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析自我同一性和依恋的概念,进而阐述它们在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如何与依恋关系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理论框架方面,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认为,青少年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同一性危机的重要性,即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成熟。
在青少年早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青少年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清晰的自我认同。
依恋理论也为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青少年阶段,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自我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及亲子依恋的关系探究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对其特征和心理状态也日益关注。
自我同一性和亲子依恋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健康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
一、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同、理解和表达,包括个体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的感知和掌握,同时也与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份成熟性身份成熟性指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建立程度。
成熟的个体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把握,对自己的生活方向和意义有明确的规划和认知。
2.认知一致性认知一致性指个体对于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认知能力,即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这些认知进行整合和合理化。
3.情感合适性情感合适性指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适当性。
健康成熟的个体在情感上能够适当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并且情感体验与自身经历和期望相符合。
4.职业掌握度职业掌握度指个体对自己在不同职业领域的行为和知识掌握的程度。
健康成熟的个体能够在职业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估,并且对职业的态度和信仰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
二、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指个体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期望,这种联系是从出生起就开始形成的。
亲子依恋关系的好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依附性依附性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或不安全时依赖和信任父母的程度。
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稳定的情感基础和依赖感。
2.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因和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不适应和痛苦。
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减轻分离焦虑和产生更良好的适应性。
3.自尊感自尊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认知。
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培养个体的自尊感和资源,并且让个体在生活中更加信任和尊重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作为人格特征的自我同一性和家庭关系的亲子依恋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自我认知和社交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同伴间的自我表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向他人展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感受和经历的行为。
而这种自我表露与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进行探讨。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同伴关系中,青少年们在自我表露中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1. 真实性:青少年的自我表露往往是真实和直接的,他们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勇敢地展示出自己的真实内心。
2. 多样性:青少年的自我表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行为表达等,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露。
3. 脆弱性:青少年的自我表露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脆弱性,他们在表露自己的内心时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因为他们担心他人的反应和评价。
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父母依恋是指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亲密情感联系,它对青少年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1. 父母依恋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自我表露有着显著的影响。
依恋安全的青少年更愿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
而依恋不安全的青少年往往在自我表露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可能会选择寻求避免自我表露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2. 父母依恋对同伴关系的影响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关系也会影响其同伴关系中的自我表露行为。
依恋安全的青少年更容易建立稳固的友谊关系,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与同伴进行真实的自我表露,从而促进友谊的深入和发展。
而依恋不安全的青少年往往在同伴关系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可能会选择避免自我表露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导致友谊关系的疏远和不稳定。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这一阶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自我表露作为同伴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反映青少年个体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对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最早的依恋对象,在青少年时期依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依恋的安全性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关系密切相关。
研究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还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入和广泛。
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青少年同伴间的自我表露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我们还将探讨父母依恋对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父母依恋对自我表露的具体影响程度。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自我表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提升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将探讨父母依恋与同伴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同伴自我表露的因素,从而全面分析青少年自我表露行为的多维度影响因素。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能够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帮助。
2. 正文2.1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1. 自我揭露的程度: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自我揭露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性格特征、同伴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心理分析与改善在青少年期,人们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通常会与父母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分析来探讨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改善这种关系的方法。
I.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心理分析在青少年期,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紧张和冲突的。
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同时,他们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这些变化给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带来了挑战。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可以理解为青少年试图寻找自己独立性的表现。
他们希望能够在家庭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
然而,父母可能会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希望继续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控制。
这种矛盾导致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此外,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也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双方可能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存在困难,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冲突,并可能导致双方情感的伤害。
II. 改善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方法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了改善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和父母可以尝试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例如倾听和表达需求。
同时,双方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以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2. 建立尊重和理解父母应该尝试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愿望,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
同时,青少年也应该尊重父母的边界和规则。
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家庭环境对于改善关系非常重要。
3. 促进合作和共同决策父母和青少年可以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决策,以促进合作和共同责任。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并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家庭中有重要地位和参与。
4. 培养关爱和支持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关爱和支持的基础上。
父母应该表达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
同样,青少年也应该学会尊重父母的付出,并感激他们的支持。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依恋关系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接受到的爱与关怀,会影响他们的情感稳定、自尊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情感体验和依恋表现,为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依恋关系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母是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他们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教育指导和物质保障,孩子在父母身上寻找到关爱和依靠。
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未成年人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良的家庭关系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自卑、焦虑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对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依恋的理解和表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情感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家庭中的权威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依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情感表达方式、教育方式和与子女的互动方式都会对未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和情感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最亲近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依恋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父母之间的关系稳定和和睦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更容易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促进其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培养。
相反,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导致孩子的情感困扰和行为问题,使其在情感表达和依恋关系上出现障碍。
除了父母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互动也对未成年人的情感发展和依恋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与兄弟姐妹的互动学会分享、沟通和合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及亲子依恋的关系探究概述: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及特征1.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和维持的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层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人类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在时间和跨域之间保持稳定和连续性的心理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特点:自我同一性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连续性、整合性、承担性和多维性。
其中,连续性指个体能够经历变化,但在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持续地保持自我认同;整合性指个体能够将各种认知、情感和价值维度的因素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承担性指个体有责任感和担当,能对自己所做的决定和选择负责;多维性指个体能够在多个层面(如个性、文化、职业等)上认知自己。
二、亲子依恋的概念及类型1.亲子依恋的概念:亲子依恋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包括亲子之间的情感、信任和依赖等。
亲子依恋是指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个体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亲子依恋的类型:亲子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依恋和混合依恋四种类型。
其中,安全依恋是一种健康的情感、人际关系形式,也是最重要的亲子关系形式;回避依恋指的是对亲子关系的逃避或回避;焦虑依恋指对亲子关系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混合依恋则是同时具有回避和焦虑依恋的情况。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青少年认知更加成熟,自我同一性也更为健康;回避依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较为滞后;焦虑依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亲子依恋类型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来说,亲子依恋也会对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成熟和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和连续性的发展;回避依恋则会抑制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焦虑依恋则会使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出现徘徊等不稳定情况。
因此,家庭的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的自我表露在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父母依恋也被认为是影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自我表露特点受到父母依恋的影响,父母依恋与青少年同伴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了解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以及父母依恋与之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研究对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父母依恋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其同伴关系和社会交往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深入探讨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与父母依恋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机制,也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干预措施的设计。
通过研究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与父母依恋的关系,可以为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1. 直接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通常是直接的,他们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不会隐瞒或掩饰。
3. 开放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通常是开放的,他们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己的想法、疑虑、困惑等。
4. 互动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他们不仅会表达自己,还会倾听和理解同伴的表达,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5. 多样性: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口头交流、书面文字、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的亲密程度、信任度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独立性与家庭依赖的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支持青少年独立性)观点:青少年独立性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独立性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时,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
其次,独立性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当他们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时,会更加懂得承担责任和保持纪律。
最后,独立性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只有具备了独立性,青少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挑战。
名人名句,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自己的路,自己走。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性,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经典案例,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政治家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比如,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创业的天赋和独立性,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方辩手(支持家庭依赖)观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的支持和依赖。
首先,家庭依赖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在家庭的支持下,青少年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家庭依赖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的引导下,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避免走入歧途。
最后,家庭依赖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保持纯真和天真。
在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下,青少年可以更好地保持纯真和天真,不至于被社会的复杂所侵蚀。
名人名句,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爱的摇篮。
”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的温暖和依赖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经典案例,许多青少年在家庭的支持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成就。
比如,诺贝尔奖得主马拉拉·优素福在家庭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追求教育权利,最终成为了全球关注的教育活动家。
这充分证明了家庭依赖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青少年独立性与家庭依赖是一个复杂的辩题,两方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及亲子依恋的关系探究引言: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是人格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自我同一性包括了个体对自身价值观、兴趣、目标和心理自我图景的整合与认同。
而亲子依恋则是指个体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赖关系。
本文旨在探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及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
一、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关键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面临着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转变,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变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时期是一个重新审视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的阶段。
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社交经历来思考和认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 个体对自身兴趣和目标的认同:大学生需要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他们需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经验,逐渐认识和确定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3. 个体对自身心理自我图景的整合与认同:大学生时期面临着身份角色的转变和自我认同的建立。
他们需要整合自己的身份信息,包括性别、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并与社会期待和自己的内心需求相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
二、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亲子依恋是个体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赖关系。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情感支持:亲子依恋关系中的情感支持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支撑。
父母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同。
2. 亲子沟通:亲子依恋关系中的良好沟通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父母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准确地认同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3. 角色建模:父母作为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8期77㊀青少年同伴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探讨潘润朵(杭州市第四中学下沙校区,浙江杭州310016)摘㊀要:采用问卷法,以90名高中生为被试,分析我国青少年的同伴自我表露水平特征,并探索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中生在外围层自我表露水平最高,核心层最低,对好朋友的自我表露高于普通朋友,对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高于异性朋友;(2)女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程度高于男生,但仅外围层内容上表露差异明显,女生面对好朋友时,表露水平高于男生,但面对普通朋友时在分数上表现低于男生或无差异;(3)父母依恋与高中生自我表露呈正相关,但核心层的自我表露与其无关.关键词: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父母依恋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8.0391㊀问题提出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㊁倾诉自己的思想.自我表露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的自我表露有利于解决问题㊁舒缓压力和不良情绪.恰当的自我表露有助于同伴亲密关系的形成,是青少年期友谊的重要特征之一.现有研究存在着如下问题:我国关于自我表露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国内研究中,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较少关注高中生这一群体;研究自我表露时较为常用的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大多以表露内容进行维度划分,如将其分为观点㊁兴趣㊁金钱等,层次不够清晰,本研究选用了以自我表露深度为标准,按照外围层㊁中间层和核心层测量的自我表露问卷.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㊁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向他人自我表露的水平高,对表露自己的信息感到舒适,回避型个体则相反.儿童时期父母依恋的形成,会影响个体自我表露水平的形成.综上,本研究将关注于我国高中生的同伴自我表露水平,并探索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从而让教师更好地了解高中生的自我表露情况,帮助高中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2㊀研究方法2.1㊀被试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浙江省杭州市市区某中学高二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90人,男女生各45人.2.2㊀工具自我表露问卷问卷由陈丹在2012年以A l t m a n 和T a yl o r 对自我表露的分类为依据编制.本问卷以自我表露深度为标准进行维度划分,包括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共计16题.外围层的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共4题;中间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看法㊁情感和态度等,共9题;核心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的需要㊁价值观和信仰等,共3题.被试在每个项目上需要针对4类表露对象分别回答,分数从1到5分,分数越高表示对该对象的自我表露程度越高.问卷各维度及不同表露对象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99-0.925之间.父母依恋问卷是由孙育智在2004年对依恋问卷(I P P A )进行中文版修订后形成,问卷分为沟通㊁信任㊁疏离三个维度.该问卷共包括20个题目,其中沟通包括9题,信任包括7题,疏离包括4题.分数从1到5分,其中疏离维度需要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答题者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越强.问卷整体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05-0.934之间.2.3㊀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问卷施测在班级教师的协助下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本研究发放问卷90份,筛出不合格问卷1份,有效问卷为89份,数据由问卷星网站导出并由S P S S 20 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3㊀结果与分析3.1㊀高中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高中生面对同伴时,对外围层内容表露最多,对中间层㊁核心层表露相对较少.高中生对好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高于普通朋友,对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高于异性朋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发现,高中生进行自我表露时,关于中间层和核心层的私密内容,关系亲密度影响显著,但同性㊁异性朋友对表露水平的影响较小.表1㊀高中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基本特征a .高中生各维度同伴自我表露水平的均分及标准差总体水平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3.180.643.540.802.990.693.180.87b .对不同类型同伴的自我表露总体水平均分及标准差最好的同性朋友最好的异性朋友普通的同性朋友普通的异性朋友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4.060.823.720.882.570.762.380.75c .不同类型同伴的自我表露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维度最好的同性朋友(1)最好的异性朋友(2)普通的同性朋友(3)普通的异性朋友(4)F事后检验外围层4.30ʃ0.853.97ʃ0.913.09ʃ0.962.80ʃ0.9454.90∗∗∗1>2>3>4中间层3.89ʃ0.923.53ʃ0.382.36ʃ0.812.19ʃ0.8082.42∗∗∗1>2>3=4核心层4.26ʃ0.973.95ʃ1.102.55ʃ1.072.41ʃ1.0673.89∗∗∗1=2>3=4㊀㊀注:∗∗∗表示p <0.001,∗∗表示p <0.01,∗表示p<0.05,下同.3.2㊀高中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高中女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程度高于男生,但仅外围层内容上表露差异明显.女生面对好朋友时,表露水平高于男生,但面对普通朋友时在分数上表现低于男生或无差异,在面对不同性别的同伴时,表现差异较小.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8期78㊀㊀表2㊀高中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a .不同性别高中生对同伴的各维度自我表露水平均分及标准差总体水平外围层中间层核心层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男3.090.683.300.882.970.743.100.94女3.270.593.780.633.010.643.270.81b .不同性别高中生对不同类型同伴的自我表露总体水平均分及标准差最好的同性朋友最好的异性朋友普通的同性朋友普通的异性朋友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男3.690.823.480.892.660.722.540.73女4.430.633.950.812.490.792.220.75c .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外围层自我表露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F 值最好的同性朋友3.88ʃ0.944.73ʃ0.4729.41∗∗∗男<女最好的异性朋友3.67ʃ1.024.27ʃ0.6610.58∗∗男<女普通的同性朋友2.91ʃ0.973.26ʃ0.913.04男=女普通的异性朋友2.74ʃ0.952.84ʃ0.930.232男=女d .不同性别高中生的中间层自我表露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F 值最好的同性朋友3.54ʃ0.904.23ʃ0.8114.15∗∗∗男<女最好的异性朋友3.33ʃ0.963.72ʃ0.973.68男=女普通的同性朋友2.56ʃ0.782.15ʃ0.786.09∗男>女普通的异性朋友2.44ʃ0.791.93ʃ0.729.82∗∗男>女e .不同性别高中生的核心层自我表露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男女F 值最好的同性朋友3.88ʃ1.064.64ʃ0.6816.16∗∗∗男<女最好的异性朋友3.68ʃ1.174.22ʃ0.965.54∗男<女普通的同性朋友2.63ʃ1.042.46ʃ1.110.53男=女普通的异性朋友2.55ʃ1.062.23ʃ1.051.90男=女3.3㊀高中生的同伴自我表露水平与父母依恋的关系父母依恋对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整体解释程度占9.7%.分维度来看,外围层㊁中间层与各依恋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核心层不存在相关.表3㊀高中生的同伴自我表露水平与父母依恋的关系a .高中生父母依恋各维度均分及标准差总体水平沟通信任疏离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3.720.663.460.834.020.713.780.65b .父母依恋对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水平的回归分析影响因素R2F 值回归系数b t 值依恋0.0979.24∗∗0.303.04∗∗截距2.075.53∗∗∗c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水平与父母依恋的相关依恋总体水平沟通信任疏离自我表露总体水平0.31∗∗0.32∗∗0.29∗∗0.12外围层0.29∗∗0.24∗0.26∗0.28∗∗中间层0.30∗∗0.34∗∗0.28∗∗0.05核心层0.150.160.160.014㊀讨论与结论4.1㊀高中女生仅在外围层内容上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程度高于男生女性心思细腻,倾向于通过沟通交流与人建立关系,高中女生的总体自我表露程度高于男生符合生活经验.但这一差异仅体现在外围层上,这说明面对一些深层次且相对较为私密的内容时,高中生均有较低的自我表露.此时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男女生面对不同类型同伴时的表现上.4.2㊀女生面对好朋友时自我表露水平高于男生,但面对普通朋友时无差异或低于男生女生一般通过分享个人信息㊁想法以及秘密来寻找共同话题,而男生则更倾向于通过一些娱乐活动来结交朋友,例如打球㊁打游戏,即便好朋友之间深层次的沟通也相对较少,所以女生面对好朋友和普通朋友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表露程度差异,而男生差异则相对较小.4.3㊀父母依恋与外围层㊁中间层自我表露存在正相关,但与核心层不相关孩子从小接触到家庭的整体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性格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依恋越好的孩子,性格更外向一些,相对更善于沟通交流,也更容易信任同伴进行自我表露.外围层和中间层涉及的内容都是较表层的,比较容易受到性格等因素影响.但关于父母依恋与核心层不相关的问题,本研究无法进行分析和验证,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深入探讨.综上所述,在不同维度上,高中生在外围层自我表露水平最高,核心层最低,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对好朋友的自我表露高于普通朋友,对同性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高于异性朋友,但在中间层和核心层上,表露对象的性别影响较小.女生对同伴进行自我表露的程度高于男生,但仅外围层内容上表露差异明显,女生面对好朋友时,表露水平高于男生,但面对普通朋友时在分数上表现低于男生或无差异.父母依恋与高中生自我表露呈正相关,但核心层的自我表露与其无关.参考文献[1]邱蕾.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J ].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G12.[2]冀婷婷,王家奇.大学生依恋对自我表露的影响[J ].文学教育:中,2013,(6):40G42.[3]邱莉,陈会昌,岳永华.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43G46.[4]杨震.留守初中生亲子依恋㊁监护依恋㊁学校归属感与复原力的比较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