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缝、施工缝节点示意图
- 格式:pdf
- 大小:67.79 KB
- 文档页数:1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防水构造设计应用谈王献心李建光摘要近10多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地下工程防水构造设计和施工技术伴随着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制和不同地下工程的具体要求,也在不断地进步,本文介绍地下建筑中一些特殊的接缝防水构造详图,以供同行们研究、探讨。
关键词地下工程防水构造设计应用1引言我们在日常大量地下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有时因具体工程的客观特殊条件限制,或因涉及建筑、结构、设备、材料诸多方面的因素,无法采用常规、通用的防水构造设计。
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要求,一些非标、特殊的防水构造由此出现,诸如在:地下墙接缝防水、后浇带接缝防水、坡道沉降缝防水、无通道沉降缝防水、预留通道沉降缝防水、特殊穿结构构件防水、顶板防水、导滤构造等。
这些防水构造详图被工程证明是有效、实用的,在此介绍给同行们,供研究和探讨。
2地下墙接缝防水构造地下墙结构的防水等级按工程使用功能分类,一般多见为≥2级标准,如依据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中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4.1.1条、4.1.2条的要求,有时则必须按一级防水设计。
但鉴于地下墙本身的施工工艺,如不重视防水设计和施工,则将满足不了规范要求。
附图1~3适用于对有内衬壁式框架结构地下墙顶板、楼板、底板接缝防水构造。
附图1中顶板导滤构造可详见附图25~26。
附图4适用于对无内衬结构地下墙且结构墙板与顶、底板水平斜交情况下的接缝防水构造。
附图5适用于对有内衬砼墙结构地下墙底板接缝防水改造,但值得提醒的是砼结构掺膨胀剂施工在7、8、9月应慎重(夏热冬冷地区),如施工养护措施不完善时则易出现裂缝;雨季采用水膨胀止水条施工也应慎重,可改选带45°弯头或波浪状止水钢片。
另外,地下墙内侧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应在墙缝渗漏处理完毕后施工;墙板、底板、桩面内防水涂料宜采用水泥基类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产品贮存期宜≤12个月。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抗震缝的区别后浇带: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结构缝:个人觉得应该是沉降伸缩抗震缝的统称。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厂房外墙平层沉降缝设置规范厂房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厂房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厂房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厂房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厂房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有很多厂房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厂房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沉降缝:指同一厂房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沉降缝把厂房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
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
将厂房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
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
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
南京美硕建材有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厂房,对某些厂房,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就会产生裂缝,甚至破坏。
散水、泛水、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施工缝、勒脚、踢脚线、女儿墙、挑檐、天沟散水:指房屋周围保护墙基,分散雨水远离墙脚的保护层,一般宽度在800mm左右。
有砖铺散水、现浇细石混凝土和混凝土散水等几种。
这样容易使地基更容易沉降,简单来说不做散水那今后房子的墙壁更容易有裂缝。
从墙根往外一般有半米的水泥地.房子周围或看看随便一栋楼周围自墙根向外一米左右是不是一个水泥结构的地面。
那就是散水。
很多建筑物都有顾名思义“散水”上边向下掉水它可以向外散水建筑物四周,围绕着建筑物的那一圈室外地坪的,散水的做法很多,不一定是水泥做的.“散水”是设在外墙四周的倾斜护坡,坡度一般为3%-5%,宽度一般为0.6米-1米,其目的是迅速将地表水排离,避免勒脚和下部砌体受水。
散水的构造:1.60厚C15混凝土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2.150厚3:7灰土垫层,超出散水外缘500mm。
3.素土夯实向外坡6%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踢脚线"、“踢脚板”是墙面贴近地板的部分有一圈大约5~10cm高的裙板,目的是人走到墙边时防止鞋子踢脏白墙,另外摆放家具是也可以防止家具贴墙过近毁坏墙面;“内墙裙”是指室内墙裙,墙裙的作用与护墙板、踢脚板类似,只不过是高度一般是1~2米左右至地面的部分。
泛水:泛水是建筑上的一种防水工艺,通俗的说其实就是在墙与屋面,也就是在所有的需要防水处理的平立面相交处进行的防水处理,说白了就是用防水材料把墙角包住。
和散水不同其构造要点及做法为:(1)降屋面的卷材继续铺至垂直墙面上,形成卷材防水,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
(2)在屋面与垂直女儿墙面的交接缝处,砂浆找平层应抹成圆弧形或45度斜面,上刷卷材胶粘剂,使卷材胶粘密实,避免卷材架空或折断,并加铺一层卷材。
(3)做好泛水上口的卷材收头固定,防止卷材在垂直墙面上下滑。
一般做法是:在垂直墙中凿出通长的凹槽,降卷材收头压入凹槽内,用防水压条钉压后再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外抹水泥砂浆保护。
各种规范中关于后浇带的超强总结看完让你后浇带知识融会贯通后浇带规范豆丁施工一、后浇带的定义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
[1](豆工注:注释引用的规范在文后)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
[3]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4]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
[5]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
[6]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7]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
[8]3、温度后浇带: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
[9]4、板间后浇带:装配式楼盖(包括屋盖)加强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10]对后张楼板为减少约束力,使其与约束柱或墙暂时分开。
[11]三、后浇带的设置1、伸缩后浇带: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
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
底板及外墙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12]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13]带宽800mm~1000mm[14]。
2、沉降后浇带: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
1.5.1
2.3施工缝、沉降缝和诱导缝处理
(1)、施工缝
施工缝施工注意事项:
1)、结构板、墙有防水层的在施工缝处增设加强防水层。
2)、横向施工缝位置及间距宜在柱跨的1/4~1/3范围内及≯二跨纵向柱距。
3)、施工缝尽量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区段。
4)、施工缝浇注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涂刷混凝土介面剂,并及时浇注混凝土。
(2)、沉降缝
在相邻地下室联通时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位置提前放样,确定预留埋置位置,在浇注砼前将沥青木板(塑料泡沫板)安放准确,放置必须垂直、牢固,砼浇注过程中不得偏离、移位。
为防止沉降缝渗水,在结构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内外侧沉降缝进行填塞密实处理,处理前应该清理干净缝内泥土、浮浆等杂物,保持干燥。
防水有特别要求的或施工图设计要求安装止水带的,按照要求安装止水带。
(3)、诱导缝
诱导缝是由于考虑结构不均匀受力和混凝土结构胀缩而设置的允许变形的结构缝隙,它是防水处理的难点,也是结构自防水中的关键环节。
在诱导缝外侧(侧墙和底板)部位不仅可以采用外贴式止水带,还可以通过外包防水加强处理,诱导缝渗漏水的发生。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一、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第5节。
技术交底书、适用范围万福隧道施工缝、沉降缝施工、采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60-2009 )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12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JTG/T F60-2009 ) 三、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3.1 施工缝施工3.1.1 纵向施工缝施工边墙水平纵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加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防水。
纵向施工缝施工示意图1、钢边止水带施工钢边止水带安装前,先加工钢筋卡,钢筋卡长度要适宜,以止水带的一半高度为准。
浇注砼前将钢筋卡安装固定在混凝土厚度的中间部位,间距50cm一个,安装后要求钢筋卡在同一高度、同一水平直线上。
钢筋卡安装完成后进行止水带的安装,将止水带安装在钢筋卡的卡口里,并确保埋置深度为止水带高度的一半。
止水带安装完成后应牢固、平顺,不得翻滚、纠结,不得在浇注砼时发生偏移、单侧缩短,影响止水效果。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安装示意图3.1.2 环向施工缝施工环向施工缝防采用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加背贴橡胶止水带防水。
示意图如下:防水板052≥焊接背贴式止水带 初期支护先浇混凝土 后浇混凝土环向施工缝防水示意图中埋式止水带 LL1、外贴止水带施工外贴式橡胶止水带采用粘接法与防水层连接。
拱墙外贴止水带施工前按设计安装位置在防水板上画出安装线,并将按照线内的防水板擦洗干净,并涂刷粘结剂将止水带牢固粘结在防水板上。
止水带安装后其位置应准确,表面平展,不得有纠结、凸起等现象。
2、中埋止水带施工安装前先加工钢筋定位卡,并沿衬砌端头模板上环向每隔0.5 ~1.0m 的钢筋孔,将制成的钢筋卡穿过挡头模板,内侧卡紧止水带的一半,另一半平靠在挡头板上,待砼凝固拆模后拆除挡头模板,将止水带拉直,然后拉直钢筋使其牢固定位止水带。
3.2 变形缝施工隧道变形缝全换设置。
采用全环外贴橡胶止水带+全环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嵌缝材料(聚苯板和双组分聚硫密封膏),示意图如下:1、外贴止水带施工外贴式橡胶止水带采用粘接法与防水层连接。
散水:指房屋周围保护墙基,分散雨水远离墙脚的保护层,一般宽度在800mm 左右。
有砖铺散水、现浇细石混凝土和混凝土散水等几种。
这样容易使地基更容易沉降,简单来说不做散水那今后房子的墙壁更容易有裂缝。
从墙根往外一般有半米的水泥地.房子周围或看看随便一栋楼周围自墙根向外一米左右是不是一个水泥结构的地面。
那就是散水。
很多建筑物都有顾名思义“散水”上边向下掉水它可以向外散水建筑物四周,围绕着建筑物的那一圈室外地坪的,散水的做法很多,不一定是水泥做的.“散水”是设在外墙四周的倾斜护坡,坡度一般为3%-5%,宽度一般为0.6米-1米,其目的是迅速将地表水排离,避免勒脚和下部砌体受水。
散水的构造:1.60厚C15混凝土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2.150厚3:7灰土垫层,超出散水外缘500mm。
3.素土夯实向外坡6%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踢脚线"、“踢脚板”是墙面贴近地板的部分有一圈大约5~10cm高的裙板,目的是人走到墙边时防止鞋子踢脏白墙,另外摆放家具是也可以防止家具贴墙过近毁坏墙面;“内墙裙”是指室内墙裙,墙裙的作用与护墙板、踢脚板类似,只不过是高度一般是1~2米左右至地面的部分。
泛水泛水:fàn shuǐ1.古水名。
故道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
久湮。
2.古水名。
故道在今山东省曹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
注入古菏泽。
久湮。
泛水是建筑上的一种防水工艺,通俗的说其实就是在墙与屋面,也就是在所有的需要防水处理的平立面相交处进行的防水处理,说白了就是用防水材料把墙角包住。
和散水不同其构造要点及做法为:(1)降屋面的卷材继续铺至垂直墙面上,形成卷材防水,泛水高度不小于250mm。
(2)在屋面与垂直女儿墙面的交接缝处,砂浆找平层应抹成圆弧形或45度斜面,上刷卷材胶粘剂,使卷材胶粘密实,避免卷材架空或折断,并加铺一层卷材。
(3)做好泛水上口的卷材收头固定,防止卷材在垂直墙面上下滑。
伸缩缝,抗震缝,沉降缝,伸缩缝的区别伸缩缝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变形缝定义的理解杨亚军施工中经常在设计文件、图纸、规范中出现施工缝、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等名词,确实就很令人费脑子,很“绕”。
在这里做点解释,好让大家,尤其是施工人能更好的理解,给工作带来方便。
不同意见之处共同学习。
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臵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臵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
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
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
伸缩缝【expansion joint】: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臵的间隙。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
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两条伸缩缝的间距在建筑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