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学生案例 叩开她孤僻的心门
- 格式:pdf
- 大小:125.95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案例范文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个叫小阳(化名)的孩子,他就像一颗被乌云遮住光芒的小太阳。
小阳刚到我们班的时候,是个特别内向的孩子。
他总是独来独往,课间也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就像一只受伤后躲在角落里的小刺猬。
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一场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拯救小阳”计划悄悄展开了。
班主任李老师可是个特别细心又有爱的老师,就像一个超级侦探,首先开始了对小阳的“秘密调查”。
她从侧面了解到,小阳的家庭有些特殊,父母经常吵架,这让小阳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李老师知道,单靠自己的力量可能还不够,于是她吹响了“协同育人”的号角。
她首先找到了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就像一个心灵魔法师,她听了小阳的情况后,眼睛一亮,说:“这个孩子呀,我们得给他创造一个温暖又安全的小世界。
”于是,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心理辅导计划。
与此同时,各科任课老师也加入了这个温暖的大队伍。
语文老师刘老师发现小阳作文写得特别好,虽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文字很有感染力。
刘老师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在课堂上总是有意无意地表扬小阳的作文,还把小阳的作文当成范文在班里朗读。
这就像给小阳那黑暗的小世界里,开了一扇透着阳光的小窗户。
数学老师王老师呢,他发现小阳数学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很努力。
王老师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工匠,课后总是给小阳开小灶,给他讲解那些难懂的数学题。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不仅教数学知识,还会给小阳讲一些数学家克服困难的小故事,鼓励小阳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而班主任李老师则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活动,就像一个活动小能手。
她组织了“我们是一家人”的主题班会,鼓励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分享。
她悄悄地安排了几个特别热情友善的同学主动去接近小阳,拉着他一起参加活动。
刚开始小阳还很抗拒,但是同学们就像一群热情的小火苗,慢慢地融化了他心中的那层坚冰。
在家庭方面,李老师也没有闲着。
她像一个勇敢的使者,多次和小阳的父母沟通。
做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刘锦玲是我们五年( 4)班的一个活泼聪明的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她时,她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
她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让她领队,可是去年,我渐渐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偶尔动作也会很慢,头发经常乱蓬蓬的,衣服也穿的不够整洁,脸上灿烂的笑容也逐渐在减少。
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她依然如此,所以我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去做领队。
虽然我把杨晗玉给换了下来,但是我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很有灵气的,我要帮助她,我想让自信甜美的笑容重新回到她的脸上。
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她喜欢在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告诉她这是破坏公物现象,要爱惜我们身边的物品。
可是过几天又发现她这样做了,我想我前几天刚刚批评她,怎么又这样了?再结合她那段时间的表现,例如上课走神,偶尔有迟到现象,很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 ,, 我通知她的家长来学校一趟,本以为她的父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结果却是她奶奶来的。
听了我所反应的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奶奶听着听着眼圈就有些红了。
然后和我讲起最近家里的一些变故。
这才让我有所了解,原来由于孩子的父母感情不和,刚刚离婚。
这孩子打小就很懂事,面对着父母日渐升级的争吵,更亲眼目睹妈妈抛下她离开了家,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重创,所以她也有些无心学习,经常坐在那里发呆,或者自己乱涂乱画,每次问她画的什么,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 听了奶奶的反馈,我才知道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但在学校这样,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
我想,这是她由于思想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行为习惯上出现了问题。
要想帮助她改掉这些习惯,让她重新自信、快乐起来,还要从根本的思想入手,走入她的内心,才能真正的帮助她。
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她受损的情感。
家校共育优秀案例故事3篇【篇一】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下面是我隔代教育中的一些小事,给我的感触颇深。
孩子的父母离异,爸爸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到她。
所以我就成了孙女的临时监护人。
据老师反映:她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上课常常会走神。
回家后的家作字也写得不够端正。
对此我也采取多种方式批评她,但效果甚微。
打开心扉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心理上缺乏一定的引导;学习上我又不能帮助她。
看着她课本上的习题,我也只能望题兴叹。
所以,我把她送到晚托班,让老师帮忙辅导她的功课。
通过检查她的作业,我发现作业的正确率是提高了,可这字总是歪歪扭扭。
于是,我准备和她聊聊。
谁知我喊了她半天,她却抱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
我看了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就把她的电视给关了,让她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刚刚的行为。
她见了,大声抱怨了几句,就在一边生闷气。
刚开始,她还很不服气,渐渐地也平静下来。
我走到她身边坐了下来,把她拥入怀抱,抚摸着她的头说:“你自己说说刚刚的行为是不是很不好呢?你想要看电视放松,是不是要先认真完成家作呢?”她低着的头,重重地点了两下。
“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已经很棒了!但是我们也要能下决心把这个坏习惯改了,奶奶可以陪你一起。
你能做到吗?”她抬起头,轻声说:“能。
奶奶,刚刚是我不对,对不起。
”“那奶奶就看你的表现咯!”她爽快地答应了我。
暖情润心晚上,我和他爸爸把当天的事情简短地说了一下,并表扬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下定决心想要去改正它。
通过交流,我们都认识到,一味的管教严厉,经常批评,会使得孩子的脾气也变得很粗暴。
如果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她,一定效果不佳。
从那以后,我和老师约定,双方多加沟通。
在课堂上,只要看到她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就马上进行表扬。
轻叩紧闭的心门,拾起散落的光亮——六年级女生拒学问题心理辅导案例一个六年级女生出现了拒学问题,根源在于亲子关系问题。
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的应对问句、例外问问、奇迹问句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回顾以往的积极行动策略,启动身边的支持系统,提高自身的情绪表达、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学会采用正面、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平时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该生适应良好,不再拒学。
一、个案概况(一)基本情况L,六年级学生,独生女。
家住在学校对面小区,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在家炒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她性格内向,没有兴趣爱好,同桌是她的唯一好友。
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很少,与人沟通时常常是点点头,或很小声地回应“嗯”,眼神躲避,身体退缩。
学业表现处于班内中上水平,课堂上遵守纪律,认真听课,但从不主动举手发言。
她是由妈妈亲自带大的,跟妈妈关系很亲密,到现在六年级,还需要妈妈早上帮她穿衣服、整理书包,非常依赖妈妈。
(二)主要问题L 从五年级开始出现不愿上学,或是到了校门口不肯进校门的情况,一个学期会发生两三次。
无论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妈妈如何安慰、劝导,都一声不吭,消极抵抗。
她会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缩着身体,边哭边抱住一根柱子或者是旁边的栏杆,旁人很难拉动她。
每次往往僵持半个多小时,最后由妈妈带回家。
在家里待了两三天后,才来校上课。
妈妈讲述,她曾几次威胁女儿或棍棒相逼,女儿才穿好衣服,肯出门上学。
妈妈心里也很难受、痛苦,想改变现状。
二、心理评估与原因分析(一)初步评估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L 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对照症状学标准,L 表现出内心难过、害怕、担忧、敏感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她的反应未泛化,局限在拒学和亲子关系上,有明显诱因,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能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孩子训练案例4篇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孩子训练案例第1篇魏平(化名),35票;李良(化名),33票;王平(化名),8票教室里传来班长喊票的声音,这是我班的同学在选举三好同学。
我心猛地一跳,王平怎么才8票?她全班成果其次!我不信任自己的耳朵。
座位上的王平头埋得很低很低带着疑问我找同学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她孤僻、自私,别人问题时推诿敷衍,向她借辅导资料,她经常不情愿,生怕别人超过她。
为了挂念她克服自身缺点,我特意在一个下午放学的路上,与她边走边聊,我委婉地告知她大家对她的看法,期望她能够在以后多跟同学沟通,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听后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悄悄地为她祈祷,期望她欢快。
性格上的缺点导致她与同学关系疏远,怎么办?两周后的一天下午,我听到教室里闹哄哄的,还听到男生起哄的声音,我惊异地走到教室门口,看到王平和另外一个女生丽丽(化名),正在教室里厮打。
双方头发散乱,衣冠不整,互不相让,我赶忙叫她们停下来。
办公室里,我严峻地批判她们,她们各执一词,都显得格外感动。
要想了解真实状况,必需让全班同学发言。
我依据以往的做法,让全班同学写他们目击的状况。
条子收上来后,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定,王平错了。
我狠狠地批判她,由于我已经单独跟她谈过,谁知竟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打起架来!怎不令我生气!哪知她竟大哭起来。
老师,是丽丽先动手打我的她一边哭一边说。
王平也打了我!丽丽也不示弱。
看着她们心情都很感动,我打算冷处理。
事后,我问了几位同学,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班管理接受值周制度,成果前十名同学每人各值一周,负责本周各项工作。
王平是其次名)本周该王平值周,丽丽因值日没有搞彻底,被王平罚搞值日,而丽丽不但不搞,还恶语相加,并大打出手,无奈之下,王平被迫还击。
但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王平错了?带着怀疑,我调查了一下,原来丽丽平常人缘好,同学评价不错,所以好多同学都偏向她。
为了做好她的转化工作,我放学后去了她家。
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案例范文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小阳(化名),他就像一颗蒙尘的星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擦拭,才能重新焕发光芒。
小阳是个内向的孩子,刚进入班级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和同学们交流互动。
上课的时候也总是低着头,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班主任张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尝试着和小阳聊天,但是小阳总是回答得很简短,而且眼神躲闪,仿佛在害怕什么。
张老师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仅是性格内向的问题,于是他向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李老师寻求帮助。
这就像是一场拯救小阳心灵之旅的集结号吹响了。
李老师可是个经验丰富的“心灵捕手”。
她先对小阳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心理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小阳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紧张得浑身发抖。
李老师没有着急,而是用温柔的声音、和蔼的笑容,慢慢地引导小阳放松下来。
经过了解,原来小阳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经常吵架,他在家里总是担惊受怕,这就导致他在学校也缺乏安全感,不敢和别人交往。
知道了原因,张老师和李老师就开始了他们的协同育人计划。
就像两个超级英雄组成了联盟,一个负责前方作战,一个负责后方支援。
张老师首先从班级环境入手。
他组织了很多小组活动,想办法让小阳参与进来。
比如说有一次“班级植物角大作战”活动,每个小组要负责照顾一盆植物。
张老师特意把小阳和几个热心肠的同学分在一组。
刚开始的时候,小阳就像个局外人,看着同学们忙前忙后。
但是那几个同学可热情了,他们主动拉着小阳一起浇水、施肥、修剪枝叶。
其中一个叫小浩的同学特别有趣,他一边给植物浇水,一边对小阳说:“小阳,你知道吗?这植物就像我们的小伙伴一样,你对它好,它就长得好。
就像我们对你好,你也会越来越开心的。
”小浩的话就像一阵春风,轻轻地吹开了小阳紧闭的心门。
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也没闲着。
她像个幕后军师一样,给张老师出谋划策。
她建议张老师可以多鼓励小阳在小组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于是张老师就在每次活动后,都会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德案例关爱学生个案关爱学生个案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的具体案例。
下面列举了10个关爱学生的个案:1. 张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明,他在学习上一直表现不佳,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倒数。
张老师了解到小明的家庭环境并不好,家长也没有时间照顾他的学习。
于是,张老师主动与小明的家长联系,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小明的学习困难,并加强了对小明的关心与帮助。
2. 王老师在班上发现一个学生小华总是沉默寡言,与同学交流很少。
王老师主动与小华交流,发现他在家中遭受了一些困扰,导致心情低落。
于是,王老师耐心倾听小华的问题,并鼓励他敞开心扉,与同学们积极交流。
3. 李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小刚,他在班级关系中经常被同学排挤和欺负。
李老师通过观察和与班级同学的交流,发现小刚的性格内向、胆小,容易受到伤害。
于是,李老师主动与小刚的同学们进行心理教育,引导他们关爱和支持小刚,帮助他融入班级。
4. 在某中学里,王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李,他成绩一直很好,但在学校活动中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
王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动与小李交流,发现他对社交有一定的困难。
于是,王老师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开展团队活动,帮助小李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5. 张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芳,她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购买教材和学习用品。
张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学校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联系,筹集了资金和物资,为小芳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经济援助。
6. 在一所小学里,李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小明,他在课堂上总是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李老师通过与小明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他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于是,李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采用趣味性教学,调动小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 王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小华经常迟到和旷课,对学习不够认真。
王老师主动与小华交流,了解到他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目标和规划。
于是,王老师与小华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定期与他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激励,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
家校合力成长无限 -----家校协同教育案例于是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成为我思考并为之不断尝试的问题。
在此,我结合个案教育,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个案背景我们班有一名男孩,名叫星宇。
平时在家长眼中他是个比较乖巧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喜欢听表扬;在学校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文静的男生。
一年级刚进校时,站起来念拼音念对了,也会眼眶红红的,显得很胆小;当上课回答问题有进步时,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会让他很紧张、害羞,很少有笑容。
进入三年级了,我发现他上课时注意力不太集中,常常走神。
课间活动时,与同学相处得比较融洽,也不会像在课内那么文静。
但是在上周体育课上,他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动手打人,并且出手比较狠。
当我把他叫到面前了解情况时,他一边稀里哗啦地大哭,一边又大声地理论,与那个害羞、文静的男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我发现他有一个习惯:吃红领巾。
课上玩橡皮等仅仅是他的小动作,一般不离手、不离嘴的就是他的红领巾。
上课吃红领巾,下课走路嘴里也塞着红领巾,连批作业时也不放过,一边给老师改作业,一边手拿红领巾角吸得津津有味。
二、个案指导(一)全面了解孩子,从家庭教育入手是什么原因让星宇情绪如此失控呢?从聊天中我得知,星宇的父母都是高学历且在外企工作,特别是父亲长期在外地。
他从小就缺失父亲的关爱,情感脆弱,情绪易波动,缺少男性的刚强和坚毅。
在遇到困难,内心感到焦虑时,需要一些介质对自己进行一些安慰,以获得安全感。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觉得孩子内心是有一些紧张和焦虑的。
接着我请教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心中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星宇的问题,根本上是家长的问题。
于是我决定请星宇的妈妈到学校来聊一聊。
那天下午,星宇妈妈如约而至。
可能是因为她自身比较成功,所以她给人一种有优越感、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请她到安静的心理辅导室,面对面坐下来,先倾听她的想法,她声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心得。
关爱学生案例: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叙事)何艳春沟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沟通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去真实的了解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但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学生交流沟通却成了很多老师非常头疼的事情,学生们不愿意敞开他们的心灵,对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关键词:沟通学生心灵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却换来学生的冷眼相向,老师伤透了心的同时,也在苦苦的寻找着新的沟通方法。
下面我以我们班的刘晨旭为例,和老师们交流一下我与学生的沟通。
刘晨旭,女,15岁优点:乐善好施、有求必应、不计前嫌。
缺点:自由散漫、搞小动作、口无遮拦。
一、行为原因分析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娇生惯养,放任自由,听之任之,凡事包办,极其缺少动手动脑能力。
说一不二,自我死较真。
是典型的说话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二、激励过程1.挖掘闪光点,委以重任应该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张扬个性,终成人才。
学生的个性犹如一颗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种子,只要你给于它阳光和雨露,它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以探索者的目光来观察刘晨旭,发现她还是有做事的能力,并且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夸奖。
因此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亲切地对她说:“刘晨旭,老师想让你负责班级的电子白板和电脑的管理。
”她闻言一惊,有点难以置信地说:“真的”我认真地点点头:“当然。
”她又有点担心地说:“我行吗”我面对着她,微笑地说:“我相信你能行!”这时,我惊奇的发现一缕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她的脸上,那是会心的笑,自信的笑,被信任、被尊重的笑。
果然不负我所望,她对这份工作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每天按时打开电子白板,替老师打开需要的网页,或者下载相应的内容,钥匙随身携带,毫无差迟,下课就去清理白板、放学后不用老是提醒,主动去关闭电脑,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了她。
叩开她孤僻的心门
一、背景
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进入了这个班。
可是,唯独一个小女孩不同于其他人,她不哭也不闹,只是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眼神总是透露着些许的害怕。
“你叫什么名字?”我的手搂了搂她的肩膀,问道。
“晴天。
”她的身子有点抗拒,和我离得远远的,回答的声音并不大声。
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我逐渐发现其问题:她过于安静,不敢和同学、老师说话。
而且,内向的性格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语文、数学均不及格。
二、辅导过程和情境
在走访了晴天的家之后,我发现晴天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
晴天小的时候被寄养在外婆家。
外婆家在江西,四合院式,很少与外人接触。
于是,她就这样孤零零地长大,直到五六岁,父母才将她接回家中,让其接受学前教育。
但由于晴天的妈妈是江西人,语言不通,在本地朋友甚少,所以足不出户,天天上网聊天。
所以,晴天极少有机会与人交流,日积月累,她对外界产生害怕心理。
罗杰斯强调将教学放在“人际关系”的框架中加以认识,教学过程是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周围的人都是实施矫治的干预者。
针对晴天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一)家校合作
1.父母之爱
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
”因此,我要求其父母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地敢于表现自己。
2.老师之爱
教师热爱、关心、相信和尊重学生,建立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取得进步的首要条件。
因为成功的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括师生在双向活
动过程中情感的交融,教师若真切地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并对他们寄予期望,这种情感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学生的智力潜能源源不断地进发出来,
并在认知和行动之间筑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不断地以鼓励、赞许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
3.家校交流
孩子的问题是反复的,如她在一段时间的矫治后,有一点点的进步,慢慢放开她的防备,可当小假期过后,她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所以我和其家长保持联系,交流孩子的表现,以调整矫治的策略。
(二)班集体的温暖
任何矫治措施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个体,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进行。
所以我让班集体和她一起努力,感受同学的温暖。
1.发现“小露露”
趁着班会课,我给他们讲了这么一个绘本故事《两个朋友》:
亚克和露露喜欢在公园里玩耍。
今天,阳光灿烂,他们跑着跳着,荡着秋千,怎么玩也玩不够!大家总在说他俩是多么的不一样,可是露露和亚克却相处得很好。
亚克喜欢爬树,他喜欢从高高的树枝上荡下来,叫着:“露露,瞧我的!对神奇亚克来说,没有爬不上去的树!”
而露露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仔细地观察蚂蚁,这样,回家她就可以把它们画下来了。
总有一天她会成为有名的画家。
……睡觉的时间到了,露露在看书,而亚克躺在床上,想着他们俩所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他们太不一样,做不成好朋友该怎么办呢?可露露似乎不这么认为。
这个故事讲完后,我问:“你的好朋友是谁?你和她(他)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小朋友们议论开来了。
“我们班也有一个小露露呢,她也爱静静地坐着,她是……”
“是晴天。
”
“对啊!她不爱讲话,这就是她独特的地方。
难道就因为这一点,班上就没
有小亚克的出现了吗?”
善良的小朋友们就开始抢着说:“不是的!”
经过这么一次班会课,孩子们开始和晴天接触了。
2.建立支持系统
我在全班做一两次体现合作、信任的游戏,然后对晴天进行“优点轰炸”。
我发动全班同学找一找其优点,然后再当众安排由老师、同学记录(专记出现好的行为和变化,不让其发现)。
每个月交流一次,强化其新出现的良好行为。
至此,大家都对她抱有积极期望和态度,温暖的心理环境初步建立。
3.引导交友
我引导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她交朋友,让他们相互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4.创造交流机会
教师针对有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理解和具体的帮助,而不是打击和摧残。
在晴天的矫治过程中,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她交流,如读生字、收发作业本等。
在收发作业本的过程中,她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多了,对外界没有那么抗拒了。
三、反思
矫治工作好像慢慢地有效果了。
刚开始,几个小女生拉着晴天的手玩起了游戏,不过她是被动的,上课亦是如此。
渐渐地,这位不说话的小女生会偶尔主动走到走廊上看同学们玩游戏,脸上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可喜的是,回家后她会说起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儿了。
至今她会在碰到我的时候向我问好,在学校也能看到她腼腆的笑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以下几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矫治,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长处;要重视家庭的因素,紧密联系家长,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在学习上要多给他们一些指引,耐心细致地教育,发现闪光点,恰当地给予鼓励、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