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沟通技巧--冰山模型
- 格式:pptx
- 大小:599.10 KB
- 文档页数:18
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目录1简介2层面划分3素质层级4相关人物5遵循步骤1.简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 层面划分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冰山模型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冰山模型,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3.素质层级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萨提亚冰山模型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作者:沈晓萍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1年第02期【摘要】师生沟通中运用萨提亚冰山模型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渴望、期待和感受。
当学生内在的“自我”真正被表达和被看见时,他们的行为才会有所改善或改变。
冰山模型下的有效沟通技巧包括鼓励性回应、启发式语句、赢得学生合作的四个步骤等。
【关键词】冰山模型;师生沟通;沟通技巧【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37-03【作者简介】沈晓萍,江蘇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6)教师,一级教师。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有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冰山模型是一个隐喻,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人外显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藏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期待、渴望和感受。
探究水面以下的冰山,我们才能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在师生的日常沟通中,教师有时候会将很多精力花费在学生的行为和应对方式上,形成双方的博弈和紧张状态,最后导致双方疲惫。
借助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教师将能进一步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渴望、期待和感受,从而更了解学生。
笔者将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归纳为四种表现: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会报复的小C同学和自暴自弃的小D 同学。
一、冰山模型中的行为表现和内在期待1.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
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表现在冰山水面上的行为是:课堂上随意讲话和插话,无视课堂纪律,老师提问时不举手就直接大声喊出答案,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表面的行为,很可能会感到心烦和恼怒;如果教师做出的回应只是哄劝和提醒,也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
也许小A同学的行为能暂时被制止,但是很快又会恢复,或者换成另一种扰人的行为。
经典模型第一讲: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认知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认知,这是一个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
作者阐述其中的具体步骤,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
在职场和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远不会知道对方是什么的人,自私而毫无底线?同一个团队里,谁值得相信?选择谁将会你的产品T eam里的合适的人?或者辨识领导的性格,以及深层次的人格、动机、价值观,让自己融入团队节奏?亦或是了解甲方爸爸是怎么样的人,和他们打成一片,拿下项目快速结尾款?其实,你忽略了自己,自己才应该是去了解自己的那个人,知道能力上限,知道自己价值观去选择适合的工作、团队和职业方向。
每个人必然有其才能所在,兴趣所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绽放光彩。
这里将会以产品经理素质能力模型为例,和各位分享冰山模型,以及冰山之下的部分,将会对大家分析自我有较大帮助。
一、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认知1. 冰山模型的诞生冰山模型是最早诞生于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诞生。
演变到现在形成了以用于人才素质测评的冰山素质模型,萨提亚冰山理论,意识冰山模型等,能够适用于冥想、意识、销售、分析等,大部分时候最适用用人力资源领域做人才评估的基础模型。
当然,也适合我们自己通过冰山模型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其实,用更直接的思维来拆解的话,就是把所有关于人的显性和隐性部分归类,然后针对分析——归类——结构化&功能化分析——从零散到体系的一种思考方式。
2. 人格:超我、自我、本我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里,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和价值观判断,能够超越自我认知,人格能力的那股力量;本我是人生活动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
现代社会里,人类往往被沉迷于各类事务,被各类软件和事务的背后的团队,建立的上瘾模型勾引,无法自拔——抖音、游戏……基于这个理论下,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部分,既有的意识层面;剩下来的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近期在身心灵成长方面做了一些研习,多次听到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的概念,凭借个人的领悟和觉察,感觉到自己有一些进步,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唯愿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并共同进步!认识萨提亚作为人的名字,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作为一种治疗模式的代名词,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 ongruece)。
萨提亚冰山理论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感到很震惊,日常的沟通之中,我们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行为”和“应对方式”两个层面上,恰如搏击中的双方,敌对、敏感、僵硬、紧张、用力,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
在学习九型和教练技术的过种中,我越来越注重感受,能量开始由脑中心延伸到心中心,体验到内在的喜悦和平和;同时也觉察到“信念”的双刃性,很多时候,真的是成也信念,败也信念。
此时,在心里面向大海,深深地鞠躬,感谢这一年多来的机缘,让我能够领悟到这些。
沟通中的五种模式萨提亚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
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
营销技巧实战-融化“冰山型”客户的销售技巧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我们的销售更是如此。
销售员应该都清楚,我们的客户分为很多种类型,像冰山型,热情型等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各个击破,最后一网打尽。
下面,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对付冰山型客户,即融化冰山型客户的销售技巧。
所谓冰山型客户,就是指一些外表很冷漠的客户,他们时常冷若冰霜,让人退避三舍,如同一座难以融化的冰山,而不仅仅是一堵墙。
碰到这种客户,我们需要:
1、寻找恰当方式,激发对方的热情。
您可以使用所有的本事,千方百计博得对方好感。
一旦对您产生好感,对方就会放下冰冷的面孔,对您敞开心扉。
2、对待这种客户,不要希望一举成功,要循序渐进,主动向对方展开攻势;要百折不挠,即使一时遇到挫折也不要一蹶不振。
3、将心比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为对方着想,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融化这座冰山。
4、通过观察对方的举止,捕捉他的意图。
既然对方不愿意开口说话,您可以通过他的举止分析他的内心想法。
人心都是肉长的。
只要你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只不过,对待这一类型的客户,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他软磨硬泡。
相信在我们的真诚下他会领悟的。
综上所述:营销,其实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这种互助以产品交换为实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用于交换的产品
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而且包括精神产品。
一个全面诊断你自己的万能模型——冰山模型一周前读了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的一篇推广文章,花9.9加入了一个训练营,听上去很高大上的样子,《七天打造你的个人发展地图》,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啊!反正我入圈了,成为了一名圈外同学。
一周后的昨天开班了,听完了第一课《整装待发:一个模型,全面诊断你自己》,感觉还是比较有收获的,课后还有作业,今天这篇文章就作为这个训练营的一项作业来提交。
上面提到的一个模型是指“冰山模型” ,其实在某本书里我也读到过关于它的介绍,但是怎么应用它,直到今天听课以后才去实践的。
先介绍一下冰山模型的概念: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来的,用于全面描述一个人的个体素质要素。
能让你了解自己跟一个岗位能力是否匹配、匹配程度如何、市场薪资水平是多少,这些都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会把它运用在招聘中。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的确能够很好的了解自己。
浮在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有知识和技能,它们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很容易看出来。
但二者是有差别的。
知识是指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比如我在大学中学的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汽车设计知识,NVH相关的知识等,它们是和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常看的书以及自己的爱好有关的。
而技能和知识是有差别的,是指你所具备的某项专门技术,比如我具备的ug制图能力,CAE仿真分析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至于各种办公软件使用,那都不在话下。
知识和技能跟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假如你在工作中发现每天都有很多新的内容,你来不及处理或者不理解,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慌乱和焦虑,说明你的知识和岗位不匹配,你必须要去学习新知识了。
比如我个人在看测试数据的时候,由于没好好学LMS的测试数据处理。
看到别人娴熟的操作软件,得到各种图表进行问题的排查。
我就有点慌乱,一个人NVH专家,居然不会用这个软件,有点汗颜。
好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刻意学习来掌握的。
我还是要花点时间把它学会。
萨提亚的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近期在身心灵成长方面做了一些研习,多次听到冰山模型与一致性沟通的概念,凭借个人的领悟和觉察,感觉到自己有一些进步,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唯愿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并共同进步!认识萨提亚作为人的名字,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作为一种治疗模式的代名词,萨提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 ongruece)。
萨提亚冰山理论这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个冰山模型让我感到很震惊,日常的沟通之中,我们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行为”和“应对方式”两个层面上,恰如搏击中的双方,敌对、敏感、僵硬、紧张、用力,最后双方都疲惫不堪。
在学习九型和教练技术的过种中,我越来越注重感受,能量开始由脑中心延伸到心中心,体验到内在的喜悦和平和;同时也觉察到“信念”的双刃性,很多时候,真的是成也信念,败也信念。
此时,在心里面向大海,深深地鞠躬,感谢这一年多来的机缘,让我能够领悟到这些。
沟通中的五种模式萨提亚曾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人群中,无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何,总有50%的人回答“是”(讨好型);30%的人回答“不是”(指责型),15%的人既不回答“是”,也不回答“不是”,也不会给出他们真实感受的任何线索(超理智型);还有0.5%的人会表现得若无其事、毫无知觉(打岔型)。
最后只有4.5%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一致型的。
从人们习惯性的行为表现很容易识别不同的沟通类型:(1)讨好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让步、取悦于人、依赖、道歉;(2)指责型的人惯于攻击、批判、愤怒;(3)超理智型的人顽固、僵硬、刻板,一丝不苟;(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扰,活力过多或不足。
萨提亚冰山理论:上图就是人的内心冰山。
1、所有的人都一样,无论孩子还是成人。
大人是大冰山,孩子是小冰山2、当每一层期望都一样时,那么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沟通了。
3、人的外在行为态度等正如冰山浮出海面的一角,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份,4、更多的价值观、期许、希望等内在正如冰山在海面下的大部分,家长通常只住意到表面外在而已,但更要注意内在更多的东西。
5、水平面的下方蕴含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最核心的部分就在感受。
6、当一个人的感受被认同时,他的冰山就很容易化解。
冰山理论沟通技巧1、肯定情绪——认同感受2、分享事件3、设范——阐述观点4、策划——期待案例3:当孩子在外面打架,已经被老师训了一顿,然后老师打电话来跟你告状,你会怎样处理?妈妈们认为刚才的理论,应该先问“看了你今天一定心情很不愉快”,然后询问为什么要打架。
神秘的结论:沟通的要点是站在孩子角度说,“你今天被打了,你一定很难过”,让孩子有一个冷静的过程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为什么要打架。
老师说的未必是实情,而家长需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充分的聆听。
然后,才是提出观点,并跟孩子商讨遇到同样问题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及时解决孩子内心的矛盾,这样,才不会让他的心里形成“冰山”,及时融化“小冰山”,孩子心里才不会有“大冰山”才不会因为压抑而做出让家长不理解的发泄行为给在英国有一个演员和一个心理治疗师,他们互换了房间,很多病人找到了那个演员接受心理治疗,可是那个演员什么都不懂,所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停地重复病人的话。
结果奇迹出现了,那个演员竟然治好了好几位心理医生都没有治好的病人。
这里就说到一个重复,重复其实就是认同感受,肯定情绪。
抓住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在不停地肯定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有没有找借口,这样“冰山”就会融化,问题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
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孩子调整情绪、整理思路,用开放式的回应,去了解、关注、接纳孩子的感受,从感受的层面去架起沟通的桥梁,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层面划分:
1.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事实和经验信息
2.技能是指使用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即对特定领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3.社会角色是指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人的行为和风格
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
5.特质(人格)是指人格和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的持续响应。
质量和动力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的工作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自然而持续的思想和偏好(例如成就,亲和力,影响力),它将驱动,引导和确定一个人的外部行为。
第一项和第二项大多数与工作所需的直接资格有关,我们可以使用某些方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检查特定形式(例如,资格证书,考试,面试,履历表等),或通过培训,锻炼和其他提高这些素质的方法来衡量。
项目3、4、5和6通常很难测量和准确表达,并且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
只有当其主观能动性的改变影响到作品时,它对作品的影响才会被反映出来。
从这些方面来看,每位经理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但往往受其偏好的限制。
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有一些测量方法,但是它们往往很复杂且难以使用,或者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什么是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冰山模型-人的素质的六个层面1、知识(Knowledge):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Skill):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SocialRoles):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Traits):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Motives):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冰山模型-冰山模型的素质层级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层面划分1、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4、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5、特质(性格),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
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6、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第1、2项大部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接资质相关,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
可以通过考察资质证书、考试、面谈、简历等具体形式来测量,也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办法来提高这些素质。
第3、4、5、6项往往很难度量和准确表述,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
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其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
考察这些方面的东西,每个管理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但往往因其偏好而有所局限。
管理学界及心理学有着一些测量手段,但往往复杂不易采用或效果不够准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