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35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摘要: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翻译文本的内容,是否能在源语与译语间找到相对应的翻译。
文章主要探讨哪些情况下翻译不可译以及不可译之原因,有哪些策略来解决翻译不可译的现象。
但在现实翻译实践过程中,总能找到相适应的翻译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以满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都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关键词: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实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5-0096-02(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王顺航一、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源语言和源语文化,有其独特性。
文化作为社会背景,是受历史因素影响的。
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语言作为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方式,在不同使用者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文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衍生,自然也保留了语言的这些差异性。
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最终都是落实在字面上呈现出来的,所以都可以归属于文字一类的翻译。
我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时,会有几种表达功能上的分类:一类是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一类是culture function ;还有一类是aesthetic function 。
第一类认知表达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可译的。
因为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共有的事物和共同的情感,不同民族间都有相同的对等语与之对应。
人类在某些方面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对等语,例如:感情方面、历史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点的普遍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类文化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部分可译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着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以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
这一复杂体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有一部分是共通的,另外一部分则是某一特定文化圈层所独有的。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赵彤贾欢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03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差异非常大的语言,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的情况,但是不可译并不意味着放弃翻译。
因此,对不可译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得出英汉互译中不可译情况的挽救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翻译;英汉互译;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22-02一、翻译的不可译性概述(一)不可译性的提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研究《圣经》的拉丁文译文时,发现《圣经》的译文失去了原文的一些特征和意义,于是提出翻译的不可译性。
英国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约翰·德莱顿于17世纪提出,译者就像戴着脚铐在绳子上跳舞,他能够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举止优美(Lefevere,2004:23)。
在德莱顿看来,翻译中无法一概直译,翻译的可译性也是有限度的。
而在我国,著名译经师玄奘在将经书翻译成梵语时总结出了“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即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提倡在这五种情况下不能强行翻译(却正强,2010:5)。
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鲁迅也曾说过“翻译宁信而不顺”,同样肯定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不可译性的原因德国语言学家洪宝提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独特的,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因而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物。
”(Lefevere,2004:65)每种语言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等,而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绝大多数语言成分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进一步增加了翻译中不可译的因素。
如此一来,在英汉互译中必然存在源语言特征和意义的流失,如源语中暗含的幽默、劝诫讽刺之类的意味,使译文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使译文变得生涩难懂,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2442020年18期总第510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英汉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文/葛纯健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只要人们有沟通交流的需要,翻译活动就会不断发展。
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语言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差异,译者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翻译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便是翻译研究中长期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这一矛盾实质就是指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即能否将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而又准确地再现出来。
二、翻译的可行性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手段,人们的思维活动又具有统一性,加上各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基础。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对背景、习俗以及文化等的认识会越来越同一,即使各民族语言存在某些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互译。
也就是说,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翻译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的可行性深信不疑,翻译理论也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认为,有效的翻译活动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可能。
随后强调语言共性的翻译学者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本亚明也曾阐述过语言翻译的可行性问题,在他看来,原作通过可译性与译作相联系,所以翻译的可行性是第一位的,不可行性是第二位的。
三、翻译的不可行性随着翻译可行性论述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人们无法借助翻译语言进行直接交流,这就在理论上否认了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由于英汉地域文化等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也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可行性。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历史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语言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英汉互译时往往难以对源语文本进行准确的翻译与理解,这就反映了英汉翻译的不可行性。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即便在同一种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不可能存在。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原因;分析补偿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翻译也变得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翻译的定义,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阐述如下:“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最贴近”就说明二者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产生的两个文本永远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达到的绝对值。
能对等的部分即为可译,不对等的地方理论上即是不可译。
一、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不可译现象1.英译汉——“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The letter B.”把这则谜语翻译成汉语是这样子的:——“什么使得马路变宽?”——“字母‘B’。
”相信很多中国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会觉得奇怪,因为这则谜语是根据英语单词的拼写规则编成的,译成中文自然显得不伦不类。
2.汉译英拆字是汉语特有的玩艺,几乎翻译不了。
请看下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为奴。
如照字面意义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则汉语的妙处完全丧失,因为人曾合为“僧”字,人弗合为“佛”字,女卑合为“婢”字,女又合为“奴”字,这些英文都无法译出。
二、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1.语言文字的差异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致了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
1)文字上的不同众所周知,汉语是表意文字、声调语言;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调语言。
2019年04期总第444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互译——翻译策略探析文/栗心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和汉藏语系,且汉语属于句首开放式结构,英语属于句尾开放式结构。
其语音系统和修辞方法等方面也迥然不同,译者在中英文本互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译文受众的不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符合其阅读习惯,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直译;意译【作者简介】栗心生(1980.06-),男,汉族,山东德州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翻译的基本概念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翻译以及自己所要进行的翻译活动的目的,然后根据翻译目的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叶子南(2008:3)认为翻译不仅只是两种语言文字上的转换,还应当包某一种语言文字内部变体间的转换。
他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两类。
他认为大部分的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语际翻译),但也存在着少量的语内翻译,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待译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翻译活动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卞建华(2008:16)p16)将翻译活动分为了三类,一是译者深刻理解待译文本,忽略其语言形式,深入挖掘其语言文字的思想内涵,将其用目的语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二是将待译文本的语言文字所携有的文字符号或数码在目的语文本中用语言呈现出来;三是指译者本身,译者本身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活动成功的关键。
《译学词典》(2004)则将翻译的含义扩大为五层:翻译过程(translating);翻译行为(translate/interpret);翻译者(translator/interpreter);译文或译语(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翻译工作(事业)(translation)。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却正强(仰恩大学 福建泉州362014)摘 要: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历来是翻译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文章梳理了翻译史上各流派的相关观点,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与实质,以期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0)02-0060-0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一直是翻译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中外先后有多个翻译流派,各个名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证,至今这场论战也没有彻底地偃旗息鼓。
它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并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有必要重新梳理翻译史上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合理、准确的翻译观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流派梳理1.20世纪以前西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早在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就对诗歌翻译发表了比较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通过翻译,原诗的许多特征,如韵律和美感都会在译文中流失,因此,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
[1]在他提出这一观点后,“从此,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论战就拉开了序幕”。
[2]后来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对但丁“文学不可译”的观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问题,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作品只能是艺术的再创造,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风貌。
[3]但欧洲中世纪意大利另一位翻译理论家阿雷蒂诺则提出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观点相对立的看法。
他提出了有效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能的观点,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处理原文的自由。
[4]他的这一观点在20世纪得到了强调语言共性的现代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如费道罗夫、雅科布逊、奈达和纽马克的继承和发挥。
17世纪英国著名翻译家德莱顿认为,译者就好像戴着脚镣在绳子上跳舞,他可以小心翼翼避免摔下来,但不能指望他的动作优美。
[5]他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译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最初框架: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
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3、习俗文化差异、、、4、宗教文化差异、、、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1、修辞不可译2、习语不可译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
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
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
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
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
二十个翻译术语解释1.归化:“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语文化”【Lawrence Venuti】即在翻译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作品。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的目的是力求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2.异化:“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Lawrence Venuti】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异化可以很好的保留或传递原文文化内涵,但对不熟悉源语的读者而言阅读有一定难度。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它们共同构成的跨语言语境中进行的意义交流。
语际翻译更关注如何在更为广阔的地平域和更广阔的(跨)文化天地中实现异质语言的相互对接和转换----以意义为标尺,以交流为目的的语符转换。
对地域性的倾向。
(简单来说,语际翻译就是不同语际之间的翻译活动)4.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某一种语言内部为着某种目的进行的词句意义的转换。
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师徒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
对历史性的关注。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5.连续传译:又称“交替传译”或“即席口译”,简称“连传”或“交传”,它是在发言人讲完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后,由译员进行翻译。
这种口译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下采用,如演讲、祝辞、授课、谈判、情况介绍会、会议发言、新闻发布会等。
一般认为,连续传译的正式职业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大批量地正式使用连续传译。
6.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