立社会福利制度:①“福利国家”的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习目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重难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过程】考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罗斯福新政。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①经济理论:________。
②经济政策:国家________经济,即实行国家对经济的________。
③作用: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经济状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____与通货膨胀并存的“________”现象。
②经济政策:A.适当减少________对经济的________。
B.________与市场调节相结合,________与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
考点2建立“福利国家”1.“福利国家”制度含义:在“混合经济”下,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2.“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二战结束后,________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________;七十年代以后,“福利国家”受挫但继续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________,缩小________。
3.对“福利国家”的认识。
(1)目的:为了缩小________,减少因贫困引发的________。
(2)实质:国家运用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来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
(3)作用:①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________。
②弊:政府财政支出过大;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了依赖情绪,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第三产业的兴起1.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条件:_____________的进步;________的发展;________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________。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考要求: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识记);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理解)。
教学过程
【基础过关】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源配置方式方面)
1、时间: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原因
(1)对经济危机的反思
(2)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3)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
(4)战争的刺激
(5)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的需要
3、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混合经济的出现(资源配置方式方面)
1、背景:因为国家过度干预,导致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现象
2、特点: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3、实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削弱凯恩斯主义
(三)福利国家的建立(国民收入分配方面)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含义:在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称
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内容
(1)医疗保健服务
(2)养老保险
(3)住房保险
(4)失业保险
(5)教育
5、影响
(1)积极: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极: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四)第三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1、背景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含义:也叫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3、表现
(1)增长最快
(2)比重上升
4、影响
(1)改造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五)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方面)
1、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形势下出现的一种以知识经济(实质)为基础、以信息技术(载体)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
3、首发:美国
4、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积累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3)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5、影响: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3.9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否。
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巩固练习
1.凯恩斯理论中“看得见的手”说的是
A.资本家的生产 B.劳动者的消费
C.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 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根本目的是
A.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B.控制部分行业,以攫取高利润C.通过投资基础工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3.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目的
A.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 B.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C.防止人民极端贫困 D.暂时缓和阶级矛盾
4.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①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②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④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论述正确的是: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技术创新等;③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④新经济依然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