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2017_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四次周练试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4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三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至7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8至10小题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 A .位移、时间、速度 B .质量、路程、速度C .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D .位移、路程、加速度2.物理学中引入“质点”概念,从科学方法说,是属于( ) A .观察、实验的方法 B .逻辑推理的方法 C .类比的方法 D .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3.在下列与运动学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公交车仪表盘上的速度是表示瞬时速度 B .时间有方向,所以时间是矢量C .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可以不选择参考系D .路程和位移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在数值上不可能相等4.一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t 时间落地,则当下落时,离地高度为( )A .B .C .D .5.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a 甲=4m/s 2,a 乙=﹣4m/s 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快D .甲、乙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可能相等6.如图所示,计时开始时A 、B 二质点在同一位置,由图可知( )A .A 、B 二质点运动方向相反 B .2s 末A 、B 二质点相遇C .2s 末A 、B 二质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A 、B 二质点速度相同时,相距6m7.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B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C .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D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8.如图所示,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是( )A.B.C.D.9.龟兔赛跑的故事源于伊索寓言,可谓众所周知,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置S3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7m/sC.物体的加速度是5m/s2D.任意1s内的速度增加量都是2m/s二、实验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计18分)1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是()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12.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B.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13.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为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问:(1)小车做(填匀减速或匀加速)直线运动?(2)当打第1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m/s当打第3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m/s (3)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四、计算论述题(共4小题,共计42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4.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质点在AB段、BC段、CD段各什么运动?(2)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多少?(3)质点在3s末的速度多大?(4)前6S内质点的位移是多少?15.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而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是4m/s2,则(1)汽车在3s末的速度大小(2)在8s内的位移的大小.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m/s,前4s内的位移为20m.求:(1)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在第5s内的位移.17.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1)汽车从开始运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要经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三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至7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8至10小题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 B.质量、路程、速度C.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D.位移、路程、加速度【考点】矢量和标量.【分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根据有无方向确定.【解答】解:A、位移和速度是矢量,时间是标量,故A错误.B、速度是矢量,质量和路程是标量,故B错误.C、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C正确.D、路程是标量,位移和加速度是矢量,故D错误.故选:C2.物理学中引入“质点”概念,从科学方法说,是属于()A.观察、实验的方法 B.逻辑推理的方法C.类比的方法D.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考点】质点的认识.【分析】物理学中引入了“质点”、“点电荷”、“电场线”等概念,都是在物理学中引入的理想化的模型,是众多的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解答】解:“质点”、“点电荷”、“电场线”等都是为了研究问题简单而引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以它们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理想物理模型,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3.在下列与运动学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公交车仪表盘上的速度是表示瞬时速度B.时间有方向,所以时间是矢量C.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可以不选择参考系D.路程和位移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在数值上不可能相等【考点】矢量和标量;位移与路程.【分析】速度计测量瞬时速度.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大小相等.【解答】解:A、公交车仪表盘上的速度计测量瞬时速度.故A正确.B、时间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故B错误.C、运动是相对的,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选择参考系,故C错误.D、路程和位移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两者的数值相等,故D错误.故选:A4.一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t 时间落地,则当下落时,离地高度为( )A .B .C .D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分析】物体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的位移公式可以求得. 【解答】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由H=gt 2,当时间为时,物体下落的高度为 h=g ()2=,所以离地面的高度为,所以D 正确.故选D .5.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a 甲=4m/s 2,a 乙=﹣4m/s 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快D .甲、乙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可能相等 【考点】加速度.【分析】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解答】解:A 、甲的加速度等于乙的加速度,故A 错误.B 、甲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甲做加速运动,乙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乙做减速运动,故B 正确.C 、甲乙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速度变化快慢相同,故C 错误.D 、甲乙的加速度一正一负,在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不同,故D 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计时开始时A 、B 二质点在同一位置,由图可知( )A .A 、B 二质点运动方向相反 B .2s 末A 、B 二质点相遇C .2s 末A 、B 二质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A 、B 二质点速度相同时,相距6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速度的方向看速度的正负.2s末A、B的速度相同,位移不同,没有相遇.由图求出速度相同时两物体的位移,再求它们相距的距离.【解答】解:A、A、B的速度均为正值,方向相同.故A错误;B、C由图可知:2s末A、B的速度相同,即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位移不同,由于从同一位置出发,两者没有相遇.故B、C错误;D、由图2s末A、B的速度相同,此时AB相距的距离为6m.故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B.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D.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考点】加速度.【分析】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做加速运动,若相反,则做减速运动.【解答】解:A、匀速高速飞行的飞机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为零.故A正确;B、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物体仍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C、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D、加速度是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则加速度越来越大.故D错误.故选:A.8.如图所示,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是()A.B.C.D.【考点】自由落体运动.【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不变,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v=gt即可判断【解答】解: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根据v=gt,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选向下为正方向,故D正确;选向上为正方向,故B正确;故选:BD9.龟兔赛跑的故事源于伊索寓言,可谓众所周知,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置S3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在运动时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但兔子从t1时刻开始运动,而乌龟从t=0时刻开始运动,且乌龟持续运动而兔子只在t1~t2,t4~t5运动.s﹣t图象的纵坐标代表物体发生的位移.【解答】解:A、由图可知兔子从t1时刻开始运动,而乌龟从t=0时刻即开始运动,故A错误.B、由于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而乌龟的s﹣t图象的斜率保持不变,故乌龟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由于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但由于运动的时间过短,故在t5时刻当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还没有到达终点,故C错误.D、在0~t5时间内,由于乌龟的位移大于兔子的位移,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10.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7m/sC.物体的加速度是5m/s2D.任意1s内的速度增加量都是2m/s【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平均速度.【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得出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位移表达式求出第1s内和前2s内的位移,从而求出前2s内的平均速度.【解答】解:A、第1s内的位移x=5×1+1m=6m,故A错误.B、前2s内的位移x2=5×2+4m=14m,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故B 正确.C、根据x=知,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则任意1s内速度增加量为2m/s,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二、实验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计18分)1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是()A.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分析】根据实验的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从而确定所需的器材.【解答】解:使用打点计时器是需要用电压合适的交流电源;处理纸带时需要用刻度尺,由于打点计时器记录了小车运动时间,因此不需要秒表,不需要天平和重锤.故选:AC12.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B.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本题考查了打点计时器的具体应用,熟悉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细节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如果先放开纸带开始运动,再接通打点计时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故AC错误,BD正确.故选:BD.13.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为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问:(1)小车做匀减速(填匀减速或匀加速)直线运动?(2)当打第1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804m/s当打第3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504m/s(3)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1.50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3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解答】解:(1)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上打下的点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设0~1间的距离为S1,1~2间的距离为S2,2~3间的距离为S3,3~4间的距离为S4,4~5间的距离为S5,则:相邻的位移差△S=S2﹣S1=S3﹣S2=S4﹣S3=S5﹣S4=﹣aT2.所以小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小车在第1个计数点时的速度为:v1==m/s=0.804 m/s小车在第3个计数点时的速度为:v3==m/s=0.504 m/s(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a=m/s2=﹣1.502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答案为:(1)匀减速直线运动;(2)0.504;(3)1.50.四、计算论述题(共4小题,共计42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4.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质点在AB段、BC段、CD段各什么运动?(2)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多少?(3)质点在3s末的速度多大?(4)前6S内质点的位移是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1)在v﹣t图象上,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运动;(2)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3)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可以求出2秒末的速度大小,2秒到6秒时间内匀速运动;(4)根据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求解.【解答】解:(1)根据所给图象,得出各段的运动性质为:AB段: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匀速直线运动;CD段:匀减速直线运动.答:质点在各段的运动情况为:AB段: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匀速直线运动;CD段:匀减速直线运动.(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求出各段的加速度为:,a BC=0,,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答: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1.5m/s2,0,6m/s2.(3)由图可知质点在3秒末的速度大小等于2秒末的速度大小,因此3秒末的速度为:6m/s.(4)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6s内的位移x==33m答:(1)质点在各段的运动情况为:AB段: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匀速直线运动;CD 段:匀减速直线运动;(2)AB段、BC段、CD段的加速度各为:1.5m/s2,0,6m/s2;(3)质点在3s末的速度为6m/s;(4)前6s内质点的位移是33m.15.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而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是4m/s2,则(1)汽车在3s末的速度大小(2)在8s内的位移的大小.【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先求出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因为汽车刹车停止后不在运动,然后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3s末的速度,根据位移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位移【解答】解:(1)由题意知,刹车所用的时间为,则汽车在3s 末的速度v=v0+at=20﹣4×3 m/s2=8m/s(2)因为8s大于5s,所以汽车5s末已经停止运动,则汽车经过8s 后的位移x==50m答:(1)汽车在3s 末的速度大小为8m/s;(2)汽车经过8s 后的位移大小为50m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m/s,前4s内的位移为20m.求:(1)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在第5s内的位移.【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1)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即可求解加速度;(2)物体在第5s内的位移等于前5s内的位移减去前4s内的位移;【解答】解:(1)根据,有解得:(2)前5s内的位移═答:(1)物体的加速度;(2)物体在第5s内的位移10m17.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1)汽车从开始运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要经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1)在速度相等之前,小汽车的速度小于自行车的速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速度相等之后,小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可知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两车的位移,从而求出两车相距的距离.(2)抓住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的位移相等,求出时间,根据速度时间公式v=at求出汽车的速度.【解答】解:(1)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v1=v2=at所以t=此时汽车的位移自行车的位移x2=v2t=6×2m=12m此时相距的距离△x=x2﹣x1=12﹣6m=6m.(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两车的位移相等,有:t′=4s此时汽车的速度v=at=3×4m/s=12m/s.2016年11月19日。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九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7题单选,8-10题多选,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1.(4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核很小,一定能看做质点B.王同学早晨6:30起床,6:30表示物理学中的时间C.若物体运动路程不为零,则位移也不可能为零D.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交流220V2.(4分)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B.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C.质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3.(4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一定相等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路程C.两个位移相同的质点,它们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D.两个质点通过相同的路程,它们的位移大小一定相等4.(4分)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A.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可能减小B.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C.加速度为0,速度一定为0D.物体具有加速度,一定要做加速运动5.(4分)在2008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6.(4分)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 mB.在0~10s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C.在10s~25s这段时间内,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D.两物体在10s时相距最远,在25s时相遇7.(4分)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直线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x=6t﹣2t3(m),它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v=6﹣6t2(m/s),则该质点在t=2s时的瞬时速度、从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A.﹣18m/s、﹣2m/s B.﹣18m/s,2m/s C.﹣2m/s、﹣2m/s D.﹣18m/s、6m/s8.(4分)下列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量B.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为负值的运动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D.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的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9.(4分)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6m/s,经过10s速度的大小变为20m/s,则加速度大小可能是()A.0.8m/s2B.1.4m/s2C.2.0m/s2D.2.6m/s210.(4分)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
宜春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一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一物体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10m/s2.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它在抛出之后前3秒内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A.15m;15m B.15m;25mC.25m;25m D.25m;15m2.一个质点以恒定的速率绕一个半径为10m的圆形轨道运动,10s内运动了半圈,在这半圈中,它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分别是()A. 1m/s;πm/sB. πm/s;1m/sC.2m/s;2m/sD. 2m/s;πm/s3.一辆汽车以3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假设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 ,它刹车之后7s内的路程是( )A.75m B.63mC.42m D.147m4.物体从45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g=10m/s2.最后1s内的位移是()A.25m;B.20m;C.10m;D.22.5m。
5.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它们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x/m关系图线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图线甲为直线且与x轴交点坐标为,图线乙为过坐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线交点的坐标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乙车速度越来越大t/sC. 时刻甲、乙两车速率相等D. 内甲、乙两车发生的位移相等6.在真空中,将苹果和羽毛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下列频闪照片中符合事实的是()A B C D- 1 -7.用同样大小的力推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第一次斜向上推,第二次水平推,第三次斜向下推,物体三次受到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分别是f1、f2、f3,则正确的是()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一样大。
8.质量为m的物体用轻绳OA悬挂于天花板上.用水平向左的力F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如图所示.用T表示绳OA段拉力的大小,在O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A.F逐渐变大,T逐渐变大B.F逐渐变大,T逐渐变小C.F逐渐变小,T逐渐变大D.F逐渐变小,T逐渐变小9.(多选)从高度为125m的塔顶,先后落下、两球,自由释放这两个球的时间差为,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 球下落高度为时,球的速度大小为B. 球接触地面瞬间,球离地高度为C.在球接触地面之前,两球的速度差恒定D.在球接触地面之前,两球离地的高度差恒定10. (多选)如图所示,一小球从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点时速度为,到达点时速度为,则()A. AB和BC段的位移之比等于1:4B. AB和BC段的位移之比等于1:3C. AB和BC段的时间之比等于1:2D. AB和BC段的时间之比等于1:111.(多选)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块静止不动,则第3块砖对第4块砖的摩擦力是()A.方向向下B.方向向上C.大小是2mgD.大小是mg12. (多选)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该物体()A.第1s内和第3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第3内和第4s内的加速度相同C.最远处离出发点的位移是2mD.4s末离出发点1.5m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
宜春三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物理第四次周考试题(有解析)
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三中高三(上)第四次周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如图所示,壁虎在竖直玻璃面上斜向上匀速爬行,关于它在此平面内的受力分析,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因为是匀速所以合力为零,受力分析可知重力mg与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解壁虎匀速直线运动
对壁虎进行受力分析
可知F与m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故选A.2.如图所示,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弹力作用,与该弹力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发生拉伸形变B.弹簧发生压缩形变
C.该弹力是小车形变引起的D.该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小车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弹簧发生拉伸形变,弹力是弹簧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受力物体是小车.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弹簧发生拉伸形变,弹力是由弹簧发生形变而引起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3.如图所示,截面为三角形的木块a上放置一铁块b,三角形木块竖直边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现用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推动木块与铁块一起向上匀速运动,运动过程中铁块与木块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a与铁块b间不一定存在摩擦力
B.木块与竖直墙面间不存在水平弹力
C.木块与竖直墙面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宜春九中(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物理学中,把这种在实际原型的基础上,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客体称为()A. 科学假说B. 等效替代C. 理想模型D. 控制变量2. 下列物理量为矢量的是()A. 平均速度 B. 加速度 C. 路程 D. 位移3. 如图所示,是一位晨练者每天早晨进行锻炼时的行走路线,从A点出发,沿半径分别为3m和5m的半圆经B点到达C点,则他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A. 16m,方向从A到C;16mB. 16m,方向从A到C;8πmC. 8πm,方向从A到C;16mD. 8m,方向从A到C;8πm4. 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一致.现有加速度减小时的四种说法:(1)汽车的速度也减小;(2)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3)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4)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其中正确的是( )A. (1)(3)B. (2)(4)C. (1)(4)D. (2)(3)5. 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移-时间(x-t) 图线.由图可知( )A. 在t1时刻,两车相遇B. 在t2时刻,a、b两车运动方向相同C.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的速率一直比a 车大6. 一辆汽车以速度v 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20 km/h 的速度跑完了余下的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 km/h ,则v 是( )A . 24 km/h B. 35 km/h C. 36 km/h D. 48 km/h7.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s 内通过的位移是3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是1m/sB. 物体的加速度是1.0m/s 2C. 前3 s 内的位移是5.4 mD. 3 s 末的速度是4 m/s8.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位移1x 到达A 点,接着在时间T 内又通过位移2x 到达B 点,则物体( )A. 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12x x T +B. 在B 点的速度大小为2132x x T - C. 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 T D. 运动的加速度为122+x x T 9.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g =10 m/s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是竖直向下,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1s 内、2s 内、3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C. 在1s 末、2s 末、3s 末速度大小之比是1∶3∶5D. 下落开始连续通过三个5m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32)--10. 甲、乙两个物体在t=0时的位置如图a 所示,它们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b 中图线甲、乙所示,则:( )A. t=2s 时甲追上乙B. t=4s 时甲追上乙C. 甲追上乙前t=1s 时二者相距最远D. 甲追上乙前t=3s 时二者相距最远二、实验题11.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为____________(选填“交流”或“直流”)电源.(2)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不利用公式计算,通过测量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_______.A.时间间隔B.位移C.平均速度D.瞬时速度(3)电火花计时器正常工作时,其打点的周期取决于___________.A.交流电压的高低B.交变电流的频率C.墨粉纸盘的大小D.纸带的长度(4)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50 Hz的交变电流,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未画出(即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1 s),各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则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 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①图甲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B. 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斜面底端C.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6 V以下交流电源②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_______s.V=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计数点E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E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13. 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1)小球下落到达地面所用的时间;(2)小球落地时的速度.14. 汽车原来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刹车后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1)汽车经过3s后的速度大小;(2)刹车后滑行了16m时的速度大小;(3)刹车后6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15.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一个2s内的位移是9 m,第2个2s内位移为5m,求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16. A 、B 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 车在 A 车前,A 车的速度大小为 v 1=8m/s ,B 车的速度大小为v 2=20m/s ,如图所示。
[课时跟踪训练]1.(双选)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运动,并不表明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B.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其速度必将发生变化C.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其加速度必将发生变化D.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其加速度可能发生变化解析: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A对;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必然产生加速度,合力一定,加速度一定,有加速度,速度必然变化,B对,C、D错。
答案:AB2.用力推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不用力时,小车仍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可见()A.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速度的原因C.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D.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解析: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所以只有C对。
答案:C3.水平路面上加速行驶的货车,突然从车上掉下一包货物,而司机没有发现,则汽车的加速度如何变化()A.不变B.变大C.变小D.不确定解析:货车的牵引力不变,阻力变小,所以合外力变大,而质量变小,这两个因素都使加速度变大,故加速度变大,选B。
答案:B4.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F、m和a三个物理量都有直接测量的工具B.实验时为消除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要将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C.实验时重物通过细绳拉小车的力要比重物的重力小D.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F不变时的a-m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解析:力F和质量m可直接用测力计和天平测量,但a不能直接测量,故选项A错误。
若将小车一端垫高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时,就已平衡摩擦力过度了,故选项B错误。
F不变时,a与m成反比,故其图像不是直线,其实a-1m图像是直线,故选项D错误。
若重物对小车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则重物所受合力为零,它就不会拉着小车加速运动了,故选项C正确。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三(上)第四次周练物理试卷(实验班)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7为单选,其余为多选.)1.跳伞运动员以5m/s的速度匀速下降,在距地面10m处掉了一颗扣子,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地的时间为(不计空气阻力对扣子的作用,g取10m/s2)()A.1s B.2s C. D.2.如图所示,小球以某一初速度v0沿固定光滑斜面从底端向上运动,已知斜面倾角为θ=30°,小球经过时间t返回到原出点,那么,小球到达最大高度一半处的速度大小为()A.B.C.D.3.如图所示,用细绳连接用同种材料制成的a和b两个物体.它们恰能沿斜面向下作匀速运动,且绳子刚好伸直,关于a、b的受力情况()A.a受3个力,b受4个力B.a受4个力,b受3个力C.a、b均受3个力D.a、b均受4个力4.如图所示,匀质杆AB一端支在地上,另一端受一水平力F作用,杆呈静止状态,则地面对杆AB作用力的方向为()A.总是偏向杆的左侧,如F4B.总是偏向杆的右侧,如F2C.总是沿着杆的方向,如F3D.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上,如F15.如图所示,不计滑轮质量与摩擦,重物挂在滑轮下,绳A端固定,将绳B端由B移到C 或D(绳长不变)其绳上张力分别为T B,T C,T D,夹角θ分别为θB,θC,θD则()A.T B>T C>T D θB<θC<θD B.T B<T C<T D θB<θC<θDC.T B=T C<T D θB=θC<θD D.T B=T C=T DθB=θC=θD6.如图两个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它们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Q、P上,当物体平衡时上面的弹簧处于原长,若把固定的物体换为质量为2m的物体(弹簧的长度不变,且弹簧均在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再次平衡时,物体比第一次平衡时的位置下降了x,则x为()A.B.C.D.7.刹车距离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图中所示的图线分别为甲、乙两辆汽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的刹车距离s与刹车前的车速v的关系曲线,已知紧急刹车过程中车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据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的刹车距离随刹车前的车速v变化快,甲车的刹车性能好B.乙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乙车的刹车性能好C.以相同的车速开始刹车,甲车先停下来,甲车的刹车性能好D.甲车的刹车距离随刹车前的车速v变化快,甲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8.如图所示,一物块受到一个水平力F作用静止于斜面上,此力F的方向与斜面底边平行,如果将力F撤消,下列对物块的描述正确的是()A.木块将沿斜面下滑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小C.木块立即获得加速度D.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改变9.自高为H的塔顶自由落下A物的同时B物自塔底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且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若v0>两物体相遇时,B正在上升途中B.v0=两物体在地面相遇C.若<v0<,两物体相遇时B物正在空中下落D.若v0=,则两物体在地面相遇10.在倾角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用两根轻绳跨过两个固定的定滑轮接在小车上,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2m和m的物体A、B,当小车静止时两绳分别平行、垂直于斜面,如图所示.不计滑轮摩擦,现使A、B位置互换,当小车能在某位置再次静止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的质量为5mB.两绳拉力的合力不变C.原来垂直斜面的绳子现位于竖直方向D.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比原来要小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11.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7.①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和.37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4﹣L0=6.90cm d2=L5﹣L1=6.90cm d3=L6﹣L2=7.00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cm.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L.△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L=,代入数据解得△L=cm.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N/m.(g取9.8m/s2)三、计算题((8+8+9+9=34分))12.驾驶证考试中的路考,在即将结束时要进行目标停车,考官会在离停车点不远的地方发出指令,要求将车停在指定的标志杆附近,终点附近的道路是平直的,依次有编号为A、B、C、D、E的五根标志杆,相邻杆之间的距离△L=12.0m.一次路考中,学员甲驾驶汽车,学员乙坐在后排观察并记录时间,学员乙与车前端面的距离为△s=2.0m.假设在考官发出目标停车的指令前,汽车是匀速运动的,当学员乙经过O点时考官发出指令:“在D标志杆目标停车”,发出指令后,学员乙立即开始计时,学员甲需要经历△t=0.5s的反应时间才开始刹车,开始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学员乙记录下自己经过B、C杆时的时刻t B=4.50s,t C=6.50s.已知L OA=44m.求:(1)刹车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0及汽车开始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2)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的距离.13.4×100m接力赛是奥运会上最为激烈的比赛项目,有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处作了标记,当甲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立即起跑(忽略声音传播的时间及人的反应时间),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设乙起跑后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试求:(1)若s0=13.5m,且乙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则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多大?(2)若s0=16m,乙的最大速度为8m/s,并能以最大速度跑完全程,要使甲乙能在接力区完成交接棒,则乙在听到口令后加速的加速度最大为多少?14.如图所示,重物A被绕过小滑轮P的细线所悬挂,小滑轮P被一根细线系于天花板上的O点,O点处安装一力传感器.质量为10kg的物块B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O′是三根线的结点,bO′水平拉着B物体,aO′、bO′与bO′夹角如图所示.细线、小滑轮的重力和细线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均可忽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O点处安装的力传感器显示受到的拉力是F0=20N,物块B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1)重物A的质量.(2)重物C的质量和桌面对B物体的摩擦力.15.如图所示,三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B、C用水平方向轻绳通过光滑定滑轮连接,已知它们的质量m A=1kg,m B=2kg,m C=3kg,A与B、B与C、C与地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8、μ2=0.2、μ3=0.1,现对C施加水平力F将其拉动,所需F的最小值为多少?(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三(上)第四次周练物理试卷(实验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7为单选,其余为多选.)1.跳伞运动员以5m/s的速度匀速下降,在距地面10m处掉了一颗扣子,跳伞运动员比扣子晚着地的时间为(不计空气阻力对扣子的作用,g取10m/s2)()A.1s B.2s C. D.【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扣子掉下后,由于惯性保持原来向下的速度5m/s,故做初速度为5m/s、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根据位移公式求出扣子下落的时间,而跳伞爱好者仍做匀速运动,求出跳伞爱好者运动的时间,两者之差即为所求时间.【解答】解:设扣子着陆的时间为t,则:,代入数据解得t1=1s.设跳伞运动员着陆时间为t2,则:h=v0t2解得:t2=2 s而△t=t2﹣t1=1s.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图所示,小球以某一初速度v0沿固定光滑斜面从底端向上运动,已知斜面倾角为θ=30°,小球经过时间t返回到原出点,那么,小球到达最大高度一半处的速度大小为()A.B.C.D.【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小球在光滑的斜面先上滑和后下滑,两个过程的加速度相同,具有对称性,上滑和下滑过程所用时间相等,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大小,由运动学公式求出斜面的长度,再求解小球到达最大高度一半处的速度大小.【解答】解:由题得知,小球运动具有对称性,则小球下滑的时间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0.5g则斜面的长度为:L==当小球到达最大高度一半时,离斜面顶端的距离为,设此时速度大小为v,则有:得:v===选项ABD错误,C正确.故选C3.如图所示,用细绳连接用同种材料制成的a和b两个物体.它们恰能沿斜面向下作匀速运动,且绳子刚好伸直,关于a、b的受力情况()A.a受3个力,b受4个力B.a受4个力,b受3个力C.a、b均受3个力D.a、b均受4个力【考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分析】先对整体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隔离对a或b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拉力作用,从而确定a、b的受力个数.【解答】解:对整体分析,根据平衡有:Mgsinθ=μMgcosθ,解得μ=tanθ.再隔离对a分析,假设受到拉力,有:mgsinθ=T+μmgcosθ,解得,T=0.所以绳子无拉力,a、b均受三个力,重力、拉力和摩擦力.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如图所示,匀质杆AB一端支在地上,另一端受一水平力F作用,杆呈静止状态,则地面对杆AB作用力的方向为()A.总是偏向杆的左侧,如F4B.总是偏向杆的右侧,如F2C.总是沿着杆的方向,如F3D.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上,如F1【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分析】当物体受到同平面内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平衡时,三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即物体在互相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定共面共点,合力为零.【解答】解:棒受重力,拉力和地面作用力(是支持力和静摩擦力的合力),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三力汇交原理,三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只有B正确;故选:B5.如图所示,不计滑轮质量与摩擦,重物挂在滑轮下,绳A端固定,将绳B端由B移到C 或D(绳长不变)其绳上张力分别为T B,T C,T D,夹角θ分别为θB,θC,θD则()A.T B>T C>T D θB<θC<θD B.T B<T C<T D θB<θC<θDC.T B=T C<T D θB=θC<θD D.T B=T C=T DθB=θC=θD【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先根据数学知识,得出滑轮两侧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与A、B间距离和绳长的关系,分析此夹角是否变化,再对滑轮研究.根据平衡条件分析绳子张力和夹角如何变化.【解答】解:设A与B(C)间的水平距离为S,绳子长度为L.由于滑轮上张力处处大小相等,则平衡时,滑轮两侧绳子关于竖直方向对称.当绳B端由B移到C的过程中,设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由数学知识得S=L1sinα+L2sinα=Lsinα得sinα=,在此过程中,S、L均不变,则α不变,两绳之间的夹角θ=2α,可见,θ也不变,即有θB=θC.根据滑轮平衡得知,两绳的张力大小也不变,即有T B=T C.当绳B端由C移到D过程中,用同样的方法可知,sinα=,S增大,L不变,α增大,两绳之间的夹角θ增大,则有θC<θD.根据平衡条件得:2Tcos=G,当θ增大时,增大,cos减小,则知T增大,即有T C<T D.故C正确.故选C6.如图两个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它们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Q、P上,当物体平衡时上面的弹簧处于原长,若把固定的物体换为质量为2m的物体(弹簧的长度不变,且弹簧均在弹性限度内),当物体再次平衡时,物体比第一次平衡时的位置下降了x,则x为()A.B.C.D.【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当物体的质量为m时,弹簧k2处于原长,下方弹簧k1的弹力等于mg,由胡克定律求出其压缩的长度.将物体的质量增为原来的2倍时,上方的弹簧伸长的长度与下方弹簧压缩量增加的长度相等,等于物体下降的高度,两弹簧弹力之和等于2mg,再由胡克定律求解物体下降的高度.【解答】解:当物体的质量为m时,下方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x1=…①当物体的质量变为2m时,设物体下降的高度为x,则上方弹簧伸长的长度为x,下方弹簧被压缩的长度为x1+x,两弹簧弹力之和等于2mg由胡克定律和平衡条件得:k2x+k1(x1+x)=2mg…②由①②联立解得:x=;故选:A.7.刹车距离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图中所示的图线分别为甲、乙两辆汽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的刹车距离s与刹车前的车速v的关系曲线,已知紧急刹车过程中车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据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车的刹车距离随刹车前的车速v变化快,甲车的刹车性能好B.乙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乙车的刹车性能好C.以相同的车速开始刹车,甲车先停下来,甲车的刹车性能好D.甲车的刹车距离随刹车前的车速v变化快,甲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分析图象问题要首先明确两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及其含义,然后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明确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好能写出两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就明确了图象斜率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解答】解:A、汽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可知:s=,故s和v的图象是抛物线,根据抛物线特点可知a1<a2,即甲车刹车时加速度小于乙车的,乙车刹车距离随刹车前的车速变化快.故A错误.B、因为乙车的加速度大,以相同的车速开始刹车乙车先停止运动,故乙车刹车性能好,乙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故B正确,C错误,D错误.故选:B.8.如图所示,一物块受到一个水平力F作用静止于斜面上,此力F的方向与斜面底边平行,如果将力F撤消,下列对物块的描述正确的是()A.木块将沿斜面下滑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小C.木块立即获得加速度D.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改变【考点】牛顿第二定律;滑动摩擦力.【分析】将木块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方向和沿斜面方向,在垂直于斜面的平面内分析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解答】解:设木块的重力为G,将木块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方向和沿斜面向下方向,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大小为Gsinθ,如图,在斜面平面内受力如图.力F未撤掉时,由图1根据平衡条件得,静摩擦力大小f1=,力F撤掉时,重力分力Gsinθ<,所以木块仍保持静止.由图2,根据平衡条件得f2=Gsinθ,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小.由图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发生了改变.故选BD9.自高为H的塔顶自由落下A物的同时B物自塔底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且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若v0>两物体相遇时,B正在上升途中B.v0=两物体在地面相遇C.若<v0<,两物体相遇时B物正在空中下落D.若v0=,则两物体在地面相遇【考点】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分析】先求出B球正好运动到最高点时相遇的初速度,再求出两球正好在落地时相遇的初速度,分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解答】解:若B球正好运动到最高点时相遇,则有:B速度减为零所用的时间:t=…①s a=gt2…②s b=…③s a+s b=h…④由①②③④解得:v0=当ab两球恰好在落地时相遇,则有:t=此时A的位移s a=gt2=h解得:v0=A、若V o>,则两物体在b上升途中相遇,故A正确;B、若V o=,则b球正好运动到最高点时相遇,故B错误;D 、若V o =,则b 球正好运动到地面时相遇,故D 正确;C 、若<v 0<,则两物体在b 下降途中相遇,故C 正确;故选:ACD .10.在倾角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用两根轻绳跨过两个固定的定滑轮接在小车上,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2m 和m 的物体A 、B ,当小车静止时两绳分别平行、垂直于斜面,如图所示.不计滑轮摩擦,现使A 、B 位置互换,当小车能在某位置再次静止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车的质量为5mB .两绳拉力的合力不变C .原来垂直斜面的绳子现位于竖直方向D .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比原来要小【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A 、B 位置未互换时,分析小车的受力,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小车的质量,分别由A 、B 平衡,得到两绳的拉力.根据拉力的大小,确定小车再次静止平衡时两绳子的位置,运用平衡条件确定斜面的支持力.【解答】解:A 、位置未互换时,拉B 的绳子拉力大小为T B =mg ,拉A 的绳子拉力大小为T A =2mg ,对小车由平衡条件得:m 车gsin30°=T A =2mg ,则得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N=m 车gcos30°﹣T B =2(﹣1)mg 和m 车=4m ,故A 错误;BC 、使A 、B 位置互换,当小车再次静止平衡时,拉B 的绳子拉力大小为T B ′=2mg , 拉A 的绳子拉力大小为T A ′=mg ;设绳子与斜面垂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根据平衡条件得:m 车gsin30°=T A ′sin α+T B ', 解得:α=30°,故原来垂直斜面的绳子现位于竖直方向;由于两绳的夹角减小,所以两绳的合力增大,故B 错误C 正确;D 、使A 、B 位置互换后,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为N ′=m 车gcos30°﹣T A ′cos30°=mg ,故D 正确;故选:CD .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11.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 .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 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 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 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 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 2;…;挂七个50g 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 7. ①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 L 5 和 L 6 .37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d1=L4﹣L0=6.90cm d2=L5﹣L1=6.90cm d3=L6﹣L2=7.00cm.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4=L7﹣L3=7.20cm.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L.△L用d1、d2、d3、d4表示的式子为:△L=,代入数据解得△L= 1.74cm.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28N/m.(g取9.8m/s2)【考点】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分析】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是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要有估读的.2、根据指针指示的刻度读出L3和L7的值.3、按照d1、d2、d3的表达式的规律表示出d4.4、d1、d2、d3、d4中每个数据中含有4个△L.3、充分利用测量数据,根据公式△F=k△x可以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其中△x为弹簧的形变量.【解答】解:(1)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读数时估读一位,记录数据要记录到0.1mm,所以长度L5应为10.30cm,L6为12.10cm.故错误的是L5,L6;(2)根据图所示读出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L3=6.85cm,L7=14.05cm;(3)根据题意:d4=L7﹣L3=14.05cm﹣6.85cm=7.20cm.(4)d1、d2、d3、d4中每个数据中含有4个△L,故△L=,代入数据得:△L=1.74cm;(5)充分利用测量数据,d1=6.90cm=0.0690m d2=0.0690m d3=7.00cm=0.0700md4=7.20cm=0.0720mk===28N/m.故答案为:(1)L5;L6;(2)6.85,14.05(3)L7﹣L3;7.20;(4);1.74;(5)28三、计算题((8+8+9+9=34分))12.驾驶证考试中的路考,在即将结束时要进行目标停车,考官会在离停车点不远的地方发出指令,要求将车停在指定的标志杆附近,终点附近的道路是平直的,依次有编号为A、B、C、D、E的五根标志杆,相邻杆之间的距离△L=12.0m.一次路考中,学员甲驾驶汽车,学员乙坐在后排观察并记录时间,学员乙与车前端面的距离为△s=2.0m.假设在考官发出目标停车的指令前,汽车是匀速运动的,当学员乙经过O点时考官发出指令:“在D标志杆目标停车”,发出指令后,学员乙立即开始计时,学员甲需要经历△t=0.5s的反应时间才开始刹车,开始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学员乙记录下自己经过B、C杆时的时刻t B=4.50s,t C=6.50s.已知L OA=44m.求:(1)刹车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0及汽车开始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2)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的距离.【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1)学员甲在反应时间△t内,汽车做仍匀速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汽车从O到标志杆B的过程中和汽车从O到标志杆C的过程中分别列位移方程,联立求解速度和加速度.(2)先求出汽车从开始到停下运动的距离,在根据位移关系求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的距离.【解答】解:(1)根据位移公式有:L OA+△L=v0△t+v0(t B﹣△t)﹣a(t B﹣△t)2L OA+2△L=v0△t+v0(t C﹣△t)﹣a(t C﹣△t)2联立解得:v0=16 m/s a=2 m/s2.(2)汽车刹车位移:x1=64 m反应时间内汽车位移:x2=v0△t=8 m汽车停止运动时满足:L OA+3△L﹣△s=x+x1+x2解得:x=6 m.答:(1)刹车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为16m/s及汽车开始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为;(2)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的距离6m.13.4×100m接力赛是奥运会上最为激烈的比赛项目,有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处作了标记,当甲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立即起跑(忽略声音传播的时间及人的反应时间),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设乙起跑后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试求:(1)若s0=13.5m,且乙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则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多大?(2)若s0=16m,乙的最大速度为8m/s,并能以最大速度跑完全程,要使甲乙能在接力区完成交接棒,则乙在听到口令后加速的加速度最大为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1)甲追上乙时,位移之差等于s0,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抓住位移关系求出追及的时间,从而求出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2)甲、乙的最大速度:v甲>v乙,所以在完成交接棒时甲走过的距离越长,成绩越好.因此应当在接力区的末端完成交接,且乙达到最大速度.通过乙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加速的时间和匀速的时间,求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解答】解:(1)设经过时间t,甲追上乙,根据题意有:vt﹣=s0,将v=9m/s,s0=13.5m代入得:t=3s,此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s=L﹣=20﹣=6.5m(2)因为甲、乙的最大速度:v甲>v乙,所以在完成交接棒时甲走过的距离越长,成绩越好.因此应当在接力区的末端完成交接,且乙达到最大速度v乙.设乙的加速度为a,加速的时间,在接力区的运动时间t=,∴L=at12+v乙(t﹣t1),解得:a=m/s2=2.67 m/s2答:(1)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6.5m.(2)乙在听到口令后加速的加速度最大为2.67 m/s2.14.如图所示,重物A被绕过小滑轮P的细线所悬挂,小滑轮P被一根细线系于天花板上的O点,O点处安装一力传感器.质量为10kg的物块B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O′是三根线的结点,bO′水平拉着B物体,aO′、bO′与bO′夹角如图所示.细线、小滑轮的重力和细线与滑轮间的摩擦力均可忽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O点处安装的力传感器显示受到的拉力是F0=20N,物块B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1)重物A的质量.(2)重物C的质量和桌面对B物体的摩擦力.【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分析】(1)对滑轮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与O′a绳的拉力关系,求出O′a绳的拉力,重物A的重力大小等于O′a绳的拉力大小;(2)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根据平衡条件求出绳子的拉力和绳O′b的拉力;再根据物体B平衡求出桌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解答】解:(1)设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与O′a绳的拉力分别为T1和T,则有:2Tcos30°=T1得:T=20N.重物A的质量m A==2kg;(2)结点O′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根据平衡条件得,绳子的弹力为:F1=Tcos60°=10N.。
宜春市第九中学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一上学期化学第四次周练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Cl-35.5 K-39 Mn-55 Fe-56 Ag-108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有关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SiO2与CO2相似,由一个硅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SiO2分子B. 硅酸盐都不溶于水,它是水泥、陶瓷、玻璃的主要成分C. 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任何酸D. 硅元素是构成矿物岩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化合态主要是氧化物和硅酸盐2.将氯水分别滴入下列各选项所述的溶液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3、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下列哪种药品不能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配制的是()A. Na2SO4B. NaClC. AgNO3D. AlCl34.下列溶液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保存的是()①稀硫酸②NaOH溶液③氢氟酸④浓盐酸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②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B. Cl2和NaCl中均含有氯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C. 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D. 1.12 L Cl2含有1.7N A个质子(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6.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 Al→Al2O3→Al(OH)3→AlCl3B. Si→SiO2→Na2SiO3→H2SiO3C. Cl2→HCl→MgCl2→Mg(OH)2D. Fe2O3→Fe→FeCl3→FeCl27.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B. 二氧化硅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C. 制普通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D. 高岭土[Al2(Si2O5)(OH)4]用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8.有以下六种饱和溶液①CaCl2;②Ca(OH)2;③Na2SiO3;④Na2CO3;⑤NaAlO2,分别持续通入CO2,最终不会得到沉淀或析出晶体的是()A. ①②B. ③⑤C. ①③D. ④⑤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 二氧化硅溶于烧碱溶液中:SiO2+2OH-==SiO32-+H2OB.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2CO2==Ca2++2HCO3-C. 向FeCl2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氯水:Fe2++Cl2==Fe3++2Cl-D.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2Na++CO32-+H2SiO3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新制氯水含有Cl2、HCl、HClO、H2O分子B. 展示的青铜器上有一层绿色物质可能是碱式碳酸铜,此绿色物质不溶于盐酸C. 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为Cl2D. 新制氯水滴到紫色石蕊试纸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11.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记录不正确的是()A. 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B. 红热的铁丝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绿色的烟C. 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苍白色D. 常温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2体积氯气,得到氯水12.右图A处通入Cl2,当关闭B阀时,C处湿润的红布条没有明显变化,当打开B阀时,C 处的湿润红布条逐渐褪色。
2017-2018高一物理第四次月考试题(带答案江西上高二中)2020届高一年级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1—5单选,6—10多选,共40分)1.关于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率变化越快B.向心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越快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D.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劲度系数为k=100N/m的一根轻质弹簧,原长为10cm,一端栓一质量为0.6kg的小球,以弹簧的另一端为圆心,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角速度为10rad/s,那么小球运动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A.15NB.10NC.6ND.以上答案都不3.如图所示,有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均匀的大球体。
从中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小球体,并在空腔中心放置一质量为m的质点,则大球体的剩余部分对该质点的万有引力大小为(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A.B.C.D.04.现有中子星(可视为均匀球体),它的自转周期为T0时恰能维持星体的稳定(不因自转而瓦解),则当中子星的自转周期增为T=2T0时,某物体在该中子星“两极”所受重力与在“赤道”所受重力的比值为()A.5/4B.3/2C.2D.4/35.如图所示,一倾斜的匀质圆盘垂直于盘面的固定对称轴以恒定的角速度转动,盘面上离转轴距离2.5m处有一小物体与圆盘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物体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盘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0°,g取10m/s2.则ω的最大值是()A.0.5rad/sB.1.0rad/sC.3rad/sD.5rad/s6.假如一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根据公式v=ωr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B.根据公式F=m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C.根据公式F=G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D.根据上述B项和C项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7.已知引力常量G、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仅利用这三个数据,可以估算出的物理量有()A.月球的质量B.地球的质量C.地球的密度D.月球绕地球运行加速度的大小8.如图所示,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金属小球P,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金属块Q上,Q放在带小孔(小孔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小球在某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现使小球在一个更高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而金属块Q 始终静止在桌面上的同一位置,金属块Q与小孔间的细线视作与桌面平行,则改变高度后与原来相比较,下面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细线所受的拉力变大B.小球P运动的角速度变大C.Q受到桌面的静摩擦力变小D.Q受到桌面的支持力变大9、英国特技演员史蒂夫特鲁加里亚曾飞车挑战世界最大环形车道.如图所示,环形车道竖直放置,半径为6m,若汽车在车道上以12m/s恒定的速率运动,演员与汽车的总质量为1000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A.汽车通过最低点时,演员处于超重状态B.汽车通过最高点时对环形车道的压力为1.4×104N C.汽车在环形车道上的角速度为1rad/sD.若要挑战成功,汽车在最高点的速率不可能低于12m/s的恒定速率运动10.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同步通信卫星的质量为m,运动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
宜春九中2020届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数学周练试卷考试时间:100分;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已知全集,集合,则等于A。
B。
C. D。
2.已知,则的大小关系为A。
B。
C。
D.3.已知函数对任意恒有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
4.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母线与轴所成的角为A. B. C. D。
5.如图中的几何体是由下面哪个三角形绕直线旋转所得到的A。
B. C。
D。
6.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16,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是3cm,则圆台的母线长是A. 9cmB. 10cmC. 12cmD. 15cm7.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2cm,它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原平面图形的周长是.A.12B.16C.D.8.已知某锥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则该锥体的俯视图不可能是A。
B.C. D.9.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如图所示,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H分别是上的点,且.,则直线FH与直线A. 平行B。
相交C. 异面D。
垂直10.正方体棱长为分别是棱的中点,则过三点的平面截正方体所得截面的面积为A. B.C.D 。
11.四位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他们按照各自的爱好选择了形状不同、内空高度相等、杯口半径相等的圆口酒杯,如图所示,盛满酒后他们约定:先各自饮杯中酒的一半设剩余酒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为,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B.C 。
D.1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G 是EF 的中点,现在沿AE 、AF 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空间图形,使B 、C 、D 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H ,那么,在这个空间图形中必有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13.用a 、b 、c 表示三条不同的直线,y 表示平面,给出下列命题:若,则; 若,则;若,则; 若,则.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A. 所在平面B. 所在平面 C 。
宜春市第九中学(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一物理第四次周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每小题4分,共40分,其中1-7为单选题,8-10题为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得得0分)
1.下列几个关于力学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米、千克、牛顿等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沿垂直斜面的分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 .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
D .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任何角度
2.伽利略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释放后运动至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减小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对比三次实验结果,可直接得到的结论是()
A .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可以上升到比O ′点更高的位置
B .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 .小球受到斜面的阻力越小,其上升的位置越高
D .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3.水平桌面上覆盖有玻璃板,玻璃板上放置一木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块的弹性形变要恢复造成的,因为玻璃板没有形变
B .木块的重力就是木块对玻璃板的压力
C .木块对玻璃板的压力与玻璃板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 .木块对玻璃板的压力大小等于玻璃板对木块的支持力大小,因此二者合力为零
4.如图所示,轻绳AD 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 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10kg 的物体,∠ACB=30°;轻杆HG 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 通过细绳EG 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角,轻杆的G 点用细绳FG 拉住一个质量也为10kg 的物体,g=10m/s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横梁BC 对C 端的弹力大小为3100N
B .轻杆HG 对G 端的弹力大小为100N
C .轻绳AC 段的张力与细绳EG 的张力之比为2:1
D .轻绳AC 段的张力与细绳EG 的张力之比为1:2
5.质量为m 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13
g ,g 为重力加速度,则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
A .13mg
B .2mg
C .mg
D .43
mg
6.如图所示,在光滑竖直墙上,用轻绳悬挂一个重球,这时墙对重球的弹力为N ,轻绳对球的拉力为T 。
若其它条件不变,使轻绳加长悬挂重球,则()
A .N 、T 都减小
B .N 、T 都增大
C .N 、T 的合力将减小
D .N 、T 的合力将变大
7.如图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0.2的水平面上,质量m =2kg 的物块与水平轻弹簧相连,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θ=45°角的拉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水平面对物块的弹力恰
好为零,g 取10m/s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轻弹簧的弹力大小为20N
B .当撤去拉力F 的瞬间,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 2,方向向左
C.若剪断弹簧,则剪断的瞬间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方向向右
D.若剪断弹簧,则剪断的瞬间物块的加速度为0
8.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 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 =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8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9.有关下面的物理量和单位的归属情况正确的是()
①密度②牛③米/秒④加速度⑤长度⑥质量⑦千克⑧时间
A.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①⑤⑥⑧
B.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⑦
C.属于国际制单位的是②③⑦
D.属于国际制单位的是④⑤⑥
10.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悬挂的摆球相对小车静止并与竖直方面成θ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一定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gtan θ,方向向左
C.悬绳的拉力一定大于小球的重力
D.小球所受合外力方向一定向右
二、实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1.(4分)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第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第二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对第二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填字母代号)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填字母代号)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12.(18分)用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1)下面列出了一些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砂和砂桶.除以上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
A.天平(附砝码) B.秒表
C.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 D.低压交流电源
(2)实验中,需要平衡小车和纸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正确的做法是()A.小车放在木板上,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放在木板上,挂上砂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砂桶的作用下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