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化概论3

标准化概论3

标准化概论

标准化概论总结 题型:填空(20')、判断(20')、简答(5'*8)、综述(10'*2) 注:简答写框架和小点,综述必须叙述。 1. 标准或标准化的定义,定义中的目的、意义、对象,对象的要求,标准化对象的一些特点。(除综述外)(P9) (1)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①标准的目的: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公共效益。 ②标准研究的对象:这个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进行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P18) 2.标准化是不是一项活动?一次活动?混换上升的活动? 3. 标准化学科包括哪些研究领域?(P11) 是不是只包括生产和消费领域?(错)还包括几方面?除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外,还包括人类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的其他领域。 4. 标准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它是不是只是管理学科?(错)标准化学科既包括技术科学,又包括管理科学,技术就是我们产品的标准,其他的,比如我们服务行业,比如说企业管理,企业的技术管理,都属于管理学科,都是兼容的。 5.标准化的过程包括哪些(P2大标题??)?它是不是就是一次循环过程?(错)想想标准化三角形和标准化金字塔是怎么来的?它是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一个过程。(P37) 6.制定标准的原则,在定义里有,要“协商一致”。(P9) 7.现代标准化有哪些特点?标准化不是有4个过程吗(P2大标题)?特点:系统性、国际性、时代性(P6) 8.标准化在经济建设中有哪些作用?(P13) 9.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标准是(《工程制图》)。(P17) 10.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法规:根据市场需要,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那么标准化怎么管理,标准化的管理法规是《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不一定全记。(P1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是以法律的形式被保护的,它是哪一年(1988年12月29日)通过的,哪一年(1989年4月1日)实施的?(P17)

农业标准化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标准化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2、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3.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对内)、质量保证(对外)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 4、质量认证:又称为合格认证,是由产、销以外的第三方公正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产品、服务或过程、环境等进行检测、评价、审核、判断、验证的活动。 5、质量方针:是指由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总质量宗旨和方向。 6.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污染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到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7、无公害食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优质农产品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8、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9、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10、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管制时,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和动植物健康为由,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增加进口难度,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 11. 贸易技术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章、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12 关税壁垒:是指一国对进口商品以较高的商品税率征收保护性关税,使其市场销售价格上升,竞争能力削弱,从而保护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保持稳定。 13、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14、农业标准化效果:就是运用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以制定和贯彻农业标准为手段,有组织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果的总和。 15、标准化劳动耗费:制定与贯彻标准所付出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的总和 16. 标准化经济效果:就是制定与贯彻标准所获得的有用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耗费之比。 二、单选题 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简称【A】 A.HACCP B.HACPC C.HAPPC D.HAPCP 2.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简称【D】 A.FAA B.FBA C.FCA D.FDA 3. OFDC和COFCC是以下哪种食品的标志?【D】 A 普通食品B无公害食品C绿色食品D有机食品 4.食品法典委员会简称【A】 A.CAC B.CBC C.CDC D.CEC 5.等同采用简称【A】 A. IDT B. EQV C. NEQ D.IEN 6. 不等效采用简称【C】 A. IDT B. EQV C. NEQ D.IEN 7. 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A】 A .ISO B.HACCP C.CAC D.WHO 8. 我国国家标准的代号【A】 A.GB B.ANSI C.BS D.NF 9. PDCA循环中的D代表【B】 A 计划B实施C检查D处理 10. PDCA循环中的P代表【A】 A 计划B实施C检查D处理 11. GMP是以下哪一名词的简称?【C】 A. 中国强制认证 B.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C. 良好操作规范 D. 全面质量管理 12. GAP是以下哪一名词的简称?【C】 A. 中国强制认证 B.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C. 良好农业规范 D. 良好操作规范 13. GVP是以下哪一名词的简称?【B】 A. 良好兽医规范 B. 良好卫生规范 C. 良好农业规范 D. 良好操作规范 14. 贸易技术壁垒简称【B】 A.TAT B.TBT C.TCT D.TDT 15. CCC是以下哪一名词的简称?【A】 A. 中国强制认证 B.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C. 良好操作规范 D. 全面质量管理 16.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降低成本,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反映的是国际标准的哪项功能?【B】 A. 技术价值 B. 经济效果 C. 贸易依据 D. 法规属性 17.标准的技术水平也称为标准的【B 】 A.技术创新性 B.技术先进性 C.技术级别 D.技术层级 18. 国际标准是一种技术文献,能反映世界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该功能反映的是国际标准的【A】 A. 技术价值 B. 经济效果 C. 贸易依据 D. 法规属性 19. 标准化原理的核心和本质【A】 A简化原理B统一原理C协调原理D选优原理 20. 统一化和简化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统一化着眼于【A】 A取得一致性B精炼C合理D必要 21.农业标准化要限制农业标准化对象的盲目发展,因此它的基本形式是【C】A简化B统一C简化和统一D选优 22. 统一化和简化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简化着眼于【B】 A取得一致性B精炼和合理C统一D必要 23.贯穿标准化过程始终的事【D】 A简化原理B统一原理C协调原理D选优原理 24. 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方法为【A】 A简化B统一C协调D选优 25. 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X维表示(A ) A. 对象或领域 B. 内容 C. 级别 D. 层级 26. 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Z维表示( C ) A. 对象 B. 内容 C. 级别 D. 领域 27. 农业标准化范畴的三维空间组合中,Y维表示( B ) A. 对象 B. 内容 C. 级别 D. 领域 28.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食品检验规程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C】 A成果对象B过程对象C行为对象D条件因素对象 29. 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B】 A成果对象B过程对象C行为对象D条件因素对象 30. ISO 7218:2007确保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属于【A】 A.国际标准 B. 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31. 按对象分类法,SC/T 3016-2004《水产品抽样方法》是一项【D】 A.安全标准 B.卫生标准 C. 质量标准 D.方法标准 32. 按对象分类法,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是一项【A】 A.安全标准 B.卫生标准 C. 质量标准 D.方法标准 33. 农产品、种子等属于农业标准化对象中的【A】 A成果对象B过程对象C行为对象D条件因素对象 34. CAC/RCP 53-2003 新鲜果蔬卫生操作规范是一项【A】 A.国际标准 B. 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企业标准 35. 按对象分类法,GB/T 17890-1999《饲料用玉米》是一项【C】 A.品种标准 B.产品标准 C. 质量标准 D.包装标准 36. 四川省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为【D】 A. DB11/T B. DB32/T C. DB50/ D. DB51/T 37.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D】 A.NY B.NY/T C.GB D. GB/T 38. TQM是以下哪一名词的简称?【D】 A. 中国强制认证 B.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C. 良好操作规范 D. 全面质量管理 39. PDCA循环中的D代表【D】 A 计划B实施C检查D处理 40 选取农业标准中部分内容实施,这种实施方式叫【C】 A 采用B应用C选用D引用 41. 引用农业标准是指法规中引用一个或多个农业标准,以代替详细的条文, 这种实施方式叫【D】 A 采用B应用C选用D引用 42. 直接采用农业标准,全文如实贯彻实施,这种实施方式叫【D】 A 采用B应用C选用D引用

农业标准化概论

1. 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 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3.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作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CAC——食品法典委员会 OIE——国际兽疫局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DF——国际乳业联合会 OIV——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IWS——国际羊毛局 1. 农业标准化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成长中的农学、林学、畜牧兽医科学、水产学与标准化科学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介于技术、工程和管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 “科学管理之父”是谁?美国泰勒 3. 农业标准化的地位与作用(1)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实行全面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与要求(2)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是发展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5)有利于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与农产品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 4. 标准化稳定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途径和方法(1)提高质量标准(2)保证质量、维持合理生产成本(3)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对质量的引导作用 5.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6. ISO成立时间?1946年10月14日——26日世界标准日是哪一天?10月14日2016年是第几届世界标准日?47届主题是什么?“标准建立信任”ISO制定国际标准的步骤?1、提出项目2、形成建议草案3、转国际标准化处登记4、ISO成员国3/4投票同意5、提交ISO理事会批准6、形成国际标准7、发布 7. HACCP是哪个体系的缩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包括哪七大原理?1、找出潜在危险2、确定关键控制点3、指定关键点临界指标4、建立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检测措施5、建立修正措施以免关键控制点出差错6、建立HACCP正常正作程序 8. 具体说明采用国际标准的三种程度(1)等同采用:无技术差异IDT(2)等效采用:小的技术差异EQV(3)不等效采用:大的技术差异NEQ 1. 你作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一员,如何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农业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的挑战? a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农业标准水平b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的活动,主动承担国际标准与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c充分利用WTO规则,制订我国相关农业标准d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e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f突出品牌创建,发挥其作用 1. 农业标准化范畴由对象或领域、内容和级别三维空间组合而成。 2. 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农业标准体系表包括标准体系结构图、农业标准体系结构表、农业标准统计表和标准体系表的说明与附件4个内容。 3. 农业标准体系生成的依据是农业社会的需要、农业标准化基本思想的表达的需要、自然过程的需要。 4. 农业标准分类方法包括层级分类法、对象分类法、性质分类法、效力分类法。 5. 当今世界的标准按层级不同大致可为六类:农业国际标准、农业区域标准、农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农业地方标准和农

标准化概论 基本概念

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 ? A.多样性; ? B.先进性; ? C.国际性; ? D.综合性。 正确答案:C ? A.服务标准; ? B.工作标准: ? C.产品标准; ? D.图形符号标准。 正确答案:B ? A.专利技术: ? B.实践经验; ? C.工艺规程; ? D.先进技术。 正确答案:B ? A.企业自己; ? B.企业的主管部门; ? C.企业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后; ? D.市场及客户。 正确答案:A ? A.统一; ? B.适用; ? C.简化; ? D.合并。 正确答案:A ? A.人工属性; ? B.自然属性; ? C.社会属性; ? D.市场属性。 正确答案:B 第2部分:多项选择题 ? A.出口标准; ? B.行业标准; ? C.地方标准; ? D.企业标准; ? E.联盟标准。 正确答案:B,C,D

? A.产品分类; ? B.质量特性及技术要求; ? C.设计及工艺要求; ? D.试验方法及合格判定准则; ? E.产品营销。 正确答案:A,B,D ? A.技术规范、规程; ? B.技术报告; ? C.试制总结; ? D.指南; ? E.指导性技术文件。 正确答案:A,B,D,E ? A.语言文字; ? B.计量器具; ? C.达芬奇的名画; ? D.建筑物结构; ? E.托尔斯泰的小说。 正确答案:A,B,D 第3部分:判断题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部分:简答题 正确答案: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标准来体现。所以,标准化活动不能脱离制定、修订和实施标准,这是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标准化的效果只有当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实施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绝不是制定一个标准就可以了事的。有了再多、再好的标准,没有被使用,那就什么效果也收不到。 正确答案: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 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适应市场为本,实现跨越发展。”的标准发展思想,就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愿性标准体系,是标准的使用被认为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使用者的自愿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标准化概论 标准化原理

标准化基础知识(一)

第一章标准化概论 一、判断题 1. 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孕育着现代标准化的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方法和原理。() 2. 近代标准化的发展是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程师惠特沃斯提出的统一的螺纹尺寸制度,即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的“惠氏螺纹”螺纹尺寸标准,被人们认为现代标准化的开端。(√) 4. 1980年国际电信联盟恢复了我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5. 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另行制定企业标准,只需报送标准化部门备案(x) 6. 标准应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企业标准则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x) 7. 标准的使用价值通过其适用性表现出来,是标准的自然属性。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该项标准使用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 8. 标准的价值是指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该标准(这项产品)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是标准的社会属性。(√) 9. 标准的载体就是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 10. 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因此,标准的本质就在于简化。( x ) 二、单项选择题 1 A.服务标准; B工作标准; C产品标准; D图形符号标准。 2 A.专利技术; B实践经验; c工艺规程; D先进技术。 3 A.多样性; B先进性; C国际性; D综合性。 4 A.企业自己;B.企业的主管部门;C.企业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后;D.市场及客户。 5 A.标准数量太多; B.标准数量太少; C.标龄过长,修订不及时; D.标准编写格式与国际标准不一致。 6 A.人工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市场属性。 7.根据《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相应的

质量标准大讲堂为您讲述——标准化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二节

质量标准大讲堂为您讲述——标准化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二节 第二节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槪念是思维的产物,它是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或事物特有性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标准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它特有的概念体系。标准化的概念是人们对标准化有关范畴本质特征的概括。研究标准化的概念,对于标准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开展和传播标准化的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标准”和“标准化”,本章仅对这两个概念有代表性的定义加以介绍,其他概念将在本书各相关章节中介绍。 . 一、关于“标准"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GB/T2000. 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由于该定义是等同转化ISO/IEC第2号指南的定义,所以它又是ISO/IEC 给“标准”所下的定义。 WTO/TBT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这可被视为WTO给“标准”所下的定义。

上述定义,各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标准这一概念的含义,把它们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制定标准的出发点。“获得最佳秩序气“促进最佳共同效益”,这是制定标准的出发点。这里所说的“最佳秩序。指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这里所说的“最佳共同效益”,指的是相关方的共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某一方的效益,这是作为“公共资源”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必须做到的。当然,最佳是不易做到的,这里的“最佳”有两重含义。一是努力方向、奋斗目标,要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二是要有整体观念、局部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佳。“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公共效益”集中地槪括了标准的作用和制定标准的目的,同时又是衡量标准化活动、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2. 标准产生的基础。每制定一项标准,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 (1)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纳入标准,菓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这些成果和经验,不是不加分析地纳入标准,而是要经过分析、比较、选择以后再加以综合,它是对科学、技术和经验加以消化、融会貫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标准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就是将截至时间的某一点为止,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成果予以规范化,以促成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并创造稳固的基础。 (2)标准中所反映的不应是局部的片面的经验,也不能仅仅反映局部的利益。这就不能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应该同有关人员、有关方面(如用户、生产方、政府、科研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认真的讨论,充分地协商一致,最后要从共同利益出发做出规定.这样制定的标准才能既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又体现出它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标准的这两个特性越突出,在执行中便越有权威。 3. 标准化対象的特征。制定标准的对象,已经从技术领域延伸到经济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其外延已经扩展到无法枚举的程度’因此,对象的内涵便缩小为有限的特征,即“重复性事物”。 什么是重复事物?这里所说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成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重复出产,同一类技术活动(如某零件的设计)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上同时或相继发生;某一种概念、方法、符号被许多人反复应用等等“ 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才能把以往的经验加以积累,标准就是这种积累的一种方式。一个新标准的产生是这种积累的开始(当然在此以前也有积累,那是通过其他方式〉,标准的修订是积累的深化,是新经验取代旧经验。标准化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质量标准大讲堂为您讲述——标准化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三节

质量标准大讲堂为您讲述——标准化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三节 第三节标准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具体的标准化工作,它是人们从事标准化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千千万万人的标准化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标准化活动. 标准化学科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就是研究标准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 ■一、标准化学科研究的范围 标准化学科研究的范围,同某一历史时期、某些标准化工作部门的业务范围是不一样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其范围是十分宽广的,除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之外,还包括人类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的其他领域。在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随着标准化研究领域的扩大,标准化工作的领域也在扩展。例如,过去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制定和贯彻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对经济管理、行政事务、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化进行了探索,从而引起许多标准化活动开始向这些领域扩展。

■二、标准化学科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目的 1. 研究标准化过程的一般程序和每一个环节的内容.这就是从制定标准化规划与计划,到标准的制定、修订、贯彻执行、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活动。探索这些活动环节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使标准化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研究标准化的各种具体形式。如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等等。研究这些形式的应用,并根据需要创造新形式。 3. 研究标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规律。这就是研究各种类型的标准、标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4. 研究标准系统的外部联系.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有与企业之间、部门或行业之间以及国际间的联系;有与法律法规、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是标准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5. 研究对标准化活动的科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体制、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规划、计划、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知识普及、科学研究的组纠等一整套对标准化活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的内容。 标准化学科的上述内容,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包括有理论观点,有特定对象,有具体的形式、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标准化学科体系。它的任务是指导标准化活动过程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实现标准化活动科学化。这就是标准化这门学科的研究目的。

标准化概论练习题(2017)

16.标准化属于学科的范畴。 A.管理学科;B.经济学科;C.哲学学科;D.社会学科 17.制定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是。 A.特质化;B.流程性;C.重复性事物;D.艺术性 18.标准的制定是以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A.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B.实践经验;C.哲学;D.经济学19.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是反映需求的扩大和统一。 A.统一规定;B.单一的需求;C.单一的产品;D.精炼性 20.标准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 A.文件;B.秩序;C.方法;D.技术产品 21.标准的产品属性决定了标准具有自身的。 A.功能;B.自然属性;C.价值和使用价值;D.社会属性 22.是标准的自然属性。 A.适用性;B.劳动;C.有用性;D.成本 23.标准的价值体现在中。 A.标准化的过程;B.使用;C.标准的制定过程;D.实施 24.标准的使用价值体现在中。 A.标准化的过程;B.使用;C.标准的制定过程;D.实施 25.标准化的目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B.制定标准;C.获得最佳秩序;D.实施标准26.标准化活动是建立的活动。 A.规范;B.文件;C.秩序;D.标准 27.标准的功能是。 A.统一和固定;B.统一;C.获得最佳秩序;D.获得最佳社会效益28.松浦四郎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把引入标准化。 A.熵的概念;B.系统的思维理念;C.互换性;D.简化 29.统一必须是统一后的事物与被统一取代前的事物在功能上具有。 A.等效性;B.一致性;C.互换性;D.通用性 30.简化是通过标准化活动把的环节简化,减少事物的复杂性。 A.多余的;B.可替换的;C.多余的、可替换的;D.复杂 31.简化是有原则的,只有的简化,才能达到总体功能最佳。 A.认真;B.全面;C.合理;D.系统 32.标准是标准利益相关方的结果。 A.相互妥协;B.竞争;C.统一;D.商谈 33.标准系统不是自然产生的,是一个。 A.特殊系统;B.开放系统;C.人造系统;D.封闭系统 34.是现代标准化理论的核心。 A.系统效应原理;B.系统;C.结构优化原理;D.有序发展原理35.标准系统只有才能发挥其功能。 A.稳定;B.内部各要素协同;C.外部环境变化;D.有序发展36.标准系统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具体表现。 A.系统效应;B.有序性;C.结构优化;D.稳定性 37.标准系统经过优化使系统结构稳定有序,但随着的变化,系统必然会向不稳定状态变化。 A.系统内部要素;B.系统内部或外部情况;C.外部环境;D.系统功能38.标准系统建立不是任其自然,而是进行。 A.松散管控;B.严格管控;C.有效控制和管理;D.控制 39.标准系统同环境的联系表现在它与的不断交换过程中,标准系统从环境获得

《标准化概论》课程考核题

学号:20141162122 姓名:吴浩鑫班级:计科1142 《标准化概论》课程考核题 一、解释以下5个名词:标准、标准化、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20分) 标准: 衡量事物的准则。 标准化: 为适应科学发展和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标准化。标准化可分国际或全国范围的标准化及工业部门的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 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 食品安全标准: 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食品生产经营者、检验单位、进出口及国内市场监督管理必须严格执行的技术性法规,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权益的法律依据,是食品进入市场的最基本要求。 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有关标准化问题。 二、简述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制过程。(100字左右,10分) 分为9个阶段:

1.预阶段——对新项目进行必要的论证,并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上报审查。 2.立项阶段——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将审查、汇总、协调、确定的新项目列出《国家标准制、修订项日计划》并下达。 3.起草阶段——主管部门或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实新工作项目计划,项目负责人组织标准起草工作组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4.征求意见阶段——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往有关单位征求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完成标准草案送审稿。 5.审查阶段——对标准草案送审稿组织审查。 6.批准阶段——主管部门对标准草案报批稿及报批材料进行程序、技术审核。 7.出版阶段——将国家标准出版稿编辑出版,提供标准出版物。 8.复审阶段——对实施周期达5年的标准要进行复审,以确定是否确认,修改,修订或废止。 9.废止阶段——对于经复审后确定为无存在必要的标准予以废止。 三、介绍标准化的方法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300字左右,20分) 标准化的方法原理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1.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的秩序和效率,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①是为了确定一组对象的一致规范,目的是保证秩序和效率; ②原则是功能等效;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旧的统一就要由新的统一所代替。 2.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剔除多余的、低效能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功能效率最高。要点:①目的是为了经济; ②原则是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功能效率最高; ③基本方法是剔除多余的、低

标准化概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标准?(协商一致、最佳秩序的理解)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称为标准。 注释: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规范性文件: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它可以是诸如: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 2.制定标准的目的:获得最佳秩序★★★(生产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 标准产生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成果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并协商一致制定。 制定标准的对象:重复性的事物(重复设计、重复生产、重复试验、重复检验、重复管理)。 标准需经相关方协商一致★★★ 协商一致:指参与标准的制定者和相关方代表,多数达成一致而且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 标准的格式和程序:公认机构批准。 3.什么是标准化: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①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包括制定、实施、修订标准)。 ②标准化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③标准化不仅限于技术领域。 ④标准化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4.技术贸易壁垒: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可适用的行政管理规定。技术法规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合格评定程序:直接或间接用来确定是否达到技术法规或标准的相关要求的任何程序。(注释:合格评定程序包括取样、测试和检查程序,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程序,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它们的综合的程序) 5.标准化的作用: 管理学角度: (1) 标准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必要条件 (2) 标准化是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3) 标准化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巩固和发展。 (4) 开展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产品品种 (5) 标准化是消除浪费、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工程师(一)

读书笔记(标准化工程师) 第一部分标准化概论 1、标准的概念、对象及本质;标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概念: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 件。 本质:需求的扩大和统一。 对象: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批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 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等;同一类技术管理活动中反复出现同一概念的术语、符号、代号等被反复利用 等等。 使用价值:通过其适用性表现出来,是标准的自然属性。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该项标准使用价值大小的客 观尺度。 价值: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该标准(这项产品)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是标准的社会 属性。 2、标准化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 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作用: 1 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2 科学管理的基础 3 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4 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 5 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 6 推动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详细作用 1 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2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 标准化可使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4 标准化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

5 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6 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7 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8 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 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10 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发布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 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3、标准和标准化的关系(过程与产物的关系) 标准化是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系统过程,而标准则是标准化过程的产物。 4、标准化方法原理和标准系统管理原理 方法原理(4个):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1 简化原理 ——简化的含义: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其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即应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环节,保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使总体功能达到最佳。 ——简化的两个界限:必要性界限;合理性界限。 ——简化的应用举例:产品和原材料品种规格;工艺和工装;产品零部件;结构要素。 2 统一原理 ——统一的含义: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所确立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 ——统一的应用举例:概念、符号;产品品种、规格和特性;产品零部件;数值和参数;程序和方法。 3 协调原理 ——协调的含义:在标准系统中,只有当各个标准之间的功能彼此协调时,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最佳。 ——协调的方式:单因素协调和多因素协调(按协调因素区分);一般协调和最佳协调(按协调效果区分);静态系统协调和动态系统协调(按系统状态区分)。——协调的应用举例:标准内部系统之间;相关标准之间;标准系统之间。 4 优化原理 ——优化的含义: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效果。

标准化概论论文浅谈生产中标准化应用

浅谈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中的标准化应用 三班的 (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 摘要:标准化工作是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已被许多企业认同和接受,并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开展。但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使之发展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竞争的要求,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进过了一段时间的标准化学习。当生产的作业是可以重复的时候,标准化流程就好比验证过的固定程序,可以达到稳定,清晰的正确结果,是创造稳定一致绩效的最重要关键。另外标准的流程是精益生产的基础条件,想要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目的,没有标准是谈不到改善的,通过标准化让流程达到稳定才能知道究竟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关键字:机械制造标准化生产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the production of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三班的 Abstract:Standardization is a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enterprises and accept, and as a major work to carry out.But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 mak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market competition under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mote the promotion enterprise's comprehensive strength?The standardization of after some time in learning.When the production operation can be repeated,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is validated fixed program, can achieve stability, clear as a result, the right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to create consistent performance.Another standard process is the basis of the lean production condition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re is no standard is less improved, through standardized process to achieve stable to know what place needs to improve. 一、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标准化工作普遍在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编制方面做的较好,但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技术标准编制,.发展较迟缓且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创新较少[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标准化意识不强,企业与员工参与标准化的积极性较低; 第二,标准创新思路少,缺少核心技术支撑; 第三,标准化体系自我评价机制不健全。 二、树立标准化战略意识,加快标准化人才培养 1.树立标准化战略意识。随着市场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关键已经由以往单纯地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竞争,转向依靠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和质量、成本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而国内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是很强,缺乏参与标准编制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应树立标准化的战略意识,从企业层面进行标准化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标准化战略目标,拟定可行的实施措施,并将标准化战略与企业营销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等同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概述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 化概述 1

文档仅供参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T/T1.1-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晶光、侯茜、贾世国、叶坚新、张雪中、邬开发、刘宝静、杨松柳。 2 2020年5月29日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保持与评定的原则和一般要求,以及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 续改进8个体系的核心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关行业制修订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评定标准,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评审、科研、管理和规划等。其它企业和生产经营单 位等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3 安全色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3

GB 5768(所有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7231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第一部分:标志 GB/T 15499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 30871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AQ 303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AQ/T 900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 9007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4

标准化概述

1 什么是标准 1.1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按ISO 和GB/T 20000.1—2002 的定义,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简而言之,“标准化”就是一项制定“条款”的活动。 标准化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1.2 条款provision 按ISO 和GB/T 20000.1—2002 的定义,条款是指“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用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的形式”。可见由条款组成了规范性文件。 1.2.1. 陈述型条款 陈述型条款在标准中仅仅用来提供信息,不作为任何要求和建议。陈述型条款用以下几种形式表达: ——利用一般陈述句提供信息。如“容水率是指最终总容量(水和被检渗透材料在浑浊和粘稠出现之时)中添加水的百分率”(JB/T 7523—2004)。只是解释“容水率”的定义,便于相互理解; ——利用助动词“可”或“不必”,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允许的行为或行动步骤。如“根据不同的操作,可选用下列检

测设备”(GB/T 18851.4—2005),或“为减少干燥时间,可慢慢地在其上面局部区域加热,或用暖空气吹”(GB/T 18851.1—2005)。这几句话的作用只是说明标准实施者被允许的行为,没有必须要包含要求或建议包含要求的意思;——利用助动词“能”或“不能”,表示能力和可能性。如“按制造商的推荐,显像剂的施加能用喷雾、静电喷射、飘拂技术或浸没等方法”(GB/T 18851.1—2005)。这一句话的作用只是说明这些“方法”所具有的能力,没有必须要做到或建议做到的意思。 1.2.2. 要求型条款 要求型条款在标准中表示如果声称符合标准需要遵守的准则,并且不允许有差异。要求型条款用以 下几种形式表达: ——利用祈使句直接表示指示。如“关上不透光的封盖”(GB/T 18851.2—2005)。这一句话的作用是命令标准实施者必须完成的行为或行动步骤,并且不允许打折扣; ——利用助动词“应”或“不应”,表示必须满足的准则。如“应按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来使用渗透检测材料和设备”(GB/T 18851.1—2005);或表示必须满足的能力。如“容水率应大于5 %”(JB/T 7523—2004),或“批量检验的闪点不应低于标称值的 5 ℃”(JB/T 7523—2004);以上内容当声称符合标准时,都是必须遵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