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 格式:ppt
- 大小:353.00 KB
- 文档页数:49
2011-06高教前沿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文/杨渊艺王翡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
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
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
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
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
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
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标签: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1.介绍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
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
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1304-1307:Chapter 7,Book 1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双关语的可译与不可译辨析摘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话题。
双关语的翻译无疑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可译性有一定的限度,但是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双关语;翻译的本质1.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赵彦春的《翻译归结论》一书有助于我们把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看清楚。
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意图只要能够传达,一方的意图能够被另一方领会,交际达到了目的,翻译也达到了目的。
如同交际行为能传达交际意图一样,翻译在本质上是可译的,可译性是绝对的,而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这是符合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规律的。
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而现在不可能的是,将来会成为可能。
同理,语言的翻译也是如此。
一种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东西,肯定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在碰到翻译的难题时,不可以气馁,不可随便得出不可译的结论。
2.双关语的特征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一明一暗双重意义,既引人注意,又能引起联想。
2.1谐音双关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此类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
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字里行间巧妙地嵌入一对谐音字ears-years,充分暗示了该产品悠久的历史,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2.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
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该句的妙处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句中deal的三种含义,“做买卖”、“一笔好买卖”和“许多”。
a good deal构成一个绝妙的双关。
2.3语法双关由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
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This can.(旁边画有一罐啤酒)这是一则Lager牌淡啤酒的广告。
哲学视角阐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作者:周海英高华丽单位: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维特根斯坦的“说”与“不可说”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多处谈到了不可说的东西“,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不可说的东西”是什么呢?在他看来,能用语言或逻辑形式表达或分析的,是可说的,但逻辑形式本身正如摹画的形式,是无法言说的。
以往哲学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产生的。
(杨寿堪,2011)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实证科学才能摹画世界,“善的本质和事实没有任何关系”。
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凡是自然科学命题,是可说的,自然科学命题之外是不可说的。
(杨寿堪,2011)美学伦理学都不是实证科学,因此“不可说”。
“真正说来,哲学的正确方法如此: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事情,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事情。
”(Wittgenstein,1992)“可说”的涵义,是指能够用一般的语言,即语言哲学中所述的命题,来进行描述。
可说,就是能成像的。
可说的进一步解释就是最终能显示或能得到映射的,可捉摸的,否则就是妄说,即“不可说”。
“推而论之,不可说的即为虚的抑或隐的东西。
”(董惠宁,2010)维特根斯坦的“说”与“不说”与中国传统哲学观中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提出的“道”,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论,意即诸如美学伦理学,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
从美学欣赏角度看语言文字,语言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根据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以全新的身份参与阅读的,读者原来累积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体验会在其阅读活动中融入到现在的阅读中,姚斯将其称为“读者的前理解”。
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角度看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作者:丁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本文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造成的障碍。
认为不可译性通过再创造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古诗词;翻译作者简介:丁媛(1983-),;女,西安人,助教,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3-01一、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卡尔·威廉·冯·洪堡在对语言本质特性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一种辩证的观点对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
他将语言视为两个方面的统一:既将语言视为一个系统,同时又将语言视为一个具体操作过程,即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根据这种语言观,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二元理论。
洪堡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将语言与世界观相联系。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形态各异的世界观,才造成各种语言之间的实质性差异,而这种语言的实质性差异又导致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即人类语言之间是没有共性的,这是支配人类语言的法则。
因此,原作与译作之间自然不会存在可能进行翻译的融合关系,两者之间必定存在本质的区别。
我们可以看出不可译性是洪堡将语言系统视为交际的符号工具而得出的结论,是以一种相对的观点得出的结论。
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具体言语中静止的和动态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所有语言又都是可译的。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却正强(仰恩大学 福建泉州362014)摘 要: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历来是翻译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文章梳理了翻译史上各流派的相关观点,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与实质,以期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0)02-0060-0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一直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中外先后有多个翻译流派,各个名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证,至今这场论战也没有彻底地偃旗息鼓。
它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并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有必要重新梳理翻译史上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流派梳理1.20世纪以前西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早在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就对诗歌翻译发表了比较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通过翻译,原诗的许多特征,如韵律和美感都会在译文中流失,因此,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
[1]在他提出这一观点后,“从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论战就拉开了序幕”。
[2]后来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但丁“文学不可译”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问题,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作品只能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风貌。
[3]但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另一位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则提出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观点相对立的看法。
他提出了有效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能的观点,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处理原文的自由。
[4]他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得到了强调语言共性的现代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如费道罗夫、雅科布逊、奈达和纽马克的继承和发挥。
17世纪英国著名翻译家德莱顿认为,译者就好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他可以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的动作优美。
[5]他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译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有三:认知表达功能( 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文化功能( culture function)和艺术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
这三个语言功能是层层递进的,因而也就寓意了翻译过程中要跨越的三道坎。
通常认为,认知表达功能是可译的( general translatability) 。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指代的社会符号,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共同情感,另一个民族语言中必定有它所对应的对等语。
人类的遗传方面、历史方面、情感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是共通的,这些普遍存在的对等语在哪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其相对应的对等语。
承认这一点是翻译之所以存在、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的理论基础。
例如,我们来看一下Robert Burns 写的那首荡气回肠的A Red, Red Rose的其中一段: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a. the seas gang dry. 我漂亮的姑娘如此美丽, 我深深地爱着你, 我将永远爱你, 亲爱的, 直到海水干竭。
这其中的意像具有高度的可译性,在翻译语中,我们也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不渝的爱情,其可译性可以归结为诗中所用的海水枯竭的形象,具有人类普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
在讲不同语言人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关于认知的同一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同构。
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
语言的第二个功能:文化功能对于翻译来讲,就存在着相对可译性( relative translatability)这一障碍了。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 年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