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写字楼发展史
- 格式:pdf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74
中国写字楼的发展历史
中国写字楼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写字楼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92年邓小平南巡带来了全面启动,“大众从商,万众下海”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写字楼也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热潮。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写字楼的定义较为模糊,相当一部分公司会把办公室放在住宅之中。
2005年后,全国各地开始出台“住宅禁商令”,使得“住宅公司”逐渐成为历史,写字楼开始向各种不同使用功能进化和分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写字楼开始从设计布局、使用功能和管理服务三大方面进行升级,以满足物联网、电子商务和创意工作的需求。
例如,广泛使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来满足建筑美学和空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并在内部设计中采用无承重柱和承重墙的设计,使整层连贯成超大的办公空间。
目前,中国写字楼已步入存量市场,有多种运营模式,如开发持有、购买持有和租赁持有等。
深圳九大摩天楼,构建世界级城市天际线深圳立市刚过40年,这个由边陲小镇逐渐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世界级特大型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竞相模仿的快速城市化模板。
深圳城市化的历史就是深圳摩天楼的历史。
1985年建成的深圳国贸大厦,160米高度为其赢得“中华第一高楼”美称。
此后,摩天大楼建设遍地开花,地王大厦(324.8米)、赛格大厦(355.8米)、京基100(441.8米)、平安金融中心(599.1米)连续刷新高度。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统计显示,深圳拥有150米以上高度的已竣工建筑达287栋,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二。
深圳摩天楼完工落成建筑时间轴被喻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试验场的深圳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完全的城市。
急剧的扩张和粗放的发展,给这座奇迹之城带来了经济机遇,同样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急待突破的困境和需求,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摩天楼拔地而起的源动力!以下为深圳九大摩天楼(含建成、在建、待建),它们将构建深圳未来天际线。
1、世贸深港国际中心设计:AS + GG高度:700米状态:待建该项目位于龙城公园山麓和大运国家公园之间,毗邻大运体育场馆。
这座形态优美的新大楼的设计灵感富有拟人化特征,建成后将超越上海中心,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
2、深圳塔设计:bKL architecture 高度:642米状态:待建深圳塔象征着东城区发展的门户。
高642米的塔楼,诠释着深圳蓬勃发展的科技感与前卫感。
项目全区发展包括了商业,市民活动,办公,酒店和住宅等功能。
3、平安金融中心设计:KPF高度:599.1米状态:已建成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已竣工的最高建筑,599.1米高度位列世界第四、中国第二。
平安金融中心是一栋以石材和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屹立在中心区核心地段的东北角。
建筑的主体结构由数座V型的石制立柱支撑,能够将地表的张力汇聚至空中的一点。
4、晶都酒店主塔楼设计:PLP Architecture 高度:595米状态:方案阶段晶都酒店主塔楼由三个扁形建筑体块组成,相互交叉的设计使得建筑极具未来感。
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txt都是一个山的狐狸,你跟我讲什么聊斋,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眺望你对别人的微笑,即使心是百般的疼痛只为把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刺眼的白色,让我明白什么是纯粹的伤害。
【入选事件】 1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解读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条例》规定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鼓励外商到经济特区投资办企业,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条例》从法律上宣告了经济特区的诞生,掀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史的第一页,同时把“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赋予了特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成为特区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
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深圳经济特区30年来在改革探索中的做法,为全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经验。
(方兴业)【入选事件】21980年,“炒鱿鱼”、打破“铁饭碗”,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实行双向选择,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
解读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蓬勃发展,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经济成分愈发多元化,这种格局决定了不能再实行国家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
1980年,深圳首先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进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深圳的劳动用工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劳动关系也由政府与工人确立转变为企业与工人确立,企业员工双向选择,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固定用工的传统体制,“炒鱿鱼”一词开始走向全国。
(潘若��)【入选事件】3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建设推出“工程招投标”方案,开创中国内地工程招投标先河。
解读国际商业大厦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起初打算指定承建单位,后来改为招标方式,让中外建筑企业自由竞争,整项工程的造价降低了940多万元,建设工期从两年缩短为一年半。
仲量联行:2010年深圳商业地产市场回顾回顾2010年全年,深圳经济环境持续向好,虽然甲级写字楼总体量首次超过2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量巨大,但以金融行业、专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的需求强劲,市场整体空置率仍保持平稳,并带动租金攀升至历史高位。
商铺市场方面,新增需求高于新增供应量,整体空置率持续走低,从而推高租金;零售商及投资者看好深圳市场,成交保持活跃。
预计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给深圳零售市场带来新的动力。
甲级写字楼市场强劲需求抵消新增供应的压力,租金创历史新高。
2010年,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新增供应约为36万平方米,总体量首次超过200万平方米。
新落成项目集中在福田区,包括卓越世纪中心1、4号楼、皇岗商务中心和东海国际中心等。
受巨大的新增供应项目影响,第四季度的空置率上升了5.3个百分点。
大部分空置面积集中在年底竣工项目卓越世纪中心1号楼和皇岗商务中心。
但由于深圳经济环境持续向好,带动金融行业、专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企业的积极扩张,存量写字楼项目出租率保持稳定,而今年较早些新竣工项目,如东海国际中心等,入驻率也表现理想,部分项目甚至达到七成以上。
市场需求与供应基本达到平衡,全年整体空置率录得15.8%,同比轻微上升1.9个百分比。
在强劲需求,特别是福田中心区写字楼市场的带动下,全市平均租金连续攀升,至2010年年底,累计同比增长超两成,达到人民币138.9元/平方米/月,创出了历史新高。
长期持有优质写字楼项目逐渐成为趋势。
回顾2010年,由于租金的迅速增长,以自用为主的投资需求活跃,以及市场上可供出售的优质项目新增供应逐渐减少,深圳甲级写字楼资本值显著增长,全年整体平均售价累计增长近三成。
其中福田中心区甲级写字楼平均售价在第三季度已经突破了人民币4万元/平方米的水平。
深圳甲级写字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长期持有优质写字楼项目逐渐成为趋势,开发商希望通过提供租赁和物业管理服务,以及在房地产资产的长期升值中获得属于非开发项目的年金收入。
写字楼的发展历程
写字楼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商业的兴起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与劳动力集中使得办公场所需求增加。
早期的办公场所多为小型商铺或传统住宅,缺乏专门为商务需求设计的空间。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
些新的商务大楼,这些大楼通常采用现代化的建筑和办公设计,提供多层楼层的办公区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
经济的高速增长,写字楼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在这一时期,大型写字楼开始在城市中心区域兴建,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一部分。
80年代至90年代,大型综合写字楼的兴起成为主流趋势。
这
些综合写字楼不仅提供办公空间,还包括其他配套设施,如商场、餐饮、会议中心和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引入进一步增加了写字楼的价值和吸引力,成为城市商务中心的标志。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写字楼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型写字楼开始引入智能化系统和绿色环保概念,提供更加舒适和节能的办公环境。
同时,新兴的共享办公空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为创业者和小型企业提供灵活的工作场所选择。
总体而言,写字楼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办公区域到现代化综合建筑的转变,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演变。
未来,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写字楼将继续适应变化,为商务活动提供更好的办公空间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