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40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径路选择对慢性额窦炎治疗效果的影响目的:观察通过两种不同手术径路的选择对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额窦开放术的最佳路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慢性额窦炎住院患者64例(102侧),按CT 扫描结果分为对照组(行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和观察组(行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9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5侧(10.42%),对照组复发7侧(12.9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丘径路及钩突径路下的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炎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对术前CT提示鼻丘气化良好的患者可优先考虑选择鼻丘径路进行手术。
标签:鼻内镜额窦开放术;鼻丘径路;钩突径路;额窦炎慢性额窦炎是指急性额窦炎未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发作30 d后仍有炎症存在者,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
慢性额窦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患侧头痛,眼眶、前额等处闷胀,严重时引起视力下降,影响患者睡眠,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关注[2]。
目前,对于慢性额窦炎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其中非手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安全性高,对于早期、轻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其他患者疗效并不显著。
手术治疗分为鼻外手术、额窦鼻内手术等,鼻外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影响美观、住院时间较长等不足遭到患者质疑。
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的提高和鼻内镜手术器械的发展,对鼻内镜下额窦解剖有了新的认识,创伤小、疗效好的鼻内镜微创治疗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3]。
鼻内镜微创治疗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额窦引流通道,但由于额窦开口复杂多变,自然口大小不一,引流通道狭窄且长,额气房种类多,与前颅底、眶纸板等重要结构相邻,对操作要求高,慢性炎症造成的额窦口黏膜水肿、自然口闭塞,炎症可加重局部出血使手术视野差,一旦手术不当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4]。
鼻内镜下两种入路额窦开放术王德利;房振胜;杜志华;张岗;宫政【期刊名称】《中国内镜杂志》【年(卷),期】2013(019)005【摘要】目的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总页数】4页(P530-533)【作者】王德利;房振胜;杜志华;张岗;宫政【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3【相关文献】1.鼻腔鼻窦良性骨源性肿瘤鼻内镜下两种入路手术的比较 [J], 胡伟2.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患者的效果 [J], 李志伟;杜伟强;缪琴3.0度镜引导下改良鼻丘入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疾病临床疗效 [J], 游艳4.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比较 [J], 苏少武;杨培新;谢飞虎;吴创奇5.鼻内镜下鼻丘入路开放额窦手术体会 [J], 孙秀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额窦开放术的临床分析周立辉;葛前进;王戬【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年(卷),期】2013(21)2【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径路额窦开放术的疗效,总结额窦开放的策略及技巧,以提高额窦开放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9月~2010年9月间经鼻内镜行额窦开放术496例(718侧),其中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232例(348侧),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264例(370侧),术后随访6~18个月.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钩突径路组有放率91.67%,鼻丘径路组有效率92.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8,P>0.05):②手术并发症:钩突径路组脑脊液鼻漏1例(1侧),筛前动脉损伤2例(2侧),单纯眶周青紫5例(6侧),术后窦口狭窄7例(10侧);鼻丘径路组鼻泪管损伤1例(1侧),单纯眶周青紫5例(7侧),术后窦口狭窄8例(9侧).结论以钩突上端和以鼻丘气房为标志均能准确定位额窦开口,并行额窦开放术,二者各有其优点,可以依据鼻窦解剖,术者经验来选择.当然,手术中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则更好.%Objective To obser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nasal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FS) surgeries with differential surgical approaches,summarize the skills of FS opening,and improve its success rate.Methods 496 patients (718 sides) with transnasal endoscopic FS surgery from 2003 to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which were performed in 232 patients (348 sides) of surgical procedure through uncinate process and 264 patients (370 sides) were treated through agger nasi cell.The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compared,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fficacy were also analyz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6 to 18 months.Results They were followed-up 6~18 months,average 12 months.The effective rates of surgical procedure through uncinate process and agger nasi cell are 91.67%and 92.70%,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ate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2=0.268,P>0.05).Surgical complications:1 case (1 side)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2 cases (2 sides) with anterior ethmoid artery injury,5 cases (6 sides)with simply periorbital bruising in the surgical procedure through uncinate process and 7 cases (10 sides)osteal stenosis at frontal sinus orifice in postop.There werel case (1 side)with nasolacrimal duct injury,5 cases (7 sides)of simple periorbital bruising inthe surgical procedure through agger nasi cell and 8 cases (9 sides)osteal stenosis at frontal sinus orifice in postop.Conclusion The two approaches with uncinate process or agger nasi cell can accurately locate the FS opening,and perform well the FS surgery.Both of them have their advantages,and can be chosen by sinus anatomy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ic combination of both can be better certainly.【总页数】4页(P111-113,94)【作者】周立辉;葛前进;王戬【作者单位】解放军150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洛阳,47103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洛阳,47103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南洛阳,47103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联合中鼻甲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的疗效 [J], 刘小晶;文凤妮;唐利衡2.术前CT扫描对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径路选择的作用 [J], 陈泽;梁敏志;钟兆棠;陈声伟3.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40例分析 [J], 罗伟;卢建鹏4.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径路选择对慢性额窦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J], 姚敏;叶辉;叶伟伟;庄标5.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 [J], 王秋萍;季俊峰;李泽卿;王天友;江满杰;石宇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观察黄灼良;张学斌;孙文【摘要】探索慢性额窦炎患者采用经鼻内镜的额窦开放术治疗效果.在我院收治的慢性额窦炎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2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86.67%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1.67%,P<0.05.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治疗中,经鼻内镜下的额窦开放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03【总页数】3页(P509-511)【关键词】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慢性额窦炎;并发症【作者】黄灼良;张学斌;孙文【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东深圳 518118;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东深圳 518118;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东深圳 518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9慢性额窦炎是头颈-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传统药物疗法安全性高,但是效果不明显,传统的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
随着鼻内镜的引入,人们对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病理结构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也使得鼻腔、鼻窦的手术方法更为完善[1]。
若手术不当则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需彻底清除额隐窝气房,探寻额窦开口并且保持引流的通畅。
额窦炎的手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到现如今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本研究旨在研究该术式的价值。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 2013 年 5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的慢性额窦炎患者中随机选出 12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经长期的药物治疗无效。
临床论著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治疗慢性额窦炎吴四海 肖大江3 朱国臣 袁 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无锡 214002)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丘径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疗效。
方法 对慢性额窦炎27例在鼻内镜下通过切除鼻丘气房暴露额窦开口,开放额窦。
结果 27例全部开放成功。
除3侧眶周青紫外,无并发症发生。
鼻内镜检查额窦口引流良好。
27例术后随访6个月,18例额窦炎症状全部消失,7例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
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微创治疗慢性额窦炎手术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内窥镜; 鼻丘; 慢性额窦炎 中图分类号:R765.9;R765.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6604(2008)03-0271-02En dos cop i c Fr on ta l S i n us Surger y thr ough the Agger Na si C ell W u S iha i,Xiao D a ji a ng,Zhu Guochen,et al.Depa rt m ent of O torhinola ryngology,W uxi Seco nd Hospita l,N anjing M edica l U niv ersity,W uxi214002,China【Abstra c t】 O b ject i ve T 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 i c frontal sinus surge ry thr ough the ag ge r na si ce ll. M e thod s T wenty2sev en pa tients with chronic fr ontal sinusitiswere trea ted with endoscop i c fronta l sinus s urgery.T he frontal si nuswas o pened by re secting the ag ge r nasi cell. Re sults The fr ontal sinus were opened success fully in all the pa tients.No co mp lications occurred excep t peri orbital bruisi ng in3eye s.Na s end o s copy sho wed tha t the frontal si nus dra i nage pa t hway was nor m al afte r the o pe ra ti on.Duri ng a62month foll ow2up,the sy mpto m s of the fronta l sinus disappeared in18of the pati ents,i mp roved in7,and we re not chang ed in2. C onc lusi on s Endoscopic fronta l si nus surgery through the agger nasi ce ll is effective for chronic fr ontal sinusitis. The m ethod is wort h be ing wide ly us ed.【Key W or ds】 Endoscopy; Ag ge r nasi cell; Chronic fronta l sinusitis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是鼻内镜鼻外科的热点,也是难点,被认为最有挑战性[1]。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胡洪义【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18【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方法将88例慢性额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8例)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对照组(40例)行额窦前壁骨瓣进路填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 in treating chronic frontal sinusitis. Methods 88 cases of chronic frontal sinus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ial group( 48 cases )of nasal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of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frontal sinus obliteration bone flap approach.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and the total efficacy were of the tri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lic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5 ).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frontal sinus surgery in treating chronic frontal sinusiti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indices of the patients.【总页数】2页(P3130-3131)【作者】胡洪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科,深圳,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杜国平2.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观察 [J], 黄灼良;张学斌;孙文3.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王竹樵4.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口置管治疗慢性额窦炎 [J], 谢瑞昀;黄恩恩;朱友莲5.慢性额窦炎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临床研究 [J], 赵东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40例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69侧)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病变性质、术前CT检查及术中所见决定行DraftⅠ型或Draft Ⅱb型额窦开放术。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治愈49侧(71.0%),有效17侧(24.6%),无效3侧(4.4%),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鼻丘径路治疗额窦病变是一种术野宽敞、操作容易、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方法。
标签:内窥镜检查;额窦;鼻丘;手术额窦手术是鼻内镜手术中的难点,主要原因是额窦引流通道狭长,解剖变异大,术后额窦口易狭窄或闭锁导致额窦引流障碍,手术失败,且额窦口毗邻前颅底、眶纸板、筛前动脉等重要结构,操作不慎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基于上述情况,手术医生由于解剖不熟悉,为了规避风险,操作保守,导致术中气房清除不彻底,出现术后复发,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就成为鼻科医生的共同追求目标。
Wormald[1]指出鼻丘在额窦开放术中能发挥核心作用。
笔者选择一部分患者采用鼻丘径路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番禺区中心医院行鼻内镜下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的40例患者。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证实69侧额窦、额隐窝存在病变,均可辨认鼻丘气房。
其中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37例(66侧),其中8例有前期手术史,9例有变应性鼻炎,4例有变应性鼻炎及哮喘,1例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1例(1侧)额窦内有骨瘤;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3侧)。
全部于全麻下手术,术前给予抗生素口服、鼻用激素喷鼻治疗至少1周,对于全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患者,及部分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60 mg,q d)1周。
根据病变性质、术前CT检查及术中所见完成鼻内镜下鼻丘径路Draft Ⅰ型(51侧)或Draft Ⅱb型(18侧)额窦开放术。
1.2 手术方法(1)切除钩突,注意保留钩突上端附着部分;(2)用咬骨钳切除中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上颌骨额突)连接处上方的黏膜及骨质(即鼻丘气房前壁),高度尽量向上达额骨鼻突;(3)去除鼻丘气房的底壁和后壁,可用弯吸引器、长弯刮匙或长弯探针骨折气房骨质,然后用钳夹除骨折的碎片,对于一些简单病例,此时已可见额窦口,手术完成;(4)部分患者在切除鼻丘气房后,仍可能有钩突上端、各型额筛气房、终末气房、眶上气房、筛泡、筛泡上气房等结构阻塞额窦口,此时需按上述方法逐一去除气房骨质方可充分暴露额窦口。
对于较复杂的病例,上述步骤常无法获得足够宽敞的视野和操作空间来完成手术,需行Draft Ⅱb型额窦开放手术,具体步骤如下:(1)用咬骨钳或磨钻去除上颌骨额突达眶纸板;(2)切除中鼻甲前上部,从前向后范围约15 mm,用磨钻去除中鼻甲附着部对应的额窦底壁,向内达鼻中隔;(3)如果上颌骨额突(额嘴)较厚导致额窦口前后径较窄,可再用磨钻磨除其部分骨质以扩大额窦口前后径。
这种术式可称为扩大的鼻丘径路额窦手术[2]。
1.3 术后治疗术后予抗生素至少2周;鼻用激素喷鼻至少3个月;对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的患者继续口服糖皮质激素1周;对于有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伴哮喘病史的患者酌情予抗组胺药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定期鼻内镜下鼻腔清理。
1.4 结果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下检查额窦口、额窦内黏膜上皮化良好。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额窦内黏膜轻度水肿,无脓性分泌物;额窦口无狭窄。
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额窦内黏膜高度肿胀、息肉样变,可见脓性分泌物。
2 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额窦开放,乳头状瘤、骨瘤均彻底切除。
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治愈49侧(71.0%),有效17侧(24.6%),无效3侧(4.4%),总有效率95.7%。
无效的3侧均是有前期手术史,此次手术采用Draft Ⅱb型术式的病例,其中2例术后额窦口无狭窄,但窦内黏膜仍肿胀、息肉样变,1例额窦口闭锁,乳头状瘤均无复发。
术后眶周青紫2例,无脑脊液鼻漏,无筛前动脉损伤,无溢泪。
3 讨论额隐窝是连接额窦口与中鼻道的不规则三维通道,形状因钩突及周围气房的不同而改变,钩突上部及鼻丘气房均是额隐窝的重要结构,两者之间可能构成复杂的解剖关系。
鼻丘气房位于中鼻甲前端,为筛骨最前端的气房,由中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连接处前上方的鼻丘气化而成,有90%以上的人存在鼻丘气房[3-4],因此,对于大多数病例,均可考虑采取鼻丘径路手术。
额隐窝周的气房可能有鼻丘气房、各型额筛气房、终末气房、眶上气房、筛泡、筛泡上气房、额窦间隔气房。
根据这些气房与额窦口的位置,笔者可将其分为3组:前组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额筛气房、终末气房,后组气房为眶上气房、筛泡上气房、筛泡,中组气房为额窦间隔气房。
在术中清除这些气房的过程中,如果术者无法确切辨认上述结构会导致切除不充分,进而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出现颅底、眼眶、筛前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
额窦手术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窦内的病变组织,如不可逆的病变黏膜、息肉、乳头状瘤、骨瘤等,修补脑脊液漏,重建正常的额窦引流功能,其核心是额隐窝的处理。
而正常的额窦引流功能需要功能正常的黏膜和通畅的引流通道。
无论选择哪种手术径路,均需到达上述目的,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径路的不同只是清除气房的顺序的不同,需要处理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Friedman等[5]倡导通过观察钩突上端与鼻腔外侧壁附着点的位置开放额隐窝,手术第一步是切除钩突,但需保留其上端,在其外侧或内侧找到额窦口。
但钩突上端附着的情况复杂[6],周围可能出现前、中、后组气房,钩突最前端均附着于上颌骨额突,上端可附着于眶纸板、颅底、中鼻甲,部分可分叉同时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或中鼻甲,同时还可能与鼻丘气房后半部相关,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上、后壁,或与鼻丘气房不构成任何关系。
由于鼻丘气房的阻挡,在切除钩突后术者常需更换角度镜方可观察额隐窝的各种解剖结构,这会增加定向的难度,也会增加使用各种器械的难度,操作过程中需辨认钩突上端、额隐窝的各种气房、颅底、筛前动脉等结构,并且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对于初学者尤为危险。
鼻丘径路第一步为切除鼻丘气房的前壁,使用0°镜即可观察到额隐窝,再将其后壁、上壁去除,对于简单的病例,此时已可观察到额窦口前缘,以此为参考标志清除剩余额隐窝结构相对安全。
Wormald[7]指出个体间筛骨气房发育差别大,部分病例在切除鼻丘气房后无法观察到额窦口,额窦口仍可能被钩突上端、终末气房、各型额筛气房、筛泡上气房等结构遮挡,此时应根据术前已构建好的额隐窝三维重建模型(“搭积木”的概念)用探针或刮匙定位额窦引流通道,将探针或刮匙轻轻导入引流通道,骨折并清除阻塞引流通道的气房。
张罗等[8]认为向前和内侧扩大额窦引流通道是相对安全的,向后可能损伤颅底、筛前动脉,向外可能损伤眶纸板。
笔者认为对于难以辨认的引流通道,应由前向后逐渐开放气房,以尽量避免发生并发症,此时可先用弯探针明确在骨片的后方或侧方仍有空间,再用探针或刮匙导入将其向前或侧方骨折,按照此方法逐个清除气房后即可最终观察到额窦口。
整个过程由前向后,首先处理前组气房(鼻丘气房、终末气房、额筛气房),再处理后组气房(筛泡气房、筛泡上气房、眶上气房),常相对较安全,且视野为由前向后,不需使用角度镜,相对较容易,对解剖结构的辨认要求较低。
本组病例中术前均采用“搭积木”的概念画出额隐窝各个气房的三维草图,在切除鼻丘气房后通过上述方法精确地去除了各个气房,成功地暴露了额窦口。
对于较复杂的病例,如鼻丘气房较小(通常对应较厚的额嘴)、鼻窦炎前期手术史、含Kuhn3、4型气房的额窦炎、窦内黏膜病变严重、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乳头状瘤、骨瘤、额窦脑脊液鼻漏等,常需扩大额窦口方可完成手术,Draft Ⅰ型手术常无法获得足够的术野和手术操作空间,完整地暴露额窦各壁,并使手术器械能到达病变部位彻底清除病灶,窦口的大小也无法较好地避免术后发生粘连、窦口狭窄闭锁,此时常需行Draft Ⅱb型手术。
本组病例中,选择行Draft Ⅱ型手术的均属于上述情况。
Weber等[9]对154例Draft Ⅱ型额窦引流术患者的随访观察中显示,术毕引流口直径大于5 mm者13个月后再狭窄率为16%,小于5 mm者为30%,而小于2 mm者为50%,提示尽量大的额窦口可以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几率,因此可以认为,充分的Draft Ⅱb型手术对于预防发生额窦口术后狭窄是非常必要的。
Wormald等[10]建议扩大额窦口的方法是改良的Lothrop手术,认为Draft Ⅱ型手术可能会增加纤维化和狭窄的机会,特别是黏膜病变较重或术后持续性炎症反应的患者。
但张迎宏等[11]对Draft Ⅱa型引流手术治疗失败或Ⅱa型引流造口直径<0.4 cm的病例采用Draft Ⅱb型术式,有效率达78.6%。
本组病例中采取Draft Ⅱ型手术的病例有效率达83.3%,之所以能达到较高的有效率,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本组病例均采用Draft Ⅱb而未采用Draft Ⅱa术式,Draft Ⅱb术式能获得较Draft Ⅱa术式更宽的额窦口,且对于部分前后径窄的额窦口,使用磨钻磨除了部分额嘴使额窦口前后径增大至少2 mm,这些均使额窦口明显增大,可能有助于减少再狭窄的几率,同时笔者在术中还观察到Draft Ⅱb术式比Draft Ⅱa术式能增加至少2 mm的额窦口宽度,因此笔者建议对于有需要的病例,统一行Draft Ⅱb术式,舍弃Draft Ⅱa术式,只要术中注意保护额窦口黏膜,笔者可以认为鼻丘径路下行DraftⅡb型手术相对于改良的Lothrop 手术仍是一种有效、简单的选择。
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是一种较安全、简单的术式,眶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病例2例术后眶周青紫的病例是在用磨钻磨除上颌骨额突至眶纸板时损伤眶纸板所致。
在操作过程中还可能损伤颅底、筛前动脉,史剑波等[2]认为在切除中鼻甲前上部分时,从前往后15 mm内是安全的,不会损伤筛前动脉,在本组病例中,中鼻甲前端距筛前动脉距离在17~21 mm,与上述研究相符,因此推荐可将此距离作为避免损伤筛前动脉的一个重要参数。
影响鼻窦开放术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为有前期手术史、伴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术前黏膜病变严重、术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导致额隐窝闭锁、额隐窝瘢痕狭窄、额窦口及额隐窝黏膜损伤较重导致功能障碍等[12]。
在本组行Draft Ⅱb术式的病例,因为切除了中鼻甲前上部,所以彻底避免了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发生的可能,并利于术后鼻用激素使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